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唐玥
内容摘要:在当代文学发展40年的风雨历程中,出现了丰富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当代先锋文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拨,虽然其兴盛的时间不长,仍然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注意。本文旨在以莫言的《透明的红罗卜》和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为例来展开对当代先锋文学特征的探讨及其发展、衰落的原因的研究。
关键词:先锋文学 困境 转向
文学思潮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的文学发展中有较大影响的并形成群体性倾向的思想观念形态及其发展趋势。一个时代的文学思潮通常受创作倾向、理论态势、接受思潮的影响和制约。“先锋”这个词源于法国大革命,然后被用于文化和文学艺术术语。无论是军事先锋、政治先锋,抑或是文化先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起源于浪漫主义乌托邦及其救世主式的狂热,它所遵循的发展路线本质上类似比它更早也更广泛的现代性概念。”即先锋文学具有现代性的特点。20世纪中国文学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为传统创作方法,“黄翔写于1962年的一首《独唱》,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当代最早的以个人化的方式反抗社会的作品,”1可见在文革时期的诗歌和小说领域就酝酿着先锋文学的产生。先锋文学正式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它反映人类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然、自我与本我间的异化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是在寻根文学由高潮向低谷时出现的一种文学形态,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有莫言、马原、余华、残雪等人。
一.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的特点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也可称为是余华的代表作,通过这两部作品可以总结出具有西方后现代主义特色的先锋文学思潮有以下特点:
1.叙事侧重点转移。先锋文学尤其是先锋小说将以往传统的注重叙事内容变为注重叙事方法和叙事技巧的运用,即实现了由“说什么”到“怎么说”的转变。“视叙事方式为小说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与形式因素,是先锋小说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其形式主义倾向的第一表征。”2在重视叙事方式的小说观念下,创作者们受到主题、情节结构与受众口味的制约力大大减小,他们可以自由发挥想象、自由规定文章结构,他们要担心的只是怎样把他们想表达的东西倾吐尽兴,怎样让作品显出独特的叙事路径。在《透明的红萝卜》中,作者没有严格地交代事情发展的一五一十,也没有过多地交代人物的内心活动,他只是关注怎样通过独特的方式交代事情。交代主题,让读者从他对事件的独特描写中找到人物或事件的最终归宿。同样地,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先写“我”在远行途中是否应该操心旅店的矛盾心理,又描写“我”和货车司机侃侃而谈和睦相处,突然笔锋一转,表现司机实为抢“我”东西的强盗,让“我”心生寒冷的事情,文章末尾才交代“我”出门远行的起由。本来是一件情节简单的事件,在作者的精心布局下,竟能使读者心情起伏波动,文章也极具趣味,主题更显深刻。
2.普遍存在的反讽手法。“反讽即语言与语言、语言与意义与本意之间可能出现的各种脱节与矛盾现象,依靠言外之意和旁敲侧击,造成讽刺谐谑的意味。”3而在先锋文学尤其是先锋小说中,反讽意味的描写和反讽手法是大量出现的,而且都发挥得淋漓尽致。如在《透明的红萝卜》中有很多对“刘副主任”等领导的虚伪的表现和官僚主义思想以及小铁匠等村民的冷漠的无情揭露,对他们尽情讽刺。而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对货车司机修车的丑陋姿态、村民们哄抢苹果的描写以及最后“我感到汽车虽然是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在这里。”4都是在平铺直叙中的反讽,不再是义愤填膺,不再是怨天尤人,不再是人物参与气愤本身,都是以冷静的态度极尽讽刺,以此来揭示甚至深化主题的目的。
3.民间化民族化的倾向。综观先锋小说作品,也有一些是描写平民小人物的生活的作品和以藏族人物的生活为背景来进行创作,具有浓郁的民间化和民族化倾向。如《透明的红萝卜》就是以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人民集体加宽滞洪闸的事件为背景,交代以“黑孩”为首的一些农村人民的生活状况,其中的语言也是简单质朴、乡土意味浓。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也可以看出来主人公是一个平民百姓,更重要的是在这篇文章中,语言不受羁绊,俗语、脏话都有出现,而且对话的语言自然平实,没有矫饰。
4.强烈的主体意识。在先锋小说中,创作纯粹是个性化的体验,抒发的是个体自我体验自我经历的意识表达,先锋小说中时时都是“有我”的状态。另外,先锋小说注重个人化写作,在小说中的意象以及情节安排都有“留白”,这种“留白”实质上是在作者尽情抒发自我个性后,给读者留下的是无可索解的和有百种解答的意象或主题含义。读完《透明的红萝卜》,很多人都不解红萝卜在作品中的意义所指,对小说结尾菊子、小石匠、黑孩等人何去何从的命运也多加猜测,小说扭曲黑暗淡漠的情节气氛也让读者震撼,这让读者不禁猜想小说更深层次的主题含意。对于《十八岁出门远行》,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主人公来展开情节,在这看似奇怪荒诞的情节背后是作者对于生活的自我体验,是作者对于人与社会的控诉与揭露。
二.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的转向及其困境原因分析
先锋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思潮,能够迅速浩荡的开始,但事实上,在1993年后,先锋小说的写作却不再坚持最初的创作,出现了转向,大致有两种转向:一是转为更加偏执的“个人化写作”,推崇私人性话语;二是拆解了之前的庄严叙事风格,改掉绝望无奈的悲剧并代之以充满希望与欲望的喜剧的书写。
其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与接受主体距离太大。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就是走向读者。一部经典作品需要参与同接受主体即读者的互动,只有当其被接受主体接受时才存在。而先锋小说的创作者们,过于看重自己的个体体验,在创作过程中没有想到读者,过于自由。导致和读者的距离太大,作品不容易被接受。
2.商业化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并不断发展,使文学文艺领域也被卷入了市场经济大潮。从前甘于在文学象牙塔内孤独起舞的创作者,也会在金钱原则和生活的驱使下创作适应商品经济的作品,因而从前那种沉重自由孤傲的悲剧先锋小说创作模式转为更能达到和读者默契的希望的喜剧模式。
3.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早期的先锋小说围绕的是创作者内心的阴暗对自身和人性怀疑失望的消极态度来创作的,这会引导读者过于关注人心的阴暗面,注重消极的人欲。另一方面,先锋小说的主要人物一般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无法改变自己的悲剧命运,过着永无光明的灰暗生活,这样会磨灭读者对人性和美好理想的追求,引起社会的精神恐慌。《透明的红萝卜》的黑孩的生活就能体现这一点。
虽然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的兴盛只持续了三年就发生了转向,但这股思潮仍然在当代文学思潮中有重要的影响,仍然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卷修订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卢秀萍:《空中楼阁般的先锋文学思潮——先锋文学特征及衰落原因初探》,《安徽文学》2008年第8期。
[3]张清华:《从启蒙主义到存在主义——当代中国先锋文学思潮论》,《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注 释:
1 张清华:《从启蒙主义到存在主义——当代中国先锋文学思潮论》,《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2 卢秀萍:《空中楼阁般的先锋文学思潮——先锋文学特征及衰落原因初探》,《安徽文学》2008年第8期。
3 同2
4 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卷修订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