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王秀华
摘 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整本书阅读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写作活动。在阅读中可以品读书本的选材视角,自主选择素材;可以梳理情节发展,思考如何创新结构;可以联系作品的创作背景思考,分析如何立意;可以挖掘作品中的生活俚语,升格写作语言。这些写作教学策略都能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提升写作水平。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 写作教学 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要求,明确整本书阅读要引领学生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建构整本书阅读经验。《课程标准》还提出要重视听说读写实践活动的有效整合,注重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整本书阅读基础上组织读写结合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品鉴选材视角,撷取写作素材
《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注重收集素材、构思立意等,提升独立写作的能力。教师从这个角度入手,设计整本书阅读的切入点,让学生了解名家如何收集素材、构思结构、审题立意、优化语言的,然后模仿经典作品的手法,自主进行创作。在阅读中,学生可以先从品鉴作品选材入手,看看作者如何选材的,然后从生活中筛选、提炼、积累写作素材。
如在阅读《朝花夕拾》时,教师可以设计三个问题。问题一,要求学生分析各篇文章的内容,然后总结,看作者在回忆自己的青少年生活时选择了哪些生活往事。学生在仔细阅读文本后,会发现《朝花夕拾》中的前面七篇描写了作者在故乡的生活故事,如儿时的家庭生活、百草园、三昧书屋等,后面几篇描述了作者在南京矿路学堂、水师学堂、留学日本,以及留学归来后的人生经历。通过归纳总结,学生发现,这些事情都是作者印象深刻或者对他的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事情。问题二,要求学生将作者选取的这些事件与人物进行综合分析,概括《朝花夕拾》一共写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问题三,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分别从自己的家庭生活、读书求学的经历中寻找那些对自己曾经造成过重要影响的人物,并回忆这些人物为什么会给自己造成如此深刻的印象,这些人物身上有哪些重要的特质,通过作文的形式将这些形象描写下来,通过写作凸显这些人物的性格。这样就构筑了读写结合的课堂,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尝试在写作中迁移运用。
整本书阅读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能发现不少选材的新视角。在这个基础上自主写作,学生就能选出更贴合主题,更有新意的写作材料。
二、学习构思方法,建构文本结构
经典名著往往都有着复杂的情节结构,这些优秀的文本构思手法都是学生写作学习模仿的对象。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这些经典作品的结构特点,这些结构对文章主题的表达有什么好处,如果调换成其他的结构形式,可能对文本表达造成怎样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就能深入体会这些结构的表达优势,掌握这些结构的建构方式,然后在自主创作时加以学习和借鉴。
例如,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时,可以从整本书的结构安排入手,分析学术著作的结构安排技巧。例如,该书分别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差序格局、家族、礼治秩序、无为而治等几个方面对乡土中国的现状展开了社会学探索。这种结构安排井然有序,能让读者从各个不同角度充分了解乡土社会的文化、家庭、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特点。如果调换一下顺序,则不容易把乡土社会的特点描述清楚,或者给读者造成思路不清的毛病。同时跟学术著作的行文语言不同的是,该书语言通俗,跟乡土中国的文化特色十分适应,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引起读者大众的广泛关注。这些构思方式对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学生在阅读完作品之后,可以在写作中尝试借鉴这些构思方法,使自己的写作思路结构更清晰。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作者的叙述方式,如何安排作品的线索,在选择叙事视角上,有什么独到的见解。此后可以组织他们参加改写活动,在对比分析中提升对结构安排的理解。
三、联系创作背景,学会拔高立意
如何在写作中深化主题,让文章立意更深刻,这是学生写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整本书阅读时,让学生总结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结合时代背景,看看作者是否针对社会现象创作作品。学生可以试着在自己创作时,挖掘社会热点问题,在分析探究的基础上拔高写作立意。
如在阅读鲁迅《呐喊》《彷徨》时,学生发现作者刻画和表现了清末民初之际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主要描写了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题材。对于这个时期的社会历史状况,学生可能了解不多,这自然就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要针对作品的时代背景给学生推荐阅读一些历史类书籍,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活经历,從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所反映的时代内容。例如,最近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的“孔乙己现象”,社会公众对此争论不休。教师就可以用这些社会热点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通过对当时时代与当下社会环境的变化,辨析孔乙己的出现与当时的历史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我们今天所讨论的“孔乙己现象”反映的却是当下的社会现实,这其中是有本质区别的。这对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同时能促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学生认识到要想写出有深度的文章,就要深刻了解社会现状,抓住社会热门话题,这样才能吸引读者,打动人心。
四、融入生活俚语,升格写作语言
部分学生反映不知道该如何提升语言的表现力,不知道怎样写出有个性的词句。针对学生的困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总结分析作者的语言风格,看看它对构筑独特文风有什么帮助。此后学生可以对照自己的作品,分析如何写出有个性的语言。
如在阅读《红楼梦》时,不少学生都对其中的语言印象深刻。该作品充分运用了比较典雅的知识分子语言,其中还穿插了不少的诗词歌赋,这些内容同样也是学生学习传统优秀语言的重要途径。例如,贾府的各种诗会,林黛玉关于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感悟等,都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文学创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摘抄其中经典的诗句等优美的语言,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这样,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就能自如地运用这些优秀语言,从而优化自己的写作语言,丰富作文的文化积淀。
在阅读活动中,学生发现中国传统的经典文学著作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语言材料,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习借鉴写作手法和语言运用技巧,能有效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在学生写作中,这些典雅的语言,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提升学生写作的文采,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要基于读写活动的整体意识,将阅读和写作巧妙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构思方法、写作技巧、故事叙述的方式,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并学会在写作中加以借鉴运用。这样,学生不仅能在整本书阅读中提升审美鉴赏能力,还能发展语言建构和应用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作者通联:福建师范大学附属福清德旺中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