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徐志摩其人其诗

时间:2024-05-07

孔 瑛

最早接触徐志摩的作品是多年前无意从一个小册子上看到他的那首《偶然》,就这样和一代文豪偶然地相识了。后来被他诗句的艳丽优美以及那种悲伤的潇逸所吸引、被他唯美的笔调和浪漫的色彩所折服。

一、其人

徐志摩,1897出生于浙江海宁的一个富贵家庭。中学毕业后,在上海泸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学习。后赴美国学习银行学、又赴英国,人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的两年里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他曾担任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时的翻译,并与老人建立了深厚的私人感情;他先后游历美、英、日、印等诸国,交游广泛,学识渊博。

徐志摩是位活泼的人,他的人生观十分单纯。愉快起来他快乐的翅膀可以碰得到天,忧伤起来,他的悲戚深得没有底。

“志摩是一个淘气、可爱,能使你永远不会忘怀的顽皮孩子!”郁达夫曾说:“称他作孩子,或者有人会说我卖老,其实我也不过是与他同年生,生日也许比他还后几日,不过他给我的却是一个永远也不会老去的新鲜活泼的孩儿印象。”

徐志摩最动人的特点,就是他那纯真的浪漫和孩子似的天真,他不仅浪漫,还有些痴,有些傻。他曾站在雨中等虹;甘冒社会的大不违争他的恋爱自由;他坐曲折的火车到乡间去拜哈岱;抛弃博士一类的引诱,卷了书包到英国,只为拜罗素做老师;他为了一种特异的境遇,一时特异的感动,从在生命途中冒险,从此抛弃所有的旧业,只是尝试写几行新诗;他常走几里路去采摘几茎野花,费许多周折去找一个朋友说两句话……

诗人总是风流多情的,这位才子也不例外。在他追求真爱的道路上,真所谓一波三折。他与三个女人的爱情故事,我们可以在诗中深刻体会到他的多情和痴心。原配夫人张幼仪是他感情中的一个牺牲者,没有得到他一丝的爱,曾记得他写过一首诗给离婚后的张幼仪,可惜自己忘了那首诗,不过还记得那不是一首情诗,是对张离开他后独自一人取得的成绩的赞誉,这个女人,真令人钦佩!第二个妻子陆小曼,当年诗人费尽千辛万苦,追求曾经是朋友之妻的有夫之妇,遭到世俗的冷眼相对,可是他不放弃,不惜一切代价,大胆而张狂,勇敢地追寻自己所爱的人。这段姻缘无疑褒贬不一,但是徐志摩大量的诗歌都是写给这个美丽的女人的。不过他生命中一个重要的女子林徽因,恐怕是他至死都不会忘记的!为了赶时间听她的讲演,从来不乘飞机的徐志摩破例由南京搭乘邮政飞机飞往北平,却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毁人亡,一代才子最后因为心爱的女人永远舍弃世俗,抛却爱恨情仇,离我们而去。

二、其诗

徐志摩自幼衣食无忧,远离饥寒的生活使他在精神上形成了一种贵族式的优越感,他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经历,使他的整个人生观呈现出一种保守温和的色调,作品大都是从自已的人生经验出发,抒发个人的情感,体现出一种清雅脱俗的襟怀,透出几丝闲逸悠然的气息。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想象丰富、比喻奇特,给人视觉、听觉和味觉上的享受。读他的诗,让人如临其境;品味他的语言,浪漫而又单纯。处处表现出诗人神思飞扬、灵泉奔涌的才气。

1、他的诗歌韵律和谐自然,蕴含着浓浓的音乐美。

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徐志摩的诗多用富有音乐表现力的语言形式。朱自清曾这样评价:“他的诗好像一只聪明玲珑的鸟,是欢喜,是哀怨,唱的都是美妙的歌。”他的诗几乎都离不开双声、叠韵词和叠字。这些词天生就有音乐的音响效果,声母和韵母的交替或重复,构成语音的回环往复之美。因此,历来的诗人喜欢用它们来点缀自己的作品。《诗经》开篇之首,便是以“关关”这组双音字来描摹水鸟清脆的叫声,三千多年来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传统。徐志摩不仅能大胆借鉴,而且用得恰到好处。如“深深的黑夜,依依的塔影,团团的月彩,纤纤的波鳞——”(《月下雷峰塔影》)连用四组叠字来描写景物,言简意丰,其中不仅有“情”“意”“景”的容量,还有丰富的“音”的容量;四组叠字节奏相同而音色各异,有统一也有变化,有连贯也有顿挫,读来上口,听来悦耳。可以想像,诗人在运用这些动听的词语时,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他常常把几种不同音响效果的语音糅合在一起,又因为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从中你很难看出他刻意求工的痕迹,倒会觉得诗人像个好奇的孩子,为了听些“叮叮咚咚”的溅水声,随处扔了几块精美的小石子。

《再别康桥》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既没有中国传统诗中雨打芭蕉,独上西楼的哀怨,也没有大漠边关明月刁斗的悲壮。它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节奏舒缓流畅,和谐自然。伴随着诗人情感的起伏跳跃,旋律优美柔和,轻盈委婉而略带忧伤,拨动着广大读者的心弦,呈现出音乐美的特征。欣赏《再别康桥》这首诗可以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曲旋律优美的音乐。诗的首节奏响了全诗的主旋律,乐曲舒缓、轻盈、柔和而略带忧伤,表达了诗人留恋惜别的情绪。“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乐曲在主旋律的基础上拓展开去,呈现出亲切如歌、明亮、优美而带有多处颤音的旋律。“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乐曲继续在明亮、优美而亲切的旋律中展开,在时而奏出优美的颤音之后,出现一个较强的乐句,表达诗人深深的留恋之情。“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在一个较强的乐句之后,乐典略有低徊。但旋即高起。在几个高亢的乐句之后,乐曲顿入低沉。表达诗人复杂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草一木纵然很美,然而它就像一个美梦一样,这个美梦深深触痛了诗人的心,乐曲变得哀怨忧伤。“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一阵低沉之后,乐曲迅即高亢热烈,清晰而嘹亮,舒展而放纵。表达诗人豁达开朗的情怀。随着诗人情绪的高涨,至此乐曲奏出了全诗的最强音。“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随着“但”字一出,乐曲嘎然而止,此节是无乐曲的独白,诗人的情绪一下子跌人低谷,留恋之情至此也达到最高点。“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主旋律飘忽而来,仍然轻盈柔和,但乐曲没有了忧伤而是更加坚定和明亮。表达了诗人经历了一番自我洗礼后的洒脱情怀。

纵观《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节奏分明严谨,和谐自然;韵式上每小节严守二四诗行押韵,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徐铺展开来,形成涟漪般优美

的节奏。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很准确地体现了诗人感情的起伏变化,给读者以独特的审美快感。他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彻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

徐志摩的诗歌很少会煞费苦心地去经营那些艳丽的辞藻和雕琢的语句,常常是漫不经心地唱出来的,没有造作,潇洒淡定。一片天籁:我们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这是徐志摩在《偶然》一诗中的片段。“……看了真叫人神往,叫人忘却人间有烟火味。”(陆小曼语)。从这时断时续的诗行间,吹来几许飘飘渺渺的小夜曲优美的旋律,“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多么坦率真挚,这是发自心底的声音,却不是用诗的语言而是用口语,可又是那么甜美动听。第三行首尾有“你”和“好”两个音调曲折的上声词,把诗句点化得委婉又多情;第四行似乎很不经意地变换了句式和语调,节奏自由极了;末尾“忘掉”的“掉”字,在轻读的ao韵上悠然抹去,不留一丝余音,于是把一句话分成了两行,在第四、五行之间留下了一个休止,就像一个没有愁云的清空,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很显然,强烈的音乐效果在这首诗中已经成为表情达意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2、他的诗充满了爱,充满了美,飘逸、潇洒和灵动。

他是一位想飞的诗人。他生活在自己想像的世界里,望见“当前有无穷的无穷。”喊着“去罢,人间,去罢”。他的所爱在天上。他总是以忘情的笔墨写他所向往的飞翔:“那美丽而轻盈的翅膀在半空中沙沙的摇响,望着最光明的来处翩翩的,冉冉的,青烟似的化出了你的视线,像云雀似的只留下一泻光明的骤雨。”

《沙扬娜拉》这首诗寥寥四句,使人恍若身临其境。用“水莲花”比附素以贤惠闻名于世的日本女子,美丽动人,形神贴切;用“不胜凉风”来描绘告别之际躬身还礼的日本女郎,更增添了这形象的温柔和娇羞之态。那一声声轻柔甜润的“珍重”,悱恻动人地蕴藉着友人们因愉快的相会,而带来的依依惜别之情。小诗没有正面塑造人物形象,没有具体叙述活动场面,也没有什么更多的故事内容,只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普通的告别语,就使人产生丰富联想,留下了美好印象,确实不同凡响。最后,“诗人摹日语再见之音道了一声沙扬娜拉,再度渲染了这似水的柔情,吟咏出一个意蕴幽深的回音”。

在这里还不得不再次提到《再别康桥》一诗。诗人笔下夕阳中河畔的金柳,是一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目中,就像能使他心情荡漾、激动不安的安静、娇美的新娘,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轻柔地随波而摇,像在向诗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谁不想做一条这样的水草呢?一泓闪亮映人诗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地转头观望——那是拜伦潭,可在夕阳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进入了自己的梦!本来就充满梦幻色彩的虹,却也在寻着自己的梦,这自然使诗人想起以前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情形。此时诗人像又在寻梦,但现实使诗人不能放歌:离别在即,不能;静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诗人所愿。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不愿离别。这些手法在徐志摩的诗作中俯拾皆是,有些更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地步。每每夜深人静,灯下读罢掩卷长叹,想起诗人的诸般境遇,令人唏嘘不已。

1931年11月19日,诗人坠机身亡。才华横溢的诗人就这样走了。他轻轻地来,又悄悄的走了,没有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率真、挚诚,充满活力,活脱脱一个“大孩子”。徐志摩怀着那颗了无城府的赤子之心,三十五载华年,如过客般匆匆而过。他短暂的一生经历了人生本该有的真实和激情,浪漫和多情。不虚假,不枉度,让我们永远记住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