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这是一篇真正的小品散文,其篇幅之短在当下实属罕见;但是读起来却让人有惊奇之感。它不过一千五百字模样,这在当下的阅读环境中不过是一般文章的边角余料而已,一个潇洒的作者随便挥洒一下笔墨,千把字就流淌出来了,成什么问题呢?可是这里的情况是不同的,虽然只有区区千余字,你读它的时候却不觉得它短,我的感觉是陌生,别致,有点晦涩难懂,而且曲折复杂。这些共同地制造了阅读的些许的障碍,然而它却藏着什么吸引人的魅力,放你舍不得放弃。到最后你就感到了惊奇——散文有这样写的吗?散文可以写成这样的吗?——这篇散文写成了寓言,它的整个构架或构思就是一篇寓言,然而它又是散文的风骨和散文的灵魂,你知道它毕竟是一篇散文呢。
作品开篇第一句就显现了突兀的寓言性:
“还都是土时,这一堆跟那一堆说:我们要永远为邻,亿万年在一起,排排坐吃果果,手拉手共同浑浑噩噩。那一堆默默看过一眼,然后悄然笑了。”
它的叙述对象是一堆土和另一堆土,土和土对话,而言语又这么幽默,具有童趣。这不是寓言是什么呢?接下来作者依然是寓言的口吻:“那时候,那一堆土还像个少不谙事的孩子,并不明白自己身上竟有着与周围迥异的色泽,那么多赤褐、淡黄或者紫色究竟怎么回事,也不知道那么多水云母、石英、高岭土以及铁质怎么理解,更不知道命运会在未来某一天有怎样的大裂变,它们只依稀看到前方飘浮着一道隐约光亮,像雨又像雾,像征兆又像预言。”
寓言虽然还是寓言,却似乎包蕴着什么复杂深广的东西在其中,却含而不露,多少使读者莫名就里,一头露水,阅读的欲望被刺激起来。这就是我上面说到的那一点晦涩的地方。后来我们就渐渐明白了一点点,因为作者引用了几段宋代诗人的诗句,暗示出与茶和陶制饮具有关的事物,并且再次提了那“一堆土”,说到了它的命运变化:“次第离开地面,被捏成缸或者盆或者砵或者碗,历过一场烈火烧烤,坚硬地有了自己的模样,不再怕水,盛得住一切。”再下来,作者用极简的语言介绍了时代的演进及其间那一堆土的命运演化,期间,宋、元、明三个朝代、数百年岁月过去了。而这一堆土“在时间中行走,已经越发俏丽香艳,甚至有了自己的名字,成了美轮美奂的壶”。至此,读者方始明白,哦,本文写的原来是壶啊。
——但是,作者并没记忆寓言性,在叙述了上述的内容之后,立即回到当初的“这一堆土”和“那一堆土”,写到:“真的很意外,这一堆土与那一堆土都完全没有料到。忿忿不平是难免的,不就是狗屎运吗?”在接下来的这一段里,作者的寓言手法显示出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即借用寓言中人物的口吻或角度,改变了叙事,由历史陈述变为假设性的牢骚、嫉妒,带上了人物的态度和情感状态,这段话是用“如果不是……”这样一组句式来表达的,藏叙事于其中,别出心裁地規避了常用的正在直陈的叙事套路。但散文毕竟是散文,不能完全写成寓言。所以,接下来作者正面叙述了紫砂壶鼻祖供春其人其事,以及紫砂壶后来发展的极盛状况。这也是这篇作品中唯一的正面叙述。它的功能是防止整篇作品完全寓言化,从而丧失散文的本性。有一这笔之后,作者的根扎牢了,再无后顾之忧,于是再次回到寓言性上,“来自黄龙山的那一堆土未必得意狂妄过,它其实也没想到壶是这样挑剔的一种东西”。结尾的时候,作者再次发力,加强了本文的寓言性,以寓言中的人物心思为切口,深入发掘了作品内涵:“这一堆土长长叹了口气,知道彼此已经是云泥之别。苟富贵勿相忘?该忘的其实终归会忘,这是命定的。”这里作者借助不同泥土的感慨,写人间冷暖和命运变迁,把紫砂壶的主题引领到人世的主题上来,这是深化和迁移,结果是双重的主题和多重的蕴涵,制造了亦真亦幻的艺术氛围,并从而突破了千百年来一贯的严肃深沉的面孔,使散文出现了新的面相。
席星荃,著名散文家,曾获第二届湖北文学奖提名奖及第三届冰心散文奖等多种奖项,现居湖北襄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