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李晖 潘源祯
学生的人格养成是成长各个阶段所受教育和所处环境的方方面面的叠加和融合,从这一点出发,“系统育人”已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力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系统育人”概念由此生发,成为了指引未来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领域如何把这样的理念变成行动,如何把这样的理论落实到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呢?笔者以为通过课程整合的方式,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自觉将“课内与课外系统化”,实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可以提升学科“系统育人”力,强化育人成效。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的,不仅提出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而且把学科课程整合放在重要位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整合是深化课程改革,体现新课标精神的主要形式之一。加强课程整合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更有助于高中生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伟大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最大限度的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国革命作品的伟大精神,并提升学生核心价值、必备品格、关键能力。
实施研究“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时,特别需要有“跨界阅读”的课程整合意识来更好地理解红色文化。因为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不仅存在于语文学科,历史、政治学科也涵盖着丰富的中国革命传统精神,还有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涉及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所以要领会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精神内涵,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需要跨文化、跨媒介的跨界阅读,需要课程整合。
那么,何谓“课程整合”和“跨界阅读”?所谓课程整合,包含学科内部课程整合、学科之间课程整合、超越学科课程整合三个方面。具体而言,一是语文学科内部课程整合;二是语文、政治、历史三学科课程整合;三是语文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所谓“跨界阅读”就是跨越不同边界的阅读,是突破学科边界、突破纸质媒介进行的综合阅读。
学科内部课程整合。以高中语文版、人教版的必修和选修教材为主,并涵盖中小学其他版本教材中出现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对教材中的红色经典,进行整合并适度地做相关扩展,形成“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八大专题,以此提升学生核心价值、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深化育人成效。就语文学科内部课程整合形成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八大专题包括:一、红色经典小说专题研讨;二、红色经典散文专题研讨;三、红色经典诗歌专题研讨;四、红色经典剧本专题研讨;五、红色经典报告文学专题研讨;六、红色经典通讯专题研讨;七、毛泽东诗词专题研讨;八、鲁迅杂文专题研讨。以毛泽东诗词专题研讨为例,简要阐述学科内部课程整合的具体做法。依托人教版必修课文《沁园春·长沙》、选修课文《贺新郎》和语文版《中外优秀传记选读》中《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一代天骄——毛泽东的诗词《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采桑子·重阳》《七律·长征》等,并进行专题研究。具体而言,开展毛泽东革命诗词群文阅读,指导学生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根据不同的标准给毛泽东在解放前的诗词分类,结合自己的审美观,选择一个鉴赏点,拟一个标题,尝试学写毛泽东诗词评论。这样经过发挥教师创造性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的整合课程,更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革命传统作品的精神内涵,更好地实現“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实现学科内部“系统育人”。
跨学科课程整合。众所周知,语文、历史、政治学科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意蕴,在培育人、塑造人方面较之自然科学等理科学科更具优势。特别是文科学科教材中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承载着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文化传统,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增强文化自信,牢记峥嵘岁月,不忘复兴梦想,建功立业,报效祖国,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所以,在课程实施中可以与政治、历史等学科的教师组成专题指导组,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可结合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政治认同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史料实证,以深化学生对革命传统的理解和认识。从育人角度出发,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育人目标与培养具有政治认同素养的学生是一致的,他们都应能够认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从史料实证来看,通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几乎每篇文章都涉及到历史知识,有的背景与历史时代有关,有的课文写的就是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因此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有必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
在文学鉴赏中,适时引入史料,会给读者带来全面、深刻的理解。比如,湖南双峰的谢立凡老师在鉴赏毛泽东优秀作品《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这句时,结合具体史料,就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毛主席的伟大形象。
《沁园春·长沙》里的秋是流光溢彩、生机勃勃的,明明是“暖秋”,为什么以“寒”字起笔呢?原来这“寒”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说它是写实,因为时令已到秋天,人们已经觉察到寒意;说它是虚写,因为“寒”暗喻了当时时局的艰辛。虽然国共合作后,南方出现了革命高潮,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正极力扩张势力;同时,在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排挤共产党,领导权的斗争愈演愈烈。而毛泽东本人也同样面临困境:国民党右派对他整顿国民党上海党部怀恨在心,用尽办法,把他赶走;他主张利用合法斗争掩护和配合非法斗争,让工人集体加入国民党,和张国焘等人产生了误会;他对农民运动的重视和投入引起陈独秀等人的不满,同时他又被党内一些人嘲笑,认为他过分热衷于国民党的工作,简直成了胡汉民的秘书。因此,在1925年1月党的四大上,他被排挤出了中央委员会。回到湖南,他组织的农民运动又被军阀赵恒惕认为威胁到赵的统治,通令缉捕他。所以,在这“寒秋”的季节里,他分明地感受到阵阵的“寒意”。这个“寒”字又与下文的“怅”字遥相呼应,如果不是寒气袭人,诗人又怎会“怅望”茫茫的宇宙,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忧虑而发出“谁主沉浮”的时代最强音?面对着接连不断的挫折、打击,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乱云飞渡仍从容”,“独立”二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傲霜斗雪、顶天立地、巍然不动的伟大形象。
文史整合,彼此渗透,弄清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写作时的个人境遇,就能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以深化学生对革命传统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超学科课程整合。依托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丰富的革命文化课程资源宝库,探寻红色足迹,也就是要加强校外课程资源的利用。校外的社会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既包括物质资源,如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又包括人力资源,如社会各方面的人员。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开发各种校外课程资源,自觉将“课内与课外系统化”,逐步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化机制,实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实现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就宁德蕉城区附近而言,主要的红色文化资源有蔡威事迹展陈馆、叶飞等革命前辈的旧居、杨根思连展馆、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展陈馆、霍童暴动旧址等革命旧址、铁牛栏闽东游击队成立旧址、华严寺闽东独立师成立旧址等。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蔡威事迹展陈馆,观看由郑承东根据《蔡威传》改编撰写的纪录片《谍者蔡威》,并组织学生据此缩编蔡威小故事,讲述蔡威故事,以录制短视频方式推送。这样既传播了宁德蕉城的红色文化,也让同学们通过“超学科课程整合”学习活动更深入了解蔡威精神,深入体会革命志士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
此外,在信息技术如此迅猛发展的新时代还可以将“线上线下系统化”,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借助互联网媒体技术优势加强对革命传统文化的学习,比如“学习强国”APP,可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关注“学习强国”中“党史故事”“党史知识”“党史研究”,于潜移默化之中加深对中国革命传统的认识和理解,激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进一步提升思想境界。
总之,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与课程整合联系在一起,依托课程内部整合,立足课堂教学,延伸课外阅读与活动,实现跨学科、超学科整合,可以有效提升学科“系统育人”力。
〔本文系2019年度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立项课题(课题编号:MJYKT2019-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李 晖,福建宁德第一中学;
潘源祯,福建宁德第一中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