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情贵富境 因境明义

时间:2024-05-07

徐洪

摘 要 新高考的实施对当下高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建构与运用语言,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树立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体悟语义的丰富性及语言的趣味性或可成为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通过依据上下文、情景、社会文化语境,借助虚拟语境等方法,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语义,走进文本,从而树立“重文本,依语境,寻路径”的语文学习意识与思维。

关键词 语境;语义;社会文化;虚拟语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界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作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文能力”。

从古至今,人们对语境影响语义的理解很深刻。如明谢榛提出的“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的情景交融;叶圣陶先生认为“入境始与亲”,因此语文教学要设置切合的情境;现代语文教育家王尚文在《语感论》中提出“境感”,认为语感与言语环境关系密切,其中的情境结构就是语境结构;教育家李海林认为“语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教育家于永正提出“在言语交际语境中教语文”。从语文教学的本质来看,语文教学就是语境教学。

语境就是言语交际环境,即与具体的言语行为密切联系的、同言语交际过程相始终的、对言语交际活动有重要影响的条件和背景。按照孔凡成教授的观点,语境包括上下文语境、情境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认知语境和虚拟语境。结合新课程标准,进行语言梳理探究实践,我们设计了四种语境教学法,以帮助学生在不同语境中理解语义。

一、依据上下文语境理解语义

清朝学者袁仁林的《虚字说》中“实字虚用,死字活用,此等用法,必用上下文知之,若单字独用,则无以见矣。”足见上下文对表达理解的重要性。杨树达在《淮南子证闻》中指出“不溯先条,不探后章,则通在一句而或滞于全篇,谓之真义,适以成其巨谬。”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语义必须瞻前顾后,这一点在文言文阅读中尤为突出。

例如在翻译“尝与习凿齿共行,绰在前,顾谓凿齿曰:‘沙之汰之,瓦石在后,凿齿曰:簸之扬之,糠秕在前。(《晋书·孙绰传》)”时,很多学生认为画线处体现了孙绰对习凿齿的讽刺,其实只要抓住前文“(孙)绰性通率,好讥调”即可判断。孙绰调侃凿齿是淘米洗米后剩下的瓦片沙石,凿齿也用玩笑回敬,调侃孙绰是簸米后的不饱满的米粒和未成熟的谷子,印证前文孙绰通达任性,喜开玩笑的个性。再比如理解“宅在东府城东,遥光起事,遣人夜掩取坦之,坦之科头著裈逾墙走。(《南齐书·萧坦之传》)”很多学生将划线处翻译成“戴上帽子穿上裤子跳墙逃走”,结合前文“夜掩取”,结合后文“逾墙走”,即是在夜间趁其不备袭击,又是跳墙逃走,自是来不及戴上帽子的,“科头”意为不戴帽子。除此,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搜集网络流行语、大街小巷有趣的广告语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感知如何“溯先条,探后章”。

二、依据情景语境理解语义

课堂教学是在一定情境语境中进行的,课堂本身就是一个情景语境。美国语言学家艾伯特·梅瑞宾认为,交流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正确运用态势语也能有效帮助理解语义。讲授古代文化常识运用情境语境教学法着实有效。在复习古代文化礼仪时,可让学生搜集古代文化中的礼仪常识,通过观看礼仪动作视频再以表演的方式予以理解。

如在讲解“揖礼、抱拳、叉手礼、常礼、稽首、奇拜”区别时,笔者设计了“我是演员”的教学环节,请学生分组以导演与演员的角色组织一场古代礼仪文化的表演大赛,由学生导演判定学生演员表演的礼仪动作是否准确,特别是在表演上要紧抠左右手、手指顺序、左右腿的细节。在语言、音调、态势语中亲身感知这些古代礼仪动作的差异。

三、依据社会文化语境理解语义

教育家于漪提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文化背景。这里的社会文化背景就包括时代特征与历史文化背景,结合两者理解语义在语文现象中屡见不鲜,运用知人论世法在散文、诗词鉴赏中理解作者情感更是最强有力的手段。作家创作的文本是客观社会生活和作家主观思想感情相结合的产物。如余光中《塔》中“塔”的含义理解,结合作者的创作时间,1965年,余光中正处于海外讲学期间,远离祖国的孤寂和思念充溢心中。《从母亲到外遇》中“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的深厚思乡之情与爱国情怀使作者在幻觉中把自己与塔融为一体,在这篇文章中,社会文化背景是我们理解文本的重要入口。

四、借助虚拟语境理解语义

创设虚拟语境理解语义能有效调动各种感官,让读者设身处地以虚拟身份介入作品,置身于作品中,撤除一切有碍欣赏文本的距离,使鉴赏者与鉴赏对象融为一体,物我两忘,应境而生。其中虛拟想象最常用,既可例文诱发,也可口头诱发,假设自己为语境中的某一角色,通过动作行为还原文本语境,如角色扮演、置换角色等。如在理解“配享太庙、万钟之禄、登闻鼓、和离、金安、堂安、懿安、妆安、双安、教安”这些古文知识中,笔者设计了“身临其境”的活动,安排学生观看《知否知否》的视频片段,结合视频的语境判断词语意义的正误,在观看中入境、入心。

综上所述,使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树立“重文本,依语境,寻路径”的意识,并内化为语文学习的一种思维是当下高中生应对新高考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写到的“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早为探寻语文有效教学路径的我们点亮了明灯。因境明义,任重道远。

[作者通联:武汉市新洲区第四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