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

时间:2024-05-07

朱琳

摘 要 以《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教学为例,分别从质疑探究、打破偏见、破而后立三个角度,探索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思辨性阅读 初中语文 教学策略

“思辨性阅读”即借助批判性思维开展的一种文本细读,其主要特征在于思维的深度参与,目的在于获取知识或解决问题。

一、 质疑探究,理性评价于勒叔叔

1.关注“悖谬处”与“留白处”

在阅读文本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看似不合常理与含蓄沉默之处,这可能是作者“故意而为之”, 以引发质疑探究与深度思考,抓住了这些体现着人物独特的思想情感的“突破口”,就等于抓住了分析文本与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纽带。比如,质疑“于勒叔叔真的如‘我’母亲克拉丽丝口中所说的那般,是‘贼、流氓、讨饭的’坏蛋吗”,笔者试图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到于勒的“犯罪证据”,然而找不到!接着引导仔细阅读并比较于勒叔叔写给“我”家两封信的具体内容,看看有没有新发现。有学生问道,“既然于勒叔叔在第二封信里提到自己‘身体很好,买卖也好’,可他为什么没有及时履行自己在第一封信里许下的诺言‘希望能够賠偿我父亲的损失’?他这两封信的内容是否自相矛盾呢?”还有学生提出,“于勒叔叔在美洲经商,不久就赚了钱,照此推测,他应该很快就能还清欠‘我’父亲的钱,可为什么又提出去作长期旅行?在他写完第一封信的两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悖谬处”与“留白处”,通过批判性思维训练可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

2.比较阅读,理性求证

思辨性阅读鼓励大胆质疑,但并不是单纯的否定,质疑之后还要对文本进行深度分析与探究,为自己的假设寻找理由与论证,这是训练批判性思维的求证环节,也是准确理解文本的关键。

于勒之前因为乱花钱让“我”父亲蒙受了很大损失,后来他外出闯荡主动在第一封信中提出赔钱。在小说的第九自然段,也交代了“于勒已经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很显然,于勒赚了大钱,可为什么两年后在第二封信里却说“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我发了财就会回勒阿弗尔的”?种种迹象表明,于勒在第二封信里撒了谎,他从最初的“不负责任”转变为后来的“正直、有良心”,无奈因经营不善导致破产,再次陷入困境。然而这次他打定主意,坚决不拖累亲人,且又想着东山再起,就算回家,也要带上自己光明正大赚来的钱大大方方地补偿“我”父亲。果然,在第二封信写完后的十年之久,于勒一直都在自力更生,即使沦为了衣衫褴褛的卖牡蛎的老水手,也没有选择回来投靠亲人! 由此可见,于勒已经有了积极的转变,他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坏蛋,只是一个失败者与受害者,值得我们去同情。克拉丽丝因为一直没有看到他还钱,所以一气之下称他为“贼、流氓、讨饭的”,事实上,这完全是一种诬蔑!

二、 打破偏见,思辨看待菲利普夫妇

1.适时“追问”,寻觅人物“闪光点”

追问是在学生对问题有所探究的基础上开展的继续提问,是对原问题的拓展和延伸。指向思辨性阅读的追问,旨在促使学生质疑探究,训练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比如,在质疑“菲利普夫妇不认于勒的做法真的是他们的本性使然吗?还是另有隐情”时,追问学生“难道菲利普夫妇一无是处吗?他们身上存在闪光点吗?”学生很快就在文本中找到了依据。菲利普工作非常勤奋,即使赚钱不多;克拉丽丝过日子精打细算、勤俭持家。第六自然段中,提到了“于勒叔叔……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我抓住“占用”一词,引导学生解释其具体含义。“占用”,即占有使用,指所有人对物质的实际控制的事实状态。也就是说,菲利普夫妇在当时居然允许甚至默认了于勒占有并使用了属于他们的一部分财产。由此看来,菲利普夫妇并非唯利是图、无情无义之人,他们对弟弟于勒还是宽容的,否则绝不会让他“大大占用”属于自己的那部分遗产。

2.合理想象,解读人物“难言之隐”

经典作品每个段落的设计、每个词语的使用,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斟酌,我们要寻找比较点,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构思之巧,意蕴之深。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合理想象”,帮助学生开启批判性思维。小说中多次提及“我”家经济窘迫的情况,笔者便顺势引导学生了解“我”两位姐姐的婚姻状况。第17自然段中提到“她们老找不着对象”,我问学生如果去掉“老”字,会影响表达效果吗?学生回答“老”字突出了姐姐们找对象已经到了“老大难”的地步,若去掉就不传神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家的经济状况并不是一般的拮据,而是极其窘迫,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女儿们的婚事。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后来姐姐们的婚事出现转机了吗”,学生立刻找到“青年公务员在看了于勒叔叔的信后不再迟疑而下定决心向我二姐求婚”这个细节。笔者追问学生“这个公务员既然看中了二姐,为什么不立即求婚,非得看过‘我’家的福音书才下决心求婚呢,难道他有别的企图吗?”学生回答“他没有什么钱,但诚实可靠,虽然不讨厌二姐,但可能也失望于‘我’家的经济状况,所以在看信之后有了一种对钱财的希冀,正如克拉丽丝急切盼望于勒回来一样。”由此可见,金钱因素成为了二姐婚姻的催化剂与筹码。“如果菲利普夫妇与于勒相认,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启发学生在文本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学生经过个人思考、同桌间交流后得出:如果与于勒叔叔相认,“我”家日子会更加艰难,经济状况也会雪上加霜;二姐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也会大受影响,即使小两口不离婚,感情上也会大打折扣;大姐的婚事更会因此而遥遥无期……

至此,深藏于人物内心的“难言之隐”渐渐明朗化。作为挣扎在19世纪后半叶法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菲利普夫妇有着太多的艰难、无奈与苦衷……也许在道义上,他们何尝不想与亲兄弟于勒相认?可终究被眼前残酷的现实所打败!他们最终躲开于勒是因为彼此间隔着一道人性的深渊!其实仔细想想也能理解,多数人处在菲利普夫妇的位置上,都会对金钱产生一种极度的奢望,都会选择避开穷困潦倒的于勒叔叔,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反应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三、 破而后立,呼唤人性醇美

思辨性阅读是一个“理解——思考——超越”的过程,我们要破而后立,继续去寻找更好的观点、决定或判断。菲利普夫妇被迫抛弃困境中亲人的做法虽然值得同情,却绝对不能认同!因此,教师还需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假如你是菲利普或克拉丽丝,此刻在船上遇见已经变得自立更生、直面人生、有责任心却靠卖牡蛎为生的穷于勒,你会怎样对待他?毋庸置疑,于勒叔叔应该被亲人们温柔以待!作者莫泊桑先生在小说中塑造了唯一满怀温情的角色——若瑟夫,他身上寄寓着莫泊桑的情感和希望,既有对亲情的召唤,更对人性醇美的无声呼唤!因此,运用正确的明辨思想与知识储备进行合理推断,有破有立,破而后立,形成建设性成果或设想,这才是思辨性阅读的最终目的。莫泊桑是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但他更是一位人道主义作家。《我的叔叔于勒》中有对社会与金钱的批判,但更有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与人性醇美的真诚呼唤。

[作者通联:江苏睢宁县城西学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