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议论文的语言

时间:2024-05-07

▲▲讲写法

现如今,议论文是高考作文中同学们普遍选择的一种文体,但有些同学只议不论,或只论不述,特别是在论证过程中机械堆砌材料,以叙事代替说理,让人感到语言苍白无力,味同嚼蜡,缺少基本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基于以上情形,下面谈谈能让议论文语言出彩、有味的几种方式:

一、巧用修辞,味在形象

同学们写的议论文之所以空洞乏味,主要是因为抽象议论太多,不会巧妙地把议论包含在具体现象的叙述或描写之中。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本身就很形象生动,假如我们在说理的同时巧妙借助文学手法,或描写,或叙述,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从而引起读者共鸣,甚至叫绝,岂不是使文章更有味吗?

如佳作《希望》一文有这样一段:

希望是久坐黑夜中等来的一缕阳光;希望是久旱的大地盼来的一场急雨;希望是非洲儿童伸出枯瘦如柴的小手,在焦急等待中得到的一片面包;希望是煎熬在硝烟炮火中的老人,苦苦等待的和平与安宁;希望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寒夜里点燃的火亮;希望是海伦·凯勒憧憬中的三天光明;希望是鲁迅唤醒麻木国民的伟大理想……

這里,作者用一组博喻,对“希望”进行了形象生动的解说,化抽象为具体,让我们在博喻中深深感受到希望的美好,让人充满期待。丰富而合理的想象,拓宽了思路,使语言表达文采飞扬,让人赞叹。

我们在解释某个概念时,不能用抽象的说明,而是要通过形象生动的描绘、具体的列举,才能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有人说:“修辞是作文的魔水。”的确如此,如果没有修辞,语言的表达就会黯然失色。灵活运用修辞,既有助于阐明道理,又可增加文章的风趣和吸引力。如果比喻、比拟、反问、排比……源源不断从笔下涌出来,自然会使文章腾挪跌宕,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不仅可阅、可诵,而且可品。

二、善用对称,味在简洁

我们所说的对称句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对偶句,而是指结构和字数大体相同,内容相近、相对或相反的两个句子。如果有同学在文章中自觉地使用对称句,说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对称句句式整齐,读起来音韵和谐,整齐上口。在议论文中,用对称句来说理,道理深刻,逻辑性强,观点更加鲜明。

如佳作《低姿态的高贵》一文中写道:

放低心态,才能成就自己。霸气的项羽,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却终因目无他人自刎乌江;谦卑的刘邦,广纳人言,便能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把自己举得过高,得到的不是仰望,而是不屑和轻视;适当把自己放低,得到的不是鄙夷,而是由衷的尊重和敬佩。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人自命不凡,唯我独尊,却早已化作青烟;而那些默默无闻、不慕虚名的人却成了我们心中不朽的雕像。这世间很多人厚重于体,却浅薄于灵魂;充实于形,却空虚于心。只有放低自己的心态,才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这段文字首先提出观点:“放低心态,才能成就自己”。结尾重申观点:“只有放低自己的心态,才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中间部分论述时使用了几组对称句:“项羽”“刘邦”,一个骄傲自大,一个为人谦卑,命运相反;“把自己举得过高”“适当把自己放低”,得到的截然不同;“唯我独尊”者,早已消失,“默默无闻”者,却让人永远铭记;最后用两个很有哲理的对称句概括升华——“这世间很多人厚重于体,却浅薄于灵魂;充实于形,却空虚于心”。在论述中两两对举,语言简洁,论述深刻,给人美的享受和深刻的启迪。

三、借用他语,味在新鲜

新鲜,才有味道,如果人云亦云,老生常谈,甚至拾人牙慧,人们便会感到苍白无味。我们可以巧妙引用或活用一些诗文、成语、谚语、歇后语、流行语等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如佳作《才情女子李清照》中的一段话:

“花自飘零水自流”的黯然神伤,有谁会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闲愁,有谁会懂?“载不动的许多愁”,有谁分担?如今物是人非事事休,怎能不欲语泪先流?红颜渐老的易安多少次独坐在冷清的院落,看尽西风卷帘的无情,失落在人比黄花瘦的伤感中,也由此留下了千古传颂的诗篇。我站在她身后,目送她——这位千古丽人,消失在满地黄花堆积的深院中。

文段中化用了易安多首诗词中的名句,来表现词人的“柔肠愁结”。化用诗句,融入叙写之中,流畅自然而和谐,不露痕迹,为文章增光润色,让读者对这位“千古丽人”增添了一份怜爱。而嵌入文中的诗句充分显示出作者老练、娴熟的语言功底,显示了阅读面的宽度,为文章增添了诗意和文采。

生活中充满了形象生动、富有活力的语言。有些歇后语、谚语、民谣、广告词更是清新生动、内涵深刻,如能准确引入文章,则能使文章语言妙趣横生;有时也可以模拟的口吻,使语言幽默风趣,新鲜有味。

如毛泽东在《反对八股文》一文中,把八股文比喻成“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这句歇后语使文章语言幽默生动,也无情地批判了八股文。在驳论文中也经常用讽刺的手法批驳敌论点。如鲁迅的《“友邦惊诧”论》一文中写道:“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这是模拟蒋介石制止学生请愿的口吻,以显示其无耻嘴脸。“每月一千八百万的军费,四百万的政费,作什么用的呀,‘军政当局’呀!”这是模拟主子训斥奴才的口吻,形神毕肖地显现出了帝国主义者“诱惑”蒋介石“卖国”的嘴脸,突出了“友邦”和“国府”之间的主奴关系。用模拟的口吻无情地嘲弄了国民党反动派。这样的语言生动形象,而且批判有力。

四、妙用假设,味在严密

假设句就是通过对假设条件下结果的推测,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述方法。假设句常常与反问句、排比句一起使用。假设句如运用得当,既可增强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又可增强论述的严密性。

如佳作《坚守信念》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分析:

假如没有伽利略对科学的坚守,怎会有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定律?假如没有牛顿对梦想的坚守,怎会有他的光色理论问世?假如没有爱迪生的坚守,怎会有留声机的发明?伽利略、牛顿、爱迪生不是神,但他们因坚持自己的梦想,坚守自己的信念,为人类的物质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人类的精神家园留下了无比宝贵的财富!

这里接连使用了三个假设句,“如果没有……坚守”,然后用三个反问句“怎会有”写出这个假设条件下的结果,语言雄辩,很有说服力。三个假设句把伽利略、牛顿、爱迪生的很多事例都浓缩在一起,层次清晰,内容紧凑。假设句在叙事的同时也在评论,把叙事和议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避免了很多同学在议论文中冗长叙事的问题。

又如佳作《有一种感动叫坚守》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分析:

袁隆平为自己“杂交水稻”的梦想坚持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在很多人的质疑与不解中,杂交水稻以让世人惊叹的产量,在国际上竖起了一座丰碑。试想,如果袁隆平面对不绝于耳的质疑与不解,面对上千次的失败否定了自己原来的设想,因而偃旗息鼓,怎会有给世人带来福音的“杂交水稻”?怎会有“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如果面对成功不能坚守自己心灵的原野,面对诱惑不能淡然处之,他又怎会成为2011年《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文段先从正面讲述袁隆平坚持做杂交水稻实验的事例,然后从反面假设:如果袁隆平没有坚持实验,如果袁隆平在成功后没有禁得起诱惑……反设之后又用反问句推出结论。这个正例+反设,把袁隆平从研究杂交水稻开始,到取得成功,再到成功后一如既往的坚守,都表达了出来。在简述袁隆平几十年经历的同时,赞颂了他坚守梦想、坚守自我的品质,叙议结合,的确让人感动,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用语的严谨。

总之,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想使语言亮丽、核心是思维品质的提升,深刻的思维和亮丽的语言是优秀议论文的必备要素。重视锤炼语言,才能促进思维品质的飞跃。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孤立的语言训练,因为没有思想的语言,流于浮华;也没有失去语言外壳的思维训练,因为没有了语言,思维无从表达。先想明白,再说清楚,然后再寻求写得精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