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沉默背后人性的光辉:读马克斯·苏萨克的《偷书贼》

时间:2024-05-07

金姿

沉默背后人性的光辉:读马克斯·苏萨克的《偷书贼》

金姿

澳大利亚年轻作家马克斯·苏萨克在三十岁时就成为了澳大利亚获奖最多,阅读人群最广泛的小说家。他所著的《偷书贼》一经出版就收获无数好评,并被翻拍为电影。笔者试用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解读书中人物隐藏在沉默下的一颗颗炙热善良的心。

权力话语 种族 道德

一.引言

澳大利亚作家马克斯·苏萨克是澳大利亚迄今为止获奖最多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偷书贼》一经发行,就收获无数好评并被众多文学评论家称之为“文学现象”。小说以一个德国小女孩莉赛尔的成长故事为主线,讲述了战乱年间,人与人之间相互残杀与相互帮助的复杂感情。笔者试用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对书中所出现的种族问题以及人们看似违背社会准则的行为进行分析,揭示隐藏在人内心的善良是人类进步的根源。

二.权力话语理论定义

福柯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也是萨特之后最有影响力也最具争议的学者之一。在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中,福柯阐述了权力如何从一种暴力形式转化为现代更为温和,更为隐蔽的方式施加在每个人身上。福柯的权力观有别于传统看法,他认为权力并不是一种力量掌握在某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手上,而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关系,每个人都充当着权力的施加者与接受者。权力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即以知识,真理的形式通过教育,宣传输入给每个个体,个体将这些规则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标准,无时无刻运用这些标准进行自我监督同时也监督着他人,这便是福柯著名的全景敞视主义理论。

三.权力话语下的种族之争

书中人们都小心翼翼地生活在社会的规则下,即使内心对规则感到质疑和排斥,他们也为了符合社会的规范,苟且的生活在这个被被种族阴霾笼罩的时代。汉斯·休伯曼对犹太人并不排斥,相反,他对犹太人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他在战场上的命都是犹太人给他的。正如书中所写,“他既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也对政治一窍不通。”[1]种族问题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究竟哪个种族更加优秀这个议题首先就是权力话语的一个产物。福柯认为,事物本没有任何意义,但是人们为了区分它们,也将区别引入,而区别让权力话语得以施加其影响。犹太人被定性为劣等人,是需要被屠杀的一类人,这被作为“政治正确性”灌输在每个人头脑里。任何与之违背的想法都是错误的,需要被纠正的,可耻的。这正是占主导地位的权力话语对主体进行的思想操控,他并没有以暴力形式让人屈从,而是以温和的形式让主体达到自律。汉斯几经挣扎,为了在夹缝中能够求生存,还是“递交了加入纳碎党的申请。”[2]表面看,汉斯对于他的救命恩人来说是一个叛徒,实际上只是为了顺应权力话语的规训。

莉赛尔的好朋友鲁迪在书中似乎是一个非常不讲规矩的孩子。在跟莉赛尔接触的过程中,他十分主动,落落大方,因为他喜欢莉赛尔,就毫不犹豫的和她接触。正如在第一次见到莉赛尔时,“他是不会仅仅因为别人都害怕接触异性,所以自己也对女孩子产生恐惧感。”[3]莉赛尔也因此收获了她最宝贵的友谊。在黑人欧文斯成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时,鲁迪兴奋无比,鲁迪十分崇拜欧文斯,他自己在跑步上也着实天赋异禀。出于对偶像的崇拜,他将自己全身涂黑,一个男孩,只是单纯地想模仿自己的偶像,而当他父亲斯丹纳发现他这“荒唐的”举动时却勃然大怒,痛打了他一顿。鲁迪迷惑为什么他不能够扮成黑人,他父亲说:“因为你不应该变成黑人或犹太人或者别的……不属于我们的人。”[4]很显然,斯丹纳并不是因为鲁迪的淘气而生气,他担心的只是自己的儿子会因为年幼无知摊上“大麻烦”。斯丹纳一方面并不恨犹太人,也不恨其他人种,但另一方面每当看到犹太人开的店被迫关闭时又有喜悦感,原因很简单,“纳粹的政治宣传告诫他,犹太裁缝如同瘟神,迟走会抢走他的生意。”[5]这种宣传使得一种不真实的“真理”切切实实地灌输到每个主体,作为主流媒体,他们控制着每个主体的思想。斯丹纳并没有因为犹太人受到过什么损失,但却莫名的对他们产生了恐惧感,这正是权力话语的威力所在。

战场上救了汉斯·休伯特一命的恩人留下的儿子马克斯为了逃离纳粹的捕杀,逃到汉斯家躲到了他家的地下室生活。每天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室,战战兢兢的苟且偷生,每次纳粹到家里来巡查全家人都吓得说不出话。这样非人的日子是任何正常人都难以忍受的。然而马克斯却没有抱怨。“他解释说,他生来就是个犹太人,血液里流淌的是犹太人的献血。”[6]马克斯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而他的血统被认为是劣等的,是应该被赶尽杀绝的。这种思想在潜移默化里已经被马克斯接受,他的悲哀不是这个世界的不公平,只是自己的出身不好。他没有想过挣扎,反抗,与权力话语做斗争,只渴望能够继续活下去。

莉赛尔只是个孩子,因为她母亲生活窘迫,被迫将两个孩子送给他人收养,莉赛尔弟弟在去寄养家庭的途中就离开了人世,这对莉赛尔的打击很大,她想念母亲想念弟弟,却没有办法相见。学校老师,同学都瞧不起她,除了鲁迪,莉赛尔没有其他朋友。在她凄惨的人生中,幸而碰到了一个好爸爸汉斯,好朋友汉斯以及她另一个秘密挚友马克斯。她和马克斯心心相惜,马克斯生病的一段时间里莉赛尔寝食难安,在昏迷多日苏醒后,她开心的几近疯狂。作为心疼马克斯遭遇的人,她理应非常痛恨纳粹,因为是他们让马克斯如此悲惨。然而在她在霍茨佩菲尔太太家遇上纳粹时,莉赛尔表现出的是极度的尊敬。“她在门口看到两个身着军装……并在厨房里行了个举手礼。”[7]主流权力话语很显然也影响到这个内心善良的小女孩。莉赛尔本不受规矩的控制,因为她没有念过书,没有文化,很显然那时的她是不受权力话语控制的。然而,当她慢慢接受各种教育,成为了一个合格的人的同时,她也被各种规训所改造,服从这个社会由掌控权力话语的一方指定的规则。

四.权力话语下的道德与人性的较量

汉斯·休伯特迫于生存压力,违背内心加入了纳粹党。而在犹太人马克斯需要救助的时候,汉斯却没有二话冒着生命危险将他收留,在经济极为苦难的时候,依然将不富裕的食物分给马克斯。纳粹当局当然不会喜欢他的行为,因为犹太人是纳粹屠杀的对象。作为纳碎党的汉斯当然明白这一道理,而他只是为了报答战友的救命之恩。“你不该在大街上帮助犹太人。你的地下室里也不该藏着个犹太人。首先,他受到的惩罚是不安。”[8]在内心的折磨和人性面前,汉斯选择了后者,这是人性的光辉,是道德的真正胜利。汉斯的妻子罗莎一直是一个悍妇的形象,她总是永无止境的抱怨着诅咒着所有的事情,她的顾主,她的丈夫,莉赛尔都无一幸免。然而在隐藏马克斯上,罗莎却没有和丈夫有任何的分歧,相反,她在应对突发状况时比丈夫表现的更为沉着镇静,很好的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检查。罗莎看似非常讨厌莉赛尔,她不像汉斯“眼睛充满了慈爱”[9],对莉赛尔的称呼最多的就是猪猡。马克斯患病期间,莉赛尔非常麻利地照顾着他,在马克斯患病多日后苏醒时,也是罗莎第一时间赶去的告诉莉赛尔这个对于莉赛尔来说天大的好消息。罗莎没有文化,但是她却用她的质朴和真心体现了人性的光辉。莉赛尔家洗衣店的老顾主伊尔莎·赫曼因为外界的压力,停止了和莉赛尔家洗衣店长期以来的生意关系,这对莉赛尔家打击很大,因为这几乎是她家全部的生活来源,莉赛尔因此痛骂了她。偷窃,本是一件非常遭人憎恨的事情,于情于理都是违背法律和道德的。而在伊尔莎发现莉赛尔在她家偷书时,伊尔莎所做的只是安静地让莉赛尔安心地挑选自己想要的书。作为拥有话语权的官员,伊尔莎依然选择了善良,选择了满足一个小女孩在颠沛流离的艰难时期对于文字的渴望。

五.结语

在权力话语的操控下,我们经历了无情的战争,看到了冷血的杀戮,体会到了生死离别。但是我们也能看到,夹杂在无尽的伤痛和恐惧中的那些人性的光辉。正如书中最后一句话“人类真让我捉摸不透。”[10]正是人性中的善良,让这个冰冷的时代有了人情味,让人渴望生存,让回忆变得生动。

[1][澳]马克斯·苏萨克.偷书贼[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2]福柯,北成,远婴.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M].三联书店,2007.

[3][美]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译林出版社,2014.

注释

[1][澳]马克斯·苏萨克.偷书贼[M].南海出版公司,2007.P119

[2]同上,P119

[3]同上,P30

[4]同上,P38

[5]同上,P37

[6]同上,P142

[7]同上,P263

[8]同上,P281

[9]同上,P22

[10]同上,P368

(作者单位:江西水利职业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