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张小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逝世。3月17日,在英国伦敦郊区海格特公墓举行了葬礼,葬礼简朴、庄重。在安葬这位伟人的时候,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挚友,用英语发表了这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功绩做了高度概括,高屋建瓴而又充满感情。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今天,面对出生于21世纪的生活富足、衣食无忧、青春烂漫的新时代的孩子们,如何讲好“奋斗的故事,砥砺的人生”,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入选高中语文课本已逾40年,期间,优秀的教学论文、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如汗牛充栋,不可胜数。但正如唐代诗人刘希夷所说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很少跳出“以文解文”纯文本教学的窠臼。高品质语文课堂的生成仍需探索,“两多两少”的问题依然突出:教师将教的重点放在了悼词、演讲词、议论文的“把握主旨、条理清晰、论证严密”上的多,学生把学习的重心放在了“分析结构、理解内容、揣摩语言”上的多;走近伟人、缅怀伟大人格、重温崇高精神方面挖掘少;立德树人,涵养人格品性、有大爱大德大情怀方面拓展少。有教者曾将这篇课文与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进行比较阅读,重皮毛而轻内涵,失之谬矣!笔者以为,《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虽是一篇略读课文,通俗的语言、简易的风格、清晰的结构等方面也许可以作“略”上观,但其所承载的大道、大义方面的内容却极其深厚,万不可以“略”处之,不然,就会失去一次和伟人美丽的邂逅,丢掉一次灵魂成长的机会。
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语文教师在承担这个时代重任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职责,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资源。在深情讲授文字之美、情感之美、人性之美的同时,更要自觉挖掘文本深处所蕴含的道德力量和精神力量,培养学生成长为勤学上进、修身立德、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人。
一百多年来,人们一直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为了解马克思的经典文献和名篇名作,传诵不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走近这位“千年第一思想家”,感受其人格魅力和崇高精神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和学生一起静心做一些读书的作业,完成一些“知其所以然”的阅读和思考任务。
首先是人物传记的阅读和读书笔记的撰写。梁启超说:“读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志气,且于应事接物之智慧增长不少,古人所以贵读史者以此。”引导学生读传记,也是在汲取伟人的智慧,激励人生的勇气,获得心灵的安慰。《马克思传》有国内外不同的版本、译本,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阅读。在学生们的认真阅读中,他们知道了: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马克思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在学生们的读书笔记中,他们懂得了:17岁的马克思在他的高中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的缘由;“马克思是当代最糟忌恨和最受污蔑的人”,四次被驱逐出境,流离失所,食不果腹,两个幼子在贫病交加中相继死去的悲惨;经常每天工作16个小时,为了写作《资本论》,“我一直在坟墓的边缘徘徊。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的无悔;马克思、恩格斯“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的长达40年的革命友谊的伟大;马克思和妻子燕妮患难与共,谱写了理想和爱情的命运交响曲,诠释了“最好的爱情不是物质上的门当户对,而是精神上的志同道合”的震撼……
其次是2集电视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的观看。沿着德国、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六国留下的马克思的足迹,在曾经学习、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伟人的人生历程和思想轨迹。
最后是师生结合课文的讀书研讨活动,谈心得,话体会,说感悟。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教学活动,这是一次漫长欣喜的精神之旅。在阅读的过程中,在笔记的撰写中,在研讨的思辨中,学生真正走近了伟人的生活,走进伟人的心路历程。在孩子们的心中,马克思不再是一个遥远、抽象、不可触摸的神圣符号,而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人,一个有血有肉的常人,他热爱生活,真诚朴实,重情重义。这样的人才是值得年轻人崇拜的偶像和精神的明灯!
安静一会儿,静静读会儿书,在浮躁的信息时代守住自己的初心,远离流俗文化。正如曾子《大学》中所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关注孩子们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发展,让自己和学生一起成长,立德树人,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自觉追求。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语文教师要在整体素质提升上下功夫,要有良好的阅读品味和阅读习惯,要有立德树人的专业敏锐感。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形成自己的定力和眼光。“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语文教师要主动挖掘教材文本中崇高精神的因子,奋斗力量的种子,拓展群文阅读中涵养品行的广度,提升修为的深度,讲好“奋斗的故事,砥砺的人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通联:甘肃定西市第一中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