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内容摘要:不同时期流行的年轻女性称谓往往与当时的社会文化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年轻女性称谓的嬗变也受到社会文化演变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改革开放、国家政策、外来文化传入、大众文化兴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行的年轻女性称谓也在不断变化,折射出不同时代使用者复杂的文化心理和复杂的社会文化现实。
关键词:女性称谓 社会文化 变化
所谓“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分角色的称呼。这种称呼总是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①,由此可见,称谓的嬗变与社会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时期流行的对于年轻女性的称谓或多或少都反映了其所流行的时代的文化特点,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于年轻女性的称谓的出现和消失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化,也反映了人们的文化心理。
一.正在消失的“姑娘”、“闺女”和“丫头”
“姑娘”、“闺女”和“丫头”作为年轻女性的称谓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它们曾经也流行过,然而正在渐渐消失。以“姑娘”为例,有调查显示,某省会城市中年轻女性对于“姑娘”这种称谓的认可度已经降低,更倾向于他人用“美女”、“女士”这类称谓来称呼自己;而喜欢称呼年轻女性为“姑娘”的人群也多为中老年人②。
从社会文化角度看,以“姑娘”为首的这类年轻女性称谓的消失,与人们对于称谓的新鲜性的追求相关。特别是在当前的网络时代,人们的思想日新月异,能够彰显个性的称谓比比皆是,如当前流行的“萌妹子”、“软妹子”、“女神”、“女汉子”等;连“美女”这一带有褒义的年轻女性称谓都已被泛化,遑论“姑娘”、“闺女”、“丫头”这类平淡且带有乡土气息的年轻女性称谓。由此可见社会文化对年轻女性称谓嬗变的影响。
二.泛化与异化:“美女”和“小姐”
目前关于“美女”和“小姐”这两个曾经流行的年轻女性称谓分别的泛化和异化的研究已经较多。关于“美女”这一称呼语的泛化,有研究者指出,这与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增加的环境中,人们审美心理的日渐增强和多元化相关,并且也与网络时代的推动相关③;关于“小姐”这一称呼语的异化,则源于性工作者增加和国内“扫黄”政策的影响。
三.日本舶来品:“萌妹子”和“软妹子”
“萌妹子”和“软妹子”这两个新兴的年轻女性称谓都源自于日本传进国内的动漫和游戏形象。其中,“萌妹子”是指外表可爱、清纯、给人以强烈保护欲的年轻女性形象,“软妹子”是指神态温和、身体柔弱的年轻女性形象。早在“萌妹子”、“软妹子”进入日常称谓之前,中国已经流行过几股“哈日”热潮,日本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媒介主要有电视剧、动漫和游戏等,“萌妹子”和“软妹子”流行的原因与日本动漫(如《轻音少女》)和游戏(特别是女性养成游戏和换装游戏)密不可分。
其中的文化原因,恐怕与日本传统女性的“大和抚子”形象有关。“抚子”即抚子花,在日本,从中国引进的抚子花称为“唐抚子”,本土生长的抚子花则称为“大和抚子”。抚子花,高贵清雅,柔软可爱,内有芯而外柔顺,亲切可人,久而久之成为对日本女性的赞美之辞④。“大和抚子”的形象早在上世纪国内引入的一些电视剧中即被人们接受和喜爱,如《血疑》中的幸子、《阿信》中的阿信、《排球女将》中的小鹿纯子等。当下“大和抚子”演变成为“萌妹子”和“软妹子”流行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对年轻女性的赞美称谓,除去日本动漫、游戏对国内的影响外,也与国人的文化选择和文化追求相关。
四.大众文化:“女神”VS“女汉子”
近年来最流行的两个对年轻女性的称谓莫过于“女神”和“女汉子”。“女神”原指神话中的女性神明,作为当下流行的对年轻女性称谓,“女神”产生于“屌丝文化”中,指“屌丝”们永远没有机会接触的身材、面孔姣好的女性,与“女汉子”相对。“女汉子”的流行则是起源于2013年4月30日著名主持人李艾在微博上引发的话题“女汉子的自我修养”。“女汉子”指个性豪爽、独立自强、具有男子气概的女性。
伴随“女神”和“女汉子”这两种流行的年轻女性称谓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二者之间的对立性逐渐表现出来,201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小品《喜乐街》中,分别由瞿颖和贾玲扮演的“女神”和“女汉子”的自白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对立性:
合:女神和女汉子,女神和女汉子。
瞿颖:我眼大嘴小鼻梁挺,腿长胳膊长S形,我的名字叫瞿颖。
贾玲:我有胳膊还有腿,还有鼻子还有嘴,我的名字叫贾玲。
合:女神和女汉子,女神和女汉子。
瞿颖:我长得漂亮,一群男生前呼后拥,我特别有面子。
贾玲:我没心没肺,一群男生前呼后拥,找我掰腕子。
合:女神和女汉子。
贾玲:我就从来没输过。
合:女神和女汉子,女神和女汉子。
瞿颖:朋友圈里发留言,说我失恋了,有人安慰有人同情还有起腻的。
贾玲:朋友圈里发留言,说我失恋了,没人安慰没人同情一群点赞的。
合:女神和女汉子。
贾玲:谁点赞我就嫁给谁。
合:女神和女汉子,女神和女汉子。
瞿颖:我和男友去吃饭,他喂我我都害羞了。
贾玲:我和男友去吃饭,还没喂呢我吃完了。
合:女神和女汉子。
贾玲:你那份还吃得了吗?
合:女神和女汉子,女神和女汉子。⑤
面对这种对立性,人们需要作出评判和选择。“女神”逐渐被贴上了“做作、矫情、娇气”等负面意义的标签,因而这个“女神”这种称谓在生活中的使用时,虽然仍带有赞美的感情色彩,但仍有不少年轻女性开始逐渐讳言自己是“女神”,甚至在面对被他人赞美为“女神”时也急于证明自己“内心是真汉子”。
人们对于“女神”和“女汉子”这两种称谓的选择来源于大众文化。根据奥尔特加·加塞特在《大众的反叛》中所提出的观点,大众文化具有依赖大众传媒载体、通俗性、娱乐性、商品性等特征,不足之处则表现为单调、平淡和庸俗⑥。“女神”和“女汉子”这两种称谓的流行于网络媒体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关系,大众对这两个称谓的态度也源自于大众文化下,人们的观念逐渐倾向于消费化、快捷化、粗俗化,形成了“以精致为耻”的某种程度上的“审丑”心理,而“女汉子”不修边幅、对同性没有威胁性、对异性没有吸引力的形象就是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被人们认可和追捧的。
五.结语
以上所举出的几个流行女性称谓并不完全限于年轻女性,目前,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中老年女性对于年轻、美丽的追求早已被认可和支持,日常交际中也不乏“资深美女”、“不老女神”这类带有亲切和赞美意味的形式活泼的对中老年女性的称谓。不同时期流行称谓的嬗变与当时的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随着社会观念和传播科技的发展,这种关系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分析角度也更加多样。因此行文不足之处,恳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语文出版社1996年版。
[2][日]加藤隆三木编译:《日本和歌三十首》,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3][西]奥尔特加·加塞特著,刘训练、佟德志译:《大众的反叛》,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吴永琴、陈霞:《从女性称呼语管窥中法文化之异同》,《法国研究》2007年第2期。
[5]杨磊:《“美女”作为称呼语的泛华及其原因》,《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第4期。
[6]黄燕炜:《女性广告语中的称呼语》,《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7]刘馨:《武汉市女性称呼语的调查报告》,《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S2期。
[8]蔡晓静、薄守生:《“女汉子”等网络称呼语浅析》,《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9]刘杰林:《“女神”称呼语的语义流变及其原因》,《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10]谭飞:《“女汉子”说略》,《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11]麻晓淼:《“女汉子”:大众媒体塑造的双性形象》,《传媒观察》2015年第5期。
[12]刘志富、刘沁汶:《“女汉子”PK“男人婆”》,《语文学刊》2015年第7期。
[13]李颖:《浅论媒介在网络热词传播中的作用——以“女汉子”一词为例》,《传播与版权》,2015年第7期。
[14]王健宇:《汉语网络新词语的特点及文化内涵探究》,《语文学刊》2015年第8期。
[15]吴锋文、张丽:《“软妹子”软在何处》,《学语文》,2015年第8期。
注 释
①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语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211页。
②详见,刘馨:《武汉市女性称呼语的调查报告》,《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S2期。
③详见,杨磊:《“美女”作为称呼语的泛化及其原因》,《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第4期。
④参阅,[日]加藤隆三木编译:《日本和歌三十首》,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21页。
⑤引文由笔者根据小品《喜乐街》音频转写。
⑥参阅,[西]奥尔特加·加塞特著,刘训练、佟德志译:《大众的反叛》,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作者介绍:郭雨欣,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