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严德香
内容摘要:文学作品教学应该在引导学生习得知识、帮助学生训练能力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它的的精神价值,用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实践中,应该以课文内容为基础、以教学目标为经纬、以作品社会意义为标尺,从而使其更具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社会意义
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挖掘其精神价值,用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谓文学作品教学的精神价值,是指教学中通过正确把握作品的内涵、挖掘作品或明或暗表现出来的健康向上的社会意义、或给人以震撼的精神力量。那么,教学中怎样去挖掘这种精神价值呢?
一.挖掘文学作品精神价值要立足于课文内容
为什么要立足于课文内容呢?这是因为像其他类型的课文教学一样,文学作品教学是一项有特点教学范围和明确目标指向的教学活动,教学必须立足于课文内容。立足于课文内容,就是要充分尊重课文内容的客观规定性和课文主题的特定指向性。一篇作品,一旦作者把它呈现出来,其内容和主题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都是独特的“这一个”。虽然我们可以运用探究性阅读、自主阅读和多元解读等对它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地理解,但是这一切都是以尊重作品的内容和主题为前提的。德国美学家、批评学家伊塞尔说:“文章的规定性也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章结构,而对文章的意义作随意的理解和解释。”(《阅读活动·审美反映理论》)如果我们无视课文内容的规定性和主题的特定指向性而另起炉灶,看似在拓展教学视角,实则可能偏离教学目标,误读作品意义。比如有位教师在谈教学体会时说:“我从人性的高度来引导学生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缺陷……”这样做完全背离了课文内容,因为人性既不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东西,也不是《孔乙己》主题指向。
二.挖掘文学作品精神价值要着眼于教学目标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文学作品教学更应该着眼于教学目标。一篇作品呈现在教师面前,怎样挖掘它的精神价值,首先要搞清楚教这篇课文要达到什么目的、要让学生习得哪些知识、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向学生传播哪些价值观等。如果不考虑教学目标,随便把一个什么观点或一个什么切入点说成它的精神价值,不仅使教学达不到应有高度,还有可能迷失教学方向。比如,教学《蜡烛》这篇课文,把教学价值确立在“赞扬母爱”这个层面,还是确立在“赞扬老妇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个层面更为恰当?主要应看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材之所以选这篇课文,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说,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历史、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虽然“老妇人”的行为表现得很有母爱特征,但它不是主体,更不是“老妇人”行为的本质意义。其实,与爱国主义这种人类崇高精神相比,连动物都能践行的母爱本能活动并不显得多么高远。况且老妇人精心掩埋苏军士兵的遗体而不去掩埋德军士兵,这本身就体现了课文主旨。因此教学《蜡烛》必须必须把精神价值确定在赞扬老妇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层面上。至于所谓“母爱无国界”之类的观点,与本课教学目标缺乏实质联系,也就不足以作为本课教学的精神价值。
三.挖掘文学作品精神价值要张扬其社会意义
文学作品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认识能力(包括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能力)、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教学目标要受社会价值标准制约,教学效果也要接受社会检验。离开了社会意义、离开了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文学作品教学也就失去它应有的意义,因此,探求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应该成为文学作品教学最高价值追求。比如教学《项链》,在分析玛蒂尔德形象时,应重点关注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价值。她含辛茹苦十年还债,是她爱慕虚荣所付的代价,作者创作《项链》的目的就是为了借玛蒂尔德来揭露当时法国社会中爱慕虚荣的现象,讽刺这类人的可悲命运。无视这一点,偏要去挖掘纯“人性”的东西,那是执教者的个人行为,与莫泊桑无关,也与课文教学目标无关。至于所谓的诚实劳动美德,那是大多数自然人所共有的,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主要的活动形式和生存方式,不为玛蒂尔德所独有,不足以成为她的闪光点,也不是教学中应该大力炫耀的一块“新大陆”。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作品内容或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才是文学作品教学精神价值的标尺。
(作者单位:湖北襄阳市襄州区张家集镇中学)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