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王小蕴
内容摘要:口语能力是记者必备的职业能力之一,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为清晰准确地传递信息、强化传播效果、塑造记者媒体形象等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本文以培养记者职业口语技能为主线,从实际出发以循序渐进为原则设计了语音发声训练、基本能力训练、口语表达训练、现场采访训练、口语评论训练和现场报道训练,旨在提高记者在话筒前、镜头前的口语表达能力,充分发挥记者的传递信息和舆论引导作用。
关键词:记者职业口语 口语表达 口语训练
从2005的《岩松看台湾》到2009年的《岩松看美国》,以中国人的视角为广大观众解读不同地区或国家的社会、文化的白岩松;从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到汶川地震灾区再到青海玉树灾区报道的张泉灵;因站在海拔6500米的被大家称为“最高女记者”、追随嫦娥一号卫星全程发射的张萌;五次进出战火中的伊拉克,在非洲刚果(金)采访维和部队,“非典”期间多次与病人接触的战地记者冀惠彦;熟悉青岛港务局工作,报道技术工人许振超的《青岛日报》记者辛梅;因放弃报道为13岁落水女孩做人工呼吸而被评为“中国最美丽的女记者”的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曹爱文……这些活跃在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记者群体,用他们手中的话筒帮助人们快速获取信息,及时了解事实真相。口语是记者采访、报道和评论的快捷方便的工具,是新闻信息传播的载体,也是记者本身职业能力和素养的体现。口语在记者职业领域中起着传播信息、组织串联、传情达意、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研究记者职业口语能力训练的整个体系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
一.记者职业口语能力训练的内涵、特征和目标
1.内涵
本文从训练内容与口语形式关系角度对广播电视记者职业口语能力训练的内涵做了阐述,即训练内容为王,训练途径扩张。口语训练的内容是核心、根基和目标,口语的外部有声训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因此,口语的外部有声训练影响着口语表达的内容,口语训练的内容制约和决定着口语表达的效果和质量,外部有声形式为口语内容服务。外部有声语言技巧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口语内容是指采访、评论和现场报道。
2.特征
广播电视记者职业口语的训练具有职业性(新闻性、真实性、现场感)和口语性(音声性、随机性、应变性)两大特点。从本质而言,它既具有记者技能训练的特征,同时又具有交际口语训练的特征。
3.目标
一是具备深厚的基础职业积累,表现在文化积淀、政治理论水平;二是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如新闻敏感、分析判断力、见解表达力、随机应变能力等;三是具备精准的口语表达能力,即语音规范标准、意思表达准确、语言逻辑性强、语气基调与现场环境恰切;四是具备语言以外的语言,即体态语的表现能力。其中,一、二两部分讲的是记者的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第三部分具体阐述了记者职业口语的要求。准确清晰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指记者的语言相对于其他口语要更加准确精密、清楚明白。如果说在思维阶段是精细的话,那么表达的过程更是精益求精的过程,要拒绝含糊其辞、得过且过的语言。
二.记者职业口语能力训练体系的构成
1.记者职业口语能力构成
职业基础能力:细致敏锐的现场观察力和判断力、深入理解的能力、缜密的辨别和分析能力、迅速的现场信息捕捉力、去粗取精的信息提炼加工能力、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独到的见解力、话题的引申和延展能力、观点阐述和论证能力、舆论引导和监督的能力、即兴发挥的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强烈的新闻敏感、现场应变能力。
2.记者职业口语能力外部形式训练的关键因素
目前,关于记者职业素养和能力的论述在很多新闻论著中屡见不鲜,也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而涉及记者职业口语能力训练的论文和专著却不多见,即便是已有的散落在个别论述中的探讨也大多是从语境(记者口语的活动环境)、语义(记者口语内容)、语点(记者讲述和提问的切入点)的内容角度进行,结合有声语言即口语的外部形式进行探讨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现代信息交流频繁,交流方式和形式对交流内容和效果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以口语外部形式训练最核心的三个关键因素,即语感、语流和语体对记者职业口语能力的训练进行研究和论述。
(1)语感
记者的语感是指记者对口语的感知和反应能力,这是一种口语直觉,一种口语敏感。在新闻现场,当新闻事件呈现在眼前,通过视、听、触、嗅等途径传入大脑,记者是否能迅速而准确地进行介绍、解释、阐明、论述和评价,这就是对口语的敏感能力;面对新闻人物,当某种表达欲望产生于脑海,记者能否连贯有序地表达出来自己的想法和意思,这就是对口语的感应能力。
(2)语流
记者的语流是指即记者的口语能结成线性结构连贯流畅地表达出来,而非断断续续、拖泥带水的。语感是获得语流的前提和基础,有了语感,再经过新闻现场的适应和心理适应能力的锻炼,就能够获得语流。记者在报道或者评论中,要做到边想边说、一气呵成,拥有顺畅的语流。
(3)语体
记者的语体是指记者在新闻活动中使用的特有的语言表达体式。记者口语的语体从职业角度来探讨主要有三种:采访语体、报道语体和评论语体。记者口语的语体和其他口口语一样是介于日常生活语体和书面语之间的一种语言。同时,采访语体、报道语体和评论语体要求记者能够把意象的意义变成具象的词汇,把隐性的道理变成显性的道理,关注事件发展过程,揭示事物本质。
三.记者职业口语能力训练的内容体系
1.基础类技能训练:普通话语音训练、发声基础训练、语言表达训练、思维与思路训练、交际口语类型训练
2.专业基础类技能训练:记者职业口语能力基础训练、记者采访与写作基础训练、口语心理素质训练
3.专业类技能训练:记者现场报道准备训练、各类时态和各类新闻的现场报道训练、记者倾听与提问训练、记者采访方法训练、新闻采访方式训练、记者评论方法训练、不同类型和不同节目的评论训练。endprint
四.记者职业口语能力训练的难点
及时性是当今媒体竞争的核心,记者的应急反应能力就被提到重要地位。据说2001年美国9·11事件发生时,美国电视媒体在10分钟后就有反应,CNN对事件进行了超过48小时的连续直播。记者职业口语尤其是的现场报道部分,有的是经过事先策划的,有的则是难以预料的突发情况。1997年香港回归,白岩松作为随军记者随时报道部队进程。孙玉胜著在《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中描述道:“按计划,越过管理线的驻港先头部队应前行100多米后在香港一侧的落马州口岸办理人关手续。有关方面给出的时间是15分钟,白岩松的报道就是按这个时间准备的。但没有想到人关的手续一办就是40多分钟。白岩松准备的报道早已说完,而恰恰就在这时香港演播室与白岩松失去了通讯联系。我们能听到白岩松的报道声,而他却听不见演播室的呼叫。好在白岩松悟性高,只要摄像机对着他,他就不停地说话,把看到的和想到的都说出来,也不管是不是在直播,准备的内容说完了就即兴说,尽管即兴表达的内容并不十分精彩。当时白岩松可以为避‘免言多必失而沉默,但如果他沉默,节目就只能在沉默中失控,那无形中多出来的20分钟将会变得更加漫长。演播室这边,水均益该说的话也已经说完,演播室失去了原本应有的应急功能和控制力。”因此,训练的难点在于即兴口语上,即记者冷静沉着、机敏睿智的临场反应,这需要记者长期的知识积累、快速的现场调动和各项综合能力的支撑。
五.记者职业口语训练的模式
记者职业口语能力训练的模式包括内容训练和形式训练相结合、分项目和分类型训练相结合、理论指导和自我训练相结合、观摩赏析和实战演练相结合、实例分析和习题训练相结合、理性分析和感性领悟相结合、单项训练与综合模拟相结合。记者职业口语是记者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一项,训练中在与其他各项能力做好配合的同时,训练模式内部也要做好协调和配合。和谐的本质就是协调和发展,即系统内部各要素协调有序,系统外部运行平稳。因此,本文提出的训练模式中涉及的各个阶段、层面、环节、步骤、角度和切入点都是前后呼应、彼此关联,在协调合作中有序推进的,力争产生“1+1﹥2”的效应。以上提出的七项主张是相互依循、相互促进的,力图在整体模式的稳步运行中使得学生的记者职业口语能力得以提高,兼顾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框架与细节、基础与技能等。本文提出的训练模式又是动态的,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而不是静止中的一潭死水。这一模式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创新,鼓励学生作品出奇出新。
(作者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新闻传媒系)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