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吴 骏 彭有明
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只有少数人对宝钗的说话艺术进行了分析。其中,有人从文学的角度来分析宝钗教育人和奉承人的艺术,也有人从语用学的角度来分析宝钗的劝说艺术。后者多是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关联理论的角度来分析的。本文试图从修辞领域中的对比辞格运用的视角来看宝钗的劝说艺术,并通过数据表明:在对宝玉的劝说中。宝钗大都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将两个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使得观点更加明朗和清晰,从而增强了劝说效果。
根据《现代汉语》的阐释。“对比”是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运用对比,可以使两个相反或者相对的事物的矛盾表现得更加鲜明,也可以使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由于对比的运用,可以使得事理和观点更加鲜明,更具有说服力,所以宝钗在对宝玉的劝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经笔者统计,《红楼梦》中宝钗劝说宝玉的地方有20处左右。其中有16处左右运用了对比的方法,约占劝说总数的80%。正是由于宝钗使用了大量的对比,所以,本文试图从对比的运用来看宝钗的劝说艺术。下面,按照劝说的内容,我们将从生活、学习和与姐姐妹妹们生离死别的问题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在生活上的劝说
宝钗对宝玉在生活上的劝说总共有9处左右,这里选取2处进行分析。
例1、……宝玉又想了一想,拍手道:“是的是的,这么说起来,你倒能先知了。我索性问问你,你知道我将来怎么样?”宝钗笑道:“……他背地里合我说,妙玉怎么前知,怎么参禅悟道。如今他遭此大难,如何自己都不知道?这可是算得前知吗?就是我偶然说着了二奶奶的事情,其实知道他是怎么样了?只怕我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呢。这些事情,原都是虚诞的,可是信得的么?”(第一百十四回王熙凤历幻返金陵甄应嘉蒙恩还玉阙)
例2、……宝玉又说:“不必烫暖了。我只爱喝冷的。”薛姨妈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改了呢。快别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理。便放下冷的,令人烫来方饮。(第八回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
在例1中,宝钗偶然解对了风姐的签,宝玉便想要宝钗给自己算算命。宝钗首先拿这样的事实进行对比:别人以为妙玉有先知。但是妙玉并没有先知。因为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会遭劫。然后,她又拿另一事实进行对比:当时自己只是碰巧解对了签。但根本不知道二奶奶的命运,甚至连自己的命运都不知道。经过这样鲜明的对比,宝钗就向宝玉说明了妙玉和自己都不会算命的道理。宝玉听后自然不再纠缠了。在例2中,宝玉执意要喝冷酒,薛姨妈和宝钗都关心宝玉的健康,劝宝玉不要喝冷酒。但薛姨妈的劝说更像长辈的罗嗦,并不能说服宝玉。宝钗则高明得多,她将喝热酒与喝冷酒进行了对比:前者有益,后者有害。这样一对比,便使宝玉明白了不该喝冷酒的原因。于是他“放下冷的,令人烫来方饮”。
二、在学习和求取功名上的劝说
在劝宝玉好好读书、求取功名的问题上,宝钗经常把宝玉和别人进行对比,希望他上进。宝钗的每一次劝说都很好地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把事理和观点讲得非常鲜明。但由于宝玉注定了就是一块叛逆的顽石,他几乎每一次都给了宝钗消极的回应,甚至一次比一次强烈。直到最后一次。宝钗大量运用对比的方法对宝玉进行了长篇大论的劝说,彻底反驳了宝玉,才终于使宝玉答应了去“搏得一第”。这可以说是宝玉最大程度上的妥协,也是宝钗劝说效果的集中体现。宝钗劝宝玉好好读书、求取功名的地方总共有4处左右,这里选取3处进行分析。
例3、(宝钗)因提起:“兰儿自送殡回来,虽不上学,闻得日夜攻苦。他是老太太的重孙。老太太索来望你成人,老爷为你日夜焦心,你为闲情痴意遭塌自己,我们守着你,如何是个结果?”说得宝玉无言可答。(第一一三回忏宿冤凤姐托村妪释旧憾情婢感痴郎)
例4、……宝钗见他又说呆话,便说道:“你真真说出句话来叫人发笑,这相貌怎么能不要呢?况且人家这话是正理:做了一个男人,原该要立身扬名的。谁象你一味的柔情私意?不说自己没有刚烈,倒说人家是禄蠹!”(第一百十五回惑偏私惜春矢素志证同类宝玉失相知)
在例3中,宝玉为妙玉遭劫的事情非常难过,甚至荒废了学业。于是,宝钗运用对比的方法对宝玉进行了劝说:兰儿送殡回来后,刻苦学习,而宝玉因为“闲情痴意”,荒废了学业。经过了这样的对比劝说,宝钗就表明了宝玉应该向贾兰学习的道理。宝玉听了宝钗的劝说,虽然心有不悦,但是无话可说。在例4中,贾宝玉见了甄宝玉,谈了半天,志趣不投,回来还骂甄宝玉是禄蠹。宝钗见此,运用对比方法针锋相对地反驳和劝说。她把甄、贾宝玉进行了对比:前者追求封建社会男子应该追求的立身扬名;后者一味柔情私意,不思进取。经过这样的鲜明对比,宝钗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宝玉应该向甄宝玉学习,要像他那样立身扬名。然而,宝玉注定了是一块顽石,本性难改,所以心中闷闷不乐,还勾出了旧病。
宝钗的前几次劝说,虽然没有得到非常积极的回应,但是为最后一次劝说的成功作了铺垫。
宝钗对宝玉的最后一次劝说,是在第一百一十八回“记微嫌舅兄欺弱女惊谜语妻妾谏痴人”中。宝钗见宝玉还在读《秋水》之类出世离群的书,心灰意冷,料劝不过来了,但她试图做最后的努力。在劝说宝玉要好好读书、立身扬名时,她运用了四个对比:首先,她拿古圣贤的思想与世俗的思想进行对比。前者以人品为重;后者只是为了情欲之私和荣华富贵。从而表明了自己劝宝玉读书的目的,是希望宝玉能够追求高尚的人品。其次,当宝玉辩解说古圣贤所说的“赤子之心”是指无知无识、无贪无忌时,宝钗又一次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她拿尧、舜、禹、汤、周、孔和宝玉进行对比。前者的赤子之心表现在救民济世;后者所谓的赤子之心则是遁世离群。这就向宝玉阐明了古圣贤思想和赤子之心的真正意义。再次,当宝玉拿“尧舜不强巢许,武周不强夷齐”来说明宝钗不该强求他读书时,宝钗再次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她把巢、许、夷、齐四人和尧、舜、孔进行了对比,只有后者才被称为圣贤,前者并没有被世人当作圣贤。这样就证明了巢、许、夷、齐四人是不值得宝玉学习的。最后,宝钗又证明了宝玉自比夷齐是不合适的。她对比了夷齐和宝玉所处的社会环境:夷齐生在殷商末世,有许多难处之事,因此就有托而逃;而宝玉没有什么难处,因为他身处圣世,世受国
恩,而且老太太、老爷、太太等人都视之如珍宝。经过这四个对比,宝钗取得了很好的劝说效果,即彻底地反驳了宝玉,使得宝玉终于答应了自己,去“搏得一第”。
三、在与姐妹们生离死别的问题上的劝说
宝玉和宝钗结婚后,为黛玉死去、探春远嫁等这些与姐姐妹妹们生离死别的问题极度痛心,甚至想寻死。在这个问题上,宝钗劝宝玉的地方总共有3处左右,这里选取1处进行分析。
例5、话说宝钗叫袭人问出原故,恐宝玉悲伤成疾,便将黛玉临死的话与袭人假作闲谈,说是:“人在世上,有意有情,到了死后,各自干各自的去了,并不是生前那样的人死后还是那样。活人虽有痴心,死的竞不知道。况且林姑娘既说仙去,她看凡人是不堪的浊物,那里还肯混在世上?只是人自己疑心,所以招出些邪魔外祟来缠扰。”(第一零九回。候芳魂五儿承错爱还孽债迎女返真元)
在例5中,黛玉死后,宝钗恐宝玉悲伤成疾,便用善意的谎言来间接劝说宝玉。在劝说中,宝钗运用了几个对比。首先,她把人活着与人死后进行对比:人在世上时有情有义,死后便无情无义。自顾自己,各干各的去了。然后,她又骗宝玉说林黛玉成仙去了,并将仙人和凡人进行对比:林妹妹成了仙人,脱离了俗尘;而宝玉等则是凡人,是世俗的、污浊的。经过了仙人和凡人的对比,宝钗说明了一个事实:林妹妹根本就不想回到世上来。在运用了大量的对比进行劝说后,宝钗又作了总结:活人为死去的人过于痛苦,只是自作多情,平添烦恼。宝玉在窗外听到宝钗的话后,便想亲自验证一下。这样的间接劝说,无疑为日夜思念林黛玉的宝玉找到了解脱的出口。
小结
通过将宝钗对宝玉的劝说进行穷尽性的分析,我们发现,宝钗的劝说之所以高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其中,在生活上和在与姐妹们生离死别的问题上,宝钗的劝说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在学习和求取功名的问题上,虽然她的前几次劝说都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但经过最后一次运用大量的对比进行了劝说之后,使得宝玉最终答应了去“搏得一第”。宝钗的这一次劝说,可以说是其劝说效果和艺术在这个问题上的集中体现。总之,宝钗在劝说中运用对比的方法,使观点更加明朗和清晰,从而增强了交际效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