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创新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关爱经济困难学生成长

时间:2024-05-07

内容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资助工作的鼎力支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飞跃发展。如何在资助中抓住教育的根本,实现育人工作使命成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着重从资助工作体系和育人工作体系两个方面来思考资助工作如何实现育人功能,实现资助工作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资助育人 经济困难学生 学生成长 创新

随着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社会贫富差距开始显现,公平的接受高等教育受到严峻挑战,学生资助工作关系着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鉴于此,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特别是2007年《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颁布实施以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资助范围不断扩大,资助标准不断提高,资助领域不断延伸。据教育部新闻网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学生资助资金总额为1421.28亿元,资助学生数为8543.78万人次,无论是资助总额还是资助总人次都较以往大幅提高,正面映证了党和政府对资助工作的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和关爱。百年大计,教书育人,如何在实施经济补助的同时捉住教育的根本,把“育人使命”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受助学生的教育之中,实现资助工作的最大效益,真正价值,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做好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

做好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可以有效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不让一个学生因贫穷上不起学”是党和政府对祖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用行动来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全国资助会议公布的数据来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政策的帮助下,通过获取贷款、助学金、减免学费、参与勤工助学等可以与其他学生一样,公平的接受教育、学习本领,可以一样的参与就业创业,回报社会。

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可以有效的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助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式,切实做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可以有效的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可以有效的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资助工作通过资助制度设计,功能定位,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比如爱国诚信、励志感恩、自立自强等融入到资助工作实践之中,潜移默化,教化与无形。

做好资助育人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践行中国梦的重要举措,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途径。受教育、上大学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的梦想,党和政府的一系列资助政策是对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的圆梦之策。青年是祖国的未来,读书报国是每个青年人的梦想,同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亿万青年秉持爱国之志,乘风破浪,继往开来,党和政府的各项资助政策就是这座巨轮的助推器、护航舰。

二.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做好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完成育人工作使命,需要从资助体系和育人体系两个方面来完善,首先各高校要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式、多层面的资助工作体系,其次要通过制度设计、文化培育、能力提升构建一个系统化、制度化、多样化的育人工作体系。

(一)学生资助工作体系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整个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始,认定工作的好坏关系到资助育人工作效果的实现。首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要有一定的标准,有一定的代表性。比如来自边远山区、来自孤儿单亲家庭、家庭有重大变故等等,要从源头上把住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入口关。部分高校由于把关不严,一些非困难学生享受到国家数额不菲的奖助学金,引起了周围一部分同学的嫉妒和攀比,出现了争相回家开“贫困证明”的现象。其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高校的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应该是一个可进可出的系统。比如部分困难学生在国家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自立自强,家庭经济情况有了明显好转,于此相反,存在部分普通家庭学生突发变故或者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状况持续恶化,针对家庭情况的变化,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小组应该及时修正相应学生的困难等级,及时对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进行更新。通过多年的资助工作经验,我校初步确立了以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法(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走访)、生活状况跟踪法(校园卡消费)、师生民主评议、校院班三级公示法以及指标数据权重分析法来确定经济困难学生身份[1],同时对数据库按照季度进行动态更新。

2.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资金体系

经济资助是高校资助工作的根基,在国家各项奖状资金的支持下,学校和高校受助学生群体应该发挥主动性,助人自助。首先,学校应该发挥地缘及专业优势,加强校企合作和校地合作,争取校外企业、社会人士对学校困难学生群体的帮助。其次,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到捐资助学活动中来,建立相应的奖助学金。最后,引导和鼓励受助学生群体助人自助,建立相应的助学基金。近年来,我校先后设立了农商行助学金、波司登助学金、金才奖学金、徐璞奖学金、理工学长助学基金、爱行天下助学基金等10余个助学项目,形成了国家、社会、学校、学生多层面、立体式的资助资金体系。

(二)学生育人工作体系

1.精神帮扶体系

对于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来说,他们是承载在较高期望值的特殊学生,他们背负着全家老小的殷切希望,又背负着由此带来的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2],这些学生中,经常会出现各种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比如就业问题、交友问题等等。对此,学校资助工作组应该秉持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相结合的资助工作理念,在学校成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我校结合资助工作实际,在学校成立校院班三级咨询工作网络,即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学院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一是针对经济困难学生表现出来的共性心理问题开展团队心理辅导和个性问题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帮助他们解难答疑。二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文体活动,如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沙龙等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关爱和抚慰。第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邀请专家开设心理讲座对学生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援助,引导他们走出困境,增强信心。

2.能力提升体系

能力是大学生在社会立足的根本,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金补助的同时要加强对他们的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为了发挥勤工助学项目的育人效果和助学功能,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方面获得经济收益,同时提高综合素质,学校资助工作小组应该按照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思路对勤工助学岗位进行制度设计,改变单一的劳务型勤工助学模式,由劳务型向助教型、助研型、助管型转变,将勤工助学与能力锻炼紧密结合起来,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助学实践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要重视对勤工助学学生的岗前培训和使用考核,充分发挥它在学生完成学业、就业技能磨练等方面的作用,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发展机会。在勤工助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与人交友等社会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示。

3.文化育人体系

诚信文化,诚信是资助工作的生命线,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例,如果贷款学生不还款或者不能及时还款将关系到这个制度的存亡。以文化为传承,积极营造校园诚信文化氛围,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橱窗展、诚信征文等,在学生中普及诚信文化,使诚信教育外化于行、内化于心,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品格修养;励志责任文化,“自助者天助”,大学生是成年人,应该具有一定的担当意识和能力,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有自立自强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通过举行“励志、责任、报国、成才”为主题的成人宣誓意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学生的作为公民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激发他们积极进取,努力上进。成立“自强社团”,实现自助、互助和助他。改变资助形式和拓展资助职能,让受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境况,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解困,改善自我,成就自我;感恩文化,受助思源,要重视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品质的培养,在学生中积极开展“唱一首感恩歌曲、观一部感恩片、开一次感恩会、打一个感恩电话、捕捉一个感恩瞬间”五个一感恩活动[3],让学生从身边小事中接收心灵的洗涤与净化。感恩文化的融入,可以提升资助文化的内涵,让受助学生意识到资助工作是一种爱的传递,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志愿文化,用自己的行动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服务社会,传递爱心。通过资助制度设计,要求拟获奖或受助学生每学年参加校内外志愿服务不少于一定的学时,引导受助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发放爱心回馈卡,要求受助学生毕业前选取自己做过的最有意义的10件事,记录在爱心卡片上,通过这种方式,激励受助学生积极参与爱心传递活动,感染和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传递爱心、奉献社会志愿活动中来。

三.结语

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还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提高对经济困难学生成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要牢牢把握高校资助工作的精髓,资助育人,改革资助模式和办法,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黄建美.基于决策过程理论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J].当代教育论坛,2008,(8).

[2]黄建美,邹树梁.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

[3]王涛.资助中坚持育人 育人中创新资助——陕西师范大学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

(作者介绍:张秀杰,常熟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政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