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文言文教学中提高语言建构及审美鉴赏能力

时间:2024-05-07

刘碧兰

核心素养是新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四个维度设计具体的课程目标。高中文言文无论是教学还是考试都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在教学中要如何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综合发展的课程目标呢?文言文都是古代文人经过仔细推敲后创作出来的,文言文中的语言非常有特色,与传统文章不同,其语言精练简洁,语文核心素养也把 “语言建构与运用”放于首位,这不仅突出了语文作为语言工具学科的特点,更强调了一点:学生只有在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才能提升其他维度的水平。同时文言文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而“审美性内容联系着语言性、实用性与文化性内容,文化性内容是文言文教学内容的实践旨归和最终目的”,因此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笔者着重就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语言建构及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培养

学习文言文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消除语言障碍。由于时代差异及语言发展产生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障碍,如果忽视古汉语基本知识的积累,那么对文章的解读、审美乃至于文化传承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语言建构。

1.利用思维导图,构筑语言知识规律

要学好文言文,除了掌握一些常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之外还要明确几种文言知识现象,比如通假字现象,古今词形变化、词义演化现象、词类活用现象、文言特殊句式等,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经典范例,利用思维导图来归纳文言知识,构筑语言知识规律,这样效果比较理想。如特殊句式中倒装这一知识点,可以首先分为“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四类,然后在各分支下进一步划分和细化,比如宾语前置还可将其细分为以下几类: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用“之”“是”(“惟……是”)做为标志的宾语前置,还有介宾短语宾语前置及“相”“见”在特定情状下的宾语前置,然后将相应的典型例子写在相应的类型旁。如“大王来何操”(疑问句类),“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否定句类),“惟兄嫂是依”(利用“惟……是”作标志),“项王、项伯东向坐”(介宾前置类)。词类活用等其他文言知识点也是如此做,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立足学情,观照文言文的语言现象,注重语感培养

文言文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基础,在现代汉语的认知基础上,适当地用现代汉语角度来观照文言文的语言现象。现代汉语虽与文言有一定的差异,但一些词语和句式仍然保存着文言文的特点.如“则其至又加少”中的“至”本来是“到达”的意思,是动词,在这里则活用为名词,表示“到达的人”;现代汉语“吃穿不愁”里的“吃穿”也是动词活用为名词。再如由传统文化形成的典故、成语,也会在现代汉语中出现,这些成语往往会保留一些文言特点,如“口诛笔伐”意为“用语言和文字进行揭露和讨伐”,“口”“笔”本来是名词,不能做状语,在这里是表示用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已活用作状语;再如“惟利是图”这个词中“利”是“图”支配的对象,是典型的宾语前置现象。用与现代汉语用法相近的词语和句式加以说明,还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文言课文,以熟带新,温故知新。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来建立现代汉语与文言文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逐步完善原有的认知。其次,要注重语感的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之后,分析是否符合预期的学习效果,途径其一就是文言语感的形成与外化。在语言教学层面上,文言语感的形成一方面来自教材的文言文选文,另一方面来自学生课外阅读典籍的语料积累,在课堂教学之外进行适当的拓展,给学生呈现多种风格的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在经过训练后能够学以致用,内化迁移形成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的方法

文言文的教学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止于语言理解,文化性内容才是文言文教学最终的目的,而只有依托于审美感悟,最终才能达成文化的传承理解乃至创新。选入教材的作品多为经典之作,要让学生能够感悟到作品之美,让文学教育回归自身可利用学习任务群的形式着手。

1.针对不同文本特点,以任务群教学为导向,调整鉴赏角度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有历史事件散文、人物传记、 政论说理类散文、游记类散文等不同类型,各类文章都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文章的文本特点,强调大单元阅读。对历史事件类和人物传记类散文如《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等,这类文章往往情节性强,人物形象较为鲜明,鉴赏重点就放在情节分析和人物形象塑造的解读上,通过重大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探索历史文化现象的深层原因,加深学生思维层次及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政论说理性散文如《过秦论》《阿房宫赋》《师说》等,这类文章往往逻辑严密,用语考究,语言极富气势,感染力强。鉴赏重点就是篇章结构、行文逻辑及语言特点,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

2.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跨媒介阅读,加深审美鉴赏

选入课本的文言文中有很多写人叙事的经典范本,如果单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分析必然是枯燥无味的,如果能恰当利用一些音像作品,常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荆轲刺秦王》这一篇文章时让学生观看了电影《荆轲刺秦王》的片段,然后让学生回顾电影场景有哪些是课本里描绘的,有哪些细节做了改动,这样改动之后有何作用。利用多媒体,学生可以很形象地感受到文中场面描写的生动性;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影视通过细节改动,更能体现荆轲的沉着冷静和随机应变,又很好地说明荆轲失败并非陶渊明所说的“剑术疏”,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3.挖掘文本蕴含的精神实质,强调当代文化参与

古人写文章固然语言或简洁或优美,有许多可取之处,但如果过于注重文章的篇章结构、寫作技巧学生必然没有兴趣,教学中应善于挖掘文本中那些对学生终生受用的东西。例如在教《鸿门宴》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分析刘邦与项羽成败的原因,再引导学生从课外资料找,补充佐证自己观点再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学生先是从课文分析项羽刚愎自用,任人唯亲,缺乏远见,刘邦能屈能伸,能言善辩,知人善任,能凝聚人心;然后他们又从课外找到项羽刘邦早年间见到秦始皇巡游时的不同表现,得出项羽为人浮躁,刘邦沉稳的不同个性,还找到刘邦最终对自己能战胜项羽的总结及司马迁在项羽本纪最终对项羽的评价,最终得出性格决定命运的结论;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社会现象并反思自己,学会克服自己性格缺点,不断完善自己,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从文化的 “化育”角度,增强文化意识和规范意识,提高思想文化品位,进而提升语文素养。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言”“文”并举,这样既符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又能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通联:福建华安县第一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