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英语语言的模糊性及翻译研究

时间:2024-05-07

李常玉 金晓莉

内容摘要: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具有模糊性的特征,模糊语言具有独特的语义特征、丰富的语义内涵和灵活的语用功能。模糊语言不会影响语言交际,相反会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英汉翻译中,译者经常会遇到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模糊语义,因此翻译时须考虑语言的模糊性与准确性。通过分析英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和语用价值,提出模糊性语言的翻译策略,帮助教师和学生了解和认识英语语言的模糊性,恰当使用模糊语言,指导翻译实践,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模糊语言 语用功能 语用价值 翻译

一.引言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和符号学的创始人皮尔斯非常注意分析人们认识事物意义的逻辑结构,把符号学范畴建立在思维和判断的关系逻辑上,认为由于语言的模糊性说话者不能很好地给某些状态进行分类,语言具有模糊性。英国哲学家罗素于1923年发表的《论模糊性》标志着模糊语言理论初步形成,他认为整个语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控制论专家札德(L.A.Zadeh)在“模糊集”一文中率先提出“模糊”概念,模糊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学科,语言中的模糊现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北京师范大学的伍铁平教授的专著《模糊语言学》是最早引进并研究模糊语言理论的学者,他将模糊语言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在《模糊语言学》中,模糊理论被用来合理地解释了许多以前难以解释的语言问题,拓展了语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揭示出语言本身的更深层次的规律与奥秘。模糊语言理论对语言中的许多模糊现象有很强的解释力,模糊理论也被尝试用于翻译领域,指导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活动。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探讨语言的模糊性以及模糊语言现象的翻译方法,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英汉语言的特点及差异,有利于提高翻译水平、鉴赏水平和译文的质量,从而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二.语言的模糊性

模糊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属性,模糊性是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的一个重要区别。语言作为客观事物与人类思想、信息的载体,所划分的范畴表现为边缘模糊的区域,而不是精确点,处于核心区域的词义具有相对精确性。

模糊语言是指词语所指的事物类属不清或外延不确定的语言,主要是指由模糊词或词组所引起的,表示概念的内涵、外延难以明确界定或精确界定的语言。当语言交际中无法确定思维对象的范围,或者虽可确定但语言表述不一定要求具体确定或精确确定时,语言就会带有模糊色彩。模糊词或词组可以是形容词、副词,形容词、副词词组,或者如比喻、夸张、借代、比拟、双关、反语、象征等修辞格。这些模糊词或词组都具有模糊色彩,其外延没有明确的界限,表现出词义界限不明确,有时因受语言交际环境因素影响也会导致语篇意义不明确,体现模糊语言的弹性功能,使语言表述具有模糊性与不确定性,有助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三.模糊语言的特点

模糊语言是人类自然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1902年,美国实用主义和符号学的创始人查尔斯·皮尔士首次提出模糊学概念,当某种事物出现多种可能的状态存在的时候,表达者虽会先进行思考,但仍然无法确定这种状态,此时就会呈现表述的模糊性。在语言交际中都会有模糊语言的存在,无论说话还是写作往往会使用到不精确的术语,会无意中使用到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是指带有模糊性的自然语言,语言的模糊性在语音、语义、词汇以及语法上会有所呈现,语言表达时表现出不精确的现象,语言叙述时特意或有目的地表现出模棱两可、无法确定。语言的模糊性是自然语言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和本质属性,也是一种语用现象。

模糊语言具有两重性特点:在本质上是明确的,在表象上是模糊的;在定性表述上是肯定的,在定量表述上是变化的;在内容上是确指的,在形式上是灵活的。模糊语言具有不确定性、不精确性以及相对性。模糊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不确定性,即亦此亦彼。英语语言模糊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英语模糊附加词与英语模糊词语。模糊语言有其独特的语义特征,丰富的语义内涵及其微妙的语用功能。

四.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和语用价值

语言交际不仅需要精确性,而且有时也需要模糊性,以达到不同的语言交际目的。揭示语言的模糊性,探究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有助于我们重新认知逻辑。舍乃尔(J.Channell)认为模糊词语是为语言交际而特意选择的,模糊语言可以提供恰到好处的信息,不想说明详情,具有劝导性,词义中断的过渡,缺少具体信息,置换作用,自我保护,有力和礼貌,非正式的气氛,女士语言。言语交际经常受到话题、内容、交际对象、语境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而有时可以使用模糊语言能够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艺术性。

1.模糊语言的使用有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增强语言交际的信息量

美国洛山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J.A.Goguen认为,“描述的不确定性并不是坏事,相反,倒是件好事,它能用较少的代价传送足够的信息,并能对复杂事物作出高效率的判断和处理。也就是说,不确切性有助于提高效率。”模糊语言似乎不需要较多的处理努力就能达到这种效果,运用模糊语言能增大交际信息量,用较少的代价传递足够的信息。

斯波伯和威尔逊(Spebrer & Wilson)于1986年提出了一种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以两大原则为基础:认知原则,即人类认知倾向于产生最大关联;交际原则,即话语产生关联期待。最佳关联是关联理论的核心,即投入恰当的处理努力而取得理想的语境效果。

例1:Confident of a quick victory, Hitler expected the campaign to last no longer than three months.此句意思是“希特勒自信能速战速决,预计这一战役不会超过3个月。”众所周知,希特勒于1941年6月不宣而战,入侵苏联,发动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陆地战役。句中使用了“quick和“no longer than there months”等模糊词语,映射了德意志帝国的阴谋和血腥政治,以及希特勒的自信和狂妄。例1以极为有限的词语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凸显词语使用和语境效果的最佳关联,提高了表达效率。

词语意义的模糊与精确只有在语用中,即在特定的语言交际环境中才能理解。语言的模糊要从语用的角度去分析才有意义。有时精确的语言也能表达模糊的含义。

例2:“If you miss one day of practice, you notice the difference,” the saying goes among musicians. “If you miss two days of practice, the critics notice the difference. If you miss three days of practice, the audience notices the difference.”此句意思是:“一日不练,自己知道,”音乐家中有这样的说法。“两日不练,音乐评论家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例2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如逆水行舟,一天不努力就可能以前很多努力都白费了。句中使用“one day”、“two days”和“three days”等确切词语表达模糊的概念和含义,体现了语言的模糊性,告诫人们做事要有恒心,要坚持不懈,不可懒惰。

2.模糊语言的使用有助于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以实现自我保护

语言交际必须确保语言的得体和灵活性。合理使用模糊语言,特别是针对一些比较敏感、刺激的话题,模糊语言酷似润滑剂,可以起到掩饰或回避的作用,以便缓和尴尬氛围,实现自我保护。

格赖斯(H.P.Grice)的“合作原则”理论认为,人们语言交际要遵循以下准则:数量准则,即所提供的信息量包含所需信息但不多余;质量准则,即所说的话力求真实;关联准则,即说话要贴切;方式准则,即简洁、明白、有条理。“合作原则”的准则很重要,在语言交际中应该遵守。

例3:With the price of microchips dropping so drastically, future applications of GPS are virtually limitless. 此句意思是:“随着微芯片价格的大幅度下降,未来对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几乎是无限的。”句中使用了“drastically”和“virtually”等模糊词语,没有给出明确的界限,便于读者灵活的理解和领悟。

例4:Promoters of this computerized highway have great hopes for its future. By 2010, telematics may well be incorporated into one of the major highways in the United States.此句意思是:“这种计算机化的公路的倡导者对其未来的应用充满希望。到2010年,远程信息技术很可能应用于美国的一条主要公路。”句中使用“great hopes”说明计算机化的公路在未来的可观前景;句中的“by”和“may well”等模糊词语说明远程信息技术在2010年前在高速公路上的应用前景和实现的可能性。作者采用模糊的策略,避免了作者的主观性、绝对性和极端化,因为过分的定量或定性反而会使语言累赘枯燥,影响交际效果。

3.模糊语言的使用有助于增强语言表达的委婉性,使语言表达更幽默、含蓄

在语言交际中,由于受话题、语言环境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往往使用模糊语言避免把话说得太死、太绝,以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语言学家利奇(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得体准则、宽容准则、称赞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礼貌原则”要求人们在语言交际中使用模糊语言,使言语表达显得更含蓄、更缓和、更得体,交际氛围显现和平友好,以顺利实现交际的目的。

例5:In my opinion, the majority of New York cabdrivers are unfriendly, if not downright rude. Most of the cabs are filthy, and almost all of them sport an impenetrable, bulletproof partition. 此句意思是:“在我看来,纽约大多数的出租车司机即使不算无礼透顶,至少也是不友好的。车辆大都十分肮脏,几乎所有的车都触目地装有难以穿透的防弹隔离装置。”句中使用了“majority”、“not downright”、“most”和“almost”等模糊词语,基本遵从了礼貌原则。作者使用模糊语言的表达策略把输出的信息“模糊化”,以富于弹性和极其委婉的表达避免了尴尬甚至是剑拔弩张的局面,缓和了批评的语气,不至于伤害相关人士的感情。

例6:I really have a balance, but some kind of special balance, for a weight I use a one-pound loaf I buy from the baker. 此句意思是“我真的考虑了平衡问题,是某种特殊的平衡,因为我是根据我从面包师那里买的一磅重面包的重量给出黄油的份量。”一位英国的面包师每天都到附近的农场主那里去买黄油,但有一段时间发现黄油的份量不够,于是将农场主告上了法庭,这是农场主在法庭上面对面包师的控告所说的话。句中使用了“some kind of”和“special”等模糊词语,既解脱了自己的罪名,又讽刺了面包师做的面包本身份量就不够。

4.模糊语言的使用有助于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使语言表达更生动、更形象

使用模糊语言对特定事物进行描写或描述,虽然不能很确定,但也许会造成接受者与事物之间在空间、心理上的距离,感觉到盘根错节、纵横交错,从而产生美感。也就是说模糊语言由于其使用范围中经常出现的不确定性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使语言变得形象生动。

例7:You see, a goal is a dream with a deadline: in writing, measurable, identifiable, attainable.此句意思是:“要知道,所谓目标就是有最后期限的梦想:写成文字,可测量,可确认,可实现。”句中使用了“measurable, identifiable, attainable”三个具有模糊语义的形容词,表达了深厚的内涵,使读者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相关知识展开无限丰富的想象,以达到用极为有限的词语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的目的,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例7利用暗喻把目标比喻为梦想,映射了目标不是白日做梦,说明了一个人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只要相信自己,你就有可能比任何竞争对手更坚强、更努力、更能干,你就可以“try the impossible”。

语言文学多需发挥读者的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必须是模糊的。文学语言颇具模糊性,特别是情感信息需要发挥读者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概念外延没有明确界限的模糊语言往往给读者留有想象的弹性空间,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与伸缩性。

语言文学多需发挥读者的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必须是模糊的。文学语言颇具模糊性,特别是情感信息需要发挥读者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概念外延没有明确界限的模糊语言往往给读者留有想象的弹性空间,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与伸缩性。

例8:For she was beautiful — her beauty made the bright world dim,and everything beside seemed like the fleeting image of a shade. 此句意思是:“因为她很美---她的美貌让明亮的世界显得暗淡无光,让她周围的一切看上去像稍纵即逝的影子。”句中使用了“bright”、“dim”、“seemed like”和“fleeting”等表示模糊词语,以极为有限的词语传达了尽可能多的信息。例8虽无具体的细节描写,却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姑娘的美貌绝伦乃至使整个世界黯然失色,不仅提高了读者的语言感受力和领悟力,也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五.模糊性语言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语言的模糊性存在于客观的语言实体。在客观的语言实体中,词语所代表的各种事物、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模糊的外延范畴。模糊集合论(Fuzzy Sets)的创始人---著名的美国数学家查德说过,“模糊理论的重要性基于这一事实---人类具有的几乎所有的思维,特别是日常思维,本质上来说都是模糊的。”模糊语言是一种弹性语言,并不是指含混不清、模棱两可,而是指逻辑结构的外延无法确定表达,是表示不精确的相对概念的语言,与精确是对立的。与精确语言相比,模糊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灵活性,更具蕴涵性,更具审美价值,可以扩大语言的信息容量,利于拓展想象空间。因此,英汉翻译实践中既要考虑语义外延研究,也要考虑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美学效果以及交际功能。模糊语言的处理在翻译中不容忽视,语言的模糊性在跨文化的翻译中必须把握恰到好处,以便使译文实现传神达意,否则会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下面结合教学研究和实践,提出两种基本的翻译策略,供各位同仁思考。

1.功能对等译法

英汉两种语言皆有模糊性的特点。用模糊语翻译模糊语就是用一种语言的模糊语去直接翻译另一种语言中的模糊语,在模糊表达上呈对称性,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模糊信息和丰富内涵,尽量减少原文损失,再现原语的模糊效果,赋予译文读者丰富的、立体的联想空间,使英汉翻译中模糊对等成为可能,以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功能对等,这就是功能对等译法。

例9:His alleged crimes were so brutal, his desire to inflict pain so intense, that I began to question my beliefs about not taking human life under any circumstances. 此句可译为:“据称他的犯罪行为非常残忍,他加害于人的欲望非常强烈,这使我开始对自己在任何情况下不杀人的信念产生了怀疑。”像句中“alleged”、“so brutal”、“so intense”以及“under any circumstances”这些模糊的语言就产生了不可替代的效果,因此翻译时只可采用汉语模糊语言来进行翻译,进而表示模糊的概念,使英汉对译中模糊对等成为可能。

例10:If a planet had an erratic orbit, there might be times when its temperature would rise above the boiling point of water or, at other times, drop below Antarctic temperature, and there would not be much chance of finding life as we know it. 此句可译为:“如果运行轨道不定,很可能行星的温度时而会高于水的沸点,时而又会低于南极气温,那样就不太有可能找到我们所了解的生命。”此句使用了条件从句,句中使用了“erratic”、“might be”、“rise above”、“or, at other times”、“drop below”、“not be much chance of”等词语,其范畴是模糊的,属模糊语言。这些模糊词语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有生命存在的行星必须拥有适合生命存在的条件。这样的行星要有相对固定的运行轨道。”例10中译者相应的用模糊语言进行对译,保留了模糊信息,忠实再现了原文意义。

诗歌翻译涉及混沌美的再创造,也要力求保持原诗模糊生成的美。为了传达原诗的模糊美,翻译时可以直接从译语中寻找具有语义兼容性、模糊两可的语符,不必拘泥于原诗的字面意思,尽量保留其模糊意境与模糊美感,力求传达原诗的意境,给译文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例11: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葬花吟》诗句)霍克斯先生将此诗句译为:“As petals drop and spring begins to fall, the bloom of youth, too, sickens and turns pale.”诗句译文以拟人的手法抒发诗人浓烈哀伤的情调,浓缩了林黛玉的哀音。霍克斯先生用“spring begins to fall”诠释诗句中的“春残花渐落”,用“the bloom of youth”诠释诗句中的“红颜”,用“sickens and turns pale”诠释诗句中的“老死”,再现了原诗句的内涵,很大程度上再现了原诗句的语言模糊效果,使译文读者享受几乎同等模糊的美感,令译文读者回味无穷。

2.语用变通译法

王佐良教授认为“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英汉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往往会导致译者在原文理解或译文表达上的模糊。也就是说原语中的模糊信息在译语中找不到语义对等的模糊信息,译者就需要进行语用上的变通,就需要用非对等词来进行表达,对原语中的模糊语言进行处理,使译文和原文达到最大限度的等值。

英汉翻译实践中语用变通译法可以是以模糊语言翻译原文中的精确语言,或者是以精确语言翻译原文中的模糊语言。像“at sixes and sevens”、“It rains cats and dogs.”、“Don’t cross the bridge till you get it.”这样的句子在英汉翻译中都需要使用译语的模糊语言或抽象性的词语对译原文的精确语言:“乱七八糟”、“大雨滂沱。”、“不必担心过早。”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模糊语言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翻译变通策略,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以取得理想的翻译效果,实现语言翻译交际的目的。

例12:Every man has a fool in his sleeve. 此句可译为:“人人都有糊涂的时候。”凡语言都有习惯表达和言外之意。语用变通译法须考虑文化差异,不能拘泥于原文的字面形式,须在深刻理解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转达原文的意义。因此此句不宜直译成“人人袖子里都装着个傻瓜。”译者需要使用译语的模糊性或抽象性的词语对译原文的精确语言。

例13:Wall Street is a dog-eat-dog place. 此句可译为:“华尔街是个残忍的地方。”句中“dog-eat-dog”相当于形容词,如果直译为“狗吃狗的”,译语表达会产生歧义,其效果会使译文读者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因而考虑到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语言特征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故须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变通对译,使用“残忍的”这个模糊性形容词来表达原文中“dog-eat-dog”模糊的概念,译文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

例14:There is more to their life than political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more than transient everydayness.此句可译为:“他们的生活远不止那些政治问题、社会问题以及经济问题,远不止一时的柴米油盐问题。”句中使用了“more than”、“transient”和“everydayness”等模糊性词语表达了他们的生活存在的难以解决的真正的、实质性的问题。根据语境“everydayness”这个词在译语中很难找到对应词,直译成“平淡无奇、平庸性”就会失去部分语用意义。根据语言环境和词的原意联想到日常生活必需品,译者将具有抽象模糊性的“everydayness”具体化,将其译成译语的比较精确性的词语“柴米油盐”,很大程度上传达了原语的语用含义,再现了原文的信息功能。

诗歌翻译中由于文化的差异性,直译法和对等译法很难对原语中所特有的文化语言采用模糊手法来满足译文读者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需求,很难保存原诗所传达的内涵和意境,很难给译文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例15: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葬花吟》诗句)霍克斯先生将此诗句译为“One day, when spring has gone and youth has fled, the Maiden and the flowers will both be dead.”诗句“花落人亡两不知”这种模糊语言突显了未来不可测知的悲剧气氛。英汉审美文化差异导致翻译中无法完全保留模糊语言在原语的表层之意,故将原文的模糊语言进行语义外延的延伸处理,用译语读者更为熟悉和接受的方式尽可能将使译语语境营造出同原语语境相近似的氛围,实现译语的语用目的。故此霍克斯先生将“花落人亡两不知”译为“the Maiden and the flowers will both be dead.”,略译了“不知”,对原诗中的模糊语言在翻译中进行了清晰化处理,再加上译文中的“the Maiden and the flowers”与前句的“spring”和“youth”形成了对照和呼应,虽然美学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但确保了译诗的可读性和流畅性。

六.结语

模糊语言是语言本身的特点,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内在本质属性,语言的模糊性增强了语言的柔性和张力,为语言交际功能的充分发挥提供了活力,因此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英语语言理论研究者越来越注重对模糊语言学的深入探讨和系统研究。合理地利用语言模糊性不仅能使英语语言表达更为自然、得体,也更能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模糊语言犹如语言交际的润滑剂,有时越是模糊、含蓄,语言就越有魅力,就越让人回味无穷。

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曾经说:“模糊观念要比清晰观念更有表现力,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是根本无法用准确语言表达所想的东西。”在一些不愿、不必或不能使用精确义的交际环境中,一味追求定量或定性词句表达,往往适得其反,使语言枯燥、生硬,也许会影响语言交际的优化和实现。英汉翻译研究要考虑模糊语言的重要性,对模糊语言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有助于指导学生的翻译实践训练;通过模糊思维理解模糊现象、模糊概念,从而进行模糊判断、模糊推理,很好地把握翻译的本质和规律,使学生的翻译能力以及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研究语言模糊性的模糊语言学是建立在模糊逻辑的基础之上的,传统的翻译理论在指导模糊性语言的翻译时便显得苍白无力,因此模糊理论对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对文学翻译的实践研究具有开拓性的影响和意义。正如北京师范大学伍铁平教授说的那样,“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没有模糊词语,便没有人类的自然语言。”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安洪霞,贾立强.高校英语教学中模糊语言学的语用价值[J].华章,2013(29): 167-168.

[4]陈楚君.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中的语用功能[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97-99.

[5]李佳楠.模糊语言在唐宋诗词中语义外延的翻译策略[J].外语学刊,2015(3):130-134.

[6]徐东.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英汉口译中模糊语言翻译策略的研究[D].吉林师范大学,2014.

[7]赵明炜,毛卓亮.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6(4):88-91.

(作者介绍:李常玉,华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华北科技学院教学名师,华北科技学院学科带头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经贸翻译,主要从事第二语言习得、英汉翻译、语言与文化教学及教学法研究;金晓莉,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华北科技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