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秦小君
一、地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意义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滋养一方人的地域文化同样滋养着当地的语文教学。然而长期以来,很多语文教师似乎都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共识,教学中凡是跟考试有关的知识都重要,凡是与之无关的都不重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这样指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要承担传承文化的重任。
文化是什么,她是一条历史长河。地域文化,则是一个地方人文底蕴深厚的反映。她展示着一个地方历史的辉煌和悲壮。地域文化是一个深刻而厚重的教育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地域文化是孕育中华精神文明的脐带,没有地域性的中国,便算不上真正的中国。千百年来,正是不同的地域文化交流碰撞,才汇聚成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大河。
笔者生活在池州二十年,可以自豪地说,池州是一块风水宝地,她灿烂的地域文化十分丰厚多彩。这里自唐高宗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州置府,迄今已有一千三百九十年的历史;这里地处吴头楚尾、北滨长江、东望金陵,南接黄山,西邻匡庐(江西庐山),置身“莲花佛国”(九华山)之中,独特的地理风貌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这里将吴侬软语、三处情思、中原雄风融汇流转,孕育了一代代文人墨客、俊才名流;这里“非常美,有河有湖,有山有水,生态环境很好”。今天的池州,无论是高山大野还是市井巷陌,人们都能倾听到历史的回声:儒、道、释交相辉映。中国传统文化在这里有机结合,人和自然在这里和谐共处。正如“五品池州”系列报道中所言:
倘若有一双巨人的大手从池州这块土地上掠过,他除了抚摸到这里美丽的山川城镇外,他还将抚摸到生长在其间的一丛丛茂盛的别样“植物”——
它们是诗文化。陶渊明、李白、杜牧、苏轼、包拯、岳飞……《秋浦歌》《清明》诗等等精美的诗篇,让这块土地戴上“千载诗人地”的桂冠。
它们是佛文化。公元7世纪,新罗国王子金乔觉航海东来,遍访名山,卓锡九华,苦修数十载,从此这里被辟为地藏菩萨道场,同五台、峨眉、普陀共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成为特色鲜明和有重要影响的佛教圣地、底蕴深厚的文化名山。
它们是傩文化。源于原始社会逐疫、祭祀的古老的傩事活动,历经数千年,竟然在这块土地上完好地传承下来,有“无傩不成村”之说,它的古朴、粗犷、神秘的气息,年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来此探寻。
它们是戏文化。“戏剧活化石”的目连戏,“徽池雅调”的青阳腔,生长于“草根”的文南词,土腔土调的罗城民歌,这里是当之无愧的“戏曲之乡”。
……
诗文化、佛文化、傩文化、戏文化……各种文化形式精彩纷呈。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池州的一笔宝贵财富。每一位生长、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池州人都有责任植根于这片文化厚土,积极保护和传承本地的优秀文化。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对我国文化,特别是本地区文化的感知和继承是一件多么重要和有意义的事情。笔者也试图在平日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适时适度渗入地域文化,让更多的学子去了解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神奇的土地,去发现、领悟、认识其中深厚的地域文化,去关心这块土地上的普通人民,和他们一起感受生命的快乐和痛苦,并把这一切融入自己的灵魂与血肉中,成为自我生命的底蕴与存在之根。无论这些学子今后是留在本地成为池州家园的建设者,还是远离故土、远走他乡和异国成为更多行业的佼佼者,這都将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丰厚的精神底子。
二、地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1.在古诗文阅读中渗入地域文化
古诗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凝聚了我们民族太多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作为语文老师,要把古诗文作为塑造学生的优秀素材,最大限度地弘扬古诗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笔者从教所在地——池州,有“千载诗人地”的美誉。历代文人在此地留下了很多的名篇佳作,这就为语文课堂古诗文教学内容注入了活水。在古代诗歌散文阅读选修课上,我们做了一些积极尝试。比如在学习李白诗歌作品时,开设了“诗仙池州流韵”专题课堂。课前调动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观清溪河桥头的石碑等途径,搜集李白来池州的历史资料。课堂上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一组吟诵李白的诗最多,哪一组对诗句的解读最到位。看到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吟诵《秋浦歌十七首》《清溪行》《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时露出的表情,那一刻,我知道这个专题阅读课是成功的:“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吾爱崔秋浦,宛然陶令风”“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学生在不断的吟咏中增加了审美体验,在优美的文字与意境中吸取了文化精髓。自豪感瞬间提升,朗读情绪饱满,他们不仅了解到池州是李白五次留恋往返的地方,而且从大诗人李白歌咏池州的清词丽句中感受到了家乡的美好,教学效果确实不错。
2.在作文训练中凸显地域文化
作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我们周围,不少学生对作文课感到恐惧无奈,不是不愿意写好,而是无从下笔,无话可说。其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途径很多,但最根本的,是让学生获得写作的素材,这些写作素材从哪里来,那就是生活实践。
如果我们能在众多的学生所熟悉的本土文化素材中,挑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融入作文教学之中来,应该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作文中言之无物、言之无情、言之无趣的问题,进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
比如清明节到来,考虑到晚唐大诗人杜牧曾在池州任刺史,留过脍炙人口的《清明》一诗,我们会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现在过清明的切身体验,在“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特定场景中表达自己真实的心理感受。
又如春节前夕,寒假作文中我们会以“年文化”为主要内容,有意识的让学生在春节期间观察池州当地风俗民情,亲身体验感受,自由作文。池州很多乡村每年正月初七有傩戏表演,正月十五会舞龙灯、猜灯谜,这些传统的地域文化活动形式有“团圆”“求福”“辟邪”之意,寄寓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祝福。学生们将身边的所见、所闻、所感诉诸笔端,写出了不少清新自然、情真意切的好作文,字里行间洋溢着热爱民风民俗的家园情怀。
3.在研究性学习中理解地域文化
国家倡导的新课程改革,要义之一是“提倡学生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由此,选择何种载体进行研究性学习,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地域文化教学资源是一种比较合适的载体,它对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活跃语文教学,丰富学习形式,贯彻“生活处处皆语文”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地域文化具有范围广、区域性强、内涵丰富等特点,可以就地取材,结合当地历史、地理、人文、道德、品质、天文等各个要素,在研究性学习中加以充分利用。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池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多元文化的交融汇聚,给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体验。例如,在进行池州民俗文化研究时,我们向学生推薦了图书馆的书目:《昭明文选》《历代名人咏池州诗选》《千古杏花村》《秀山志》《走进九华圣境》《文化苦旅》等,将自己搜集制作的PPT展示给学生看,让各个研究学习小组带着课题利用周末或节假日时间去参观游览博物馆、杏花村文化园、传统花灯、庙会及相关名胜古迹。并要求学生做到:活动前准备要充分,尽可能多地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研究性学习计划;活动中帮助学生找到研究的切入点,分解主题,确定阶段目标,认真做好问卷调查、访谈记录、考察日记;活动后期及时整理研究资料,进行分享和总结。通过学生们提交《追寻在池州留下足迹的文化名人》《徽派古建筑文化研究——以“三雕”(石雕、砖雕、木雕)为例》《古风歌曲流行原因探究》等优秀课题的成果展示,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对地域文化现象有了更多的审视和思索。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语文教师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还可以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生活的热情,增加审美情趣。它是值得推广的有效尝试。
“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地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语文教学不能离开地域文化的滋养,语文教育应该植根于地域文化之中。
[作者通联:安徽池州市第三中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