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韩娟
高中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古诗词中承载着中华千年的传统文化,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树立,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养成,都具有弥足珍贵的指导意义。同时,和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相比,高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更注重对学生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但是,在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研究体系内,“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实践方法在路径上的研究仍需不断深入。
一、文化“整合”,落实审美感知能力培育策略
古诗词中蓄积着古代伟大诗人的所有智慧、品格和修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中华文化的精髓和营养的传承需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随着“新课标”的颁布,通过语文教师对“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理解和实践,古诗词教学的任务群体系得以架构。但是,面对高中古诗词教学教师教得难、学生学得难的困境,古诗词教学的效果还不尽如人意,教学的核心依旧集中在字词梳理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上,紧张的教学节奏和考试性导向都使得死记术语、硬套思路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被磨灭,难以满足“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无法完全落实高中古诗词教学培育审美感知能力的策略。
文化“整合”是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最核心途径。通过“整合”,可以落实审美感知能力策略,达到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的古诗词教学的最终目的。文化“整合”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古诗词作品中涉及传统文化的具体字词的理解,强化对文化传统的解析,开始接收文化信息基础上的审美感知。比如唐代诗人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道:“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其中“子规”就是一个饱含文化意义的意象,通过“整合”,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子规”由蜀帝杜宇魂化而来,常代表悲苦之情,有诗为证:“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另外,“子规”除了代表杜鹃,还有另一种别称“布谷鸟”,它代表着一种春来需要耕种的鸟。在学生理解了“子规”的文化意义之后,就会在接收文化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审美,感知诗句中深层次的情感内蕴,使自己的审美更上一个台阶。
在高中语文古诗歌教学中更重要的不是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而是培育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教学。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名篇名句,体会诗歌美感,获得对美的真切感受。酒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在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有一联“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是深深的祝福;在白居易的《琵琶行》里两句“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酒”饱含离愁别绪。“酒”为什么会呈现出如此别样的韵味呢?不妨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酒的文化知识。在魏晋文学、唐诗和宋词里,在历代文人的精神世界里,酒已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是催生文字的酵母。诗酒结缘也就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被文人墨客们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他们斗酒斗诗,诗增添了饮酒之乐趣,而酒则发扬了诗的精魂。所有这些文化“整合”出的一系列思考丰富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感受,进而培育出对古诗词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评判“驱动”,落实审美鉴赏能力提升策略
在古诗词的教学活动中,师生们对审美客体的鉴赏不是孤立的、生硬的。教师要充分发掘并发挥古诗词的审美功能,营造合适的审美氛围,努力使学生的审美鉴赏之旅畅达顺遂,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学生要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对探究内容有真切的理解,在审美领悟的直觉中获得审美鉴赏的能力。于是,审美鉴赏能力就成为最直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按钮”。这也要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与诗歌相伴的日子里感受深厚的风俗文化,体味别样的诗情。以古诗词的力量,来“驱动”人性中的真善美,进而复归人性,实现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
审美鉴赏能力提升过程是需要学生对古诗词进行鉴别与赏析以实现审美沟通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审美评判力,它是审美鉴赏能力提升的“助推器”。在审美鉴赏能力提升过程中,学生要具备将隐含在古诗词中的思想和精神具体化,以发现和实现其中真正的美,实现有效的审美沟通。比如“入世思想”在古诗词中的表达,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千百年以来,士人们或入朝为官,或投笔从戎,都是在家国情怀的感召下肩负起对国家的一份责任。而学生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应该以开放的襟怀,充分发挥审美主体的想象力,将自己的生活感受融合审美经验去品味士人们或对建功立业豪情的抒发,或对战争的控诉。在体悟中获得美的熏陶,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同样,因为对陶渊明“守拙”的生命哲学的领悟和欣赏,学生们能够鉴赏体悟到陶渊明质性自然,乐在其中,守护心灵家园,以一个“守拙者”的姿态,找回生命的美,做回真正的自我的生命真意。由于在苏轼的诗词中建构了理想的人格,由传统的儒释道的精神滋养,经风俗启迪“驱动”,学生的精神生命的画布上被投射出正能量的人生志趣。可以说,学生通过建立高尚健康的审美观,实现了分辨良莠的效能,具备了评判审美事实和审美价值意义的审美鉴赏能力。
可见,高中古诗词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阵地。学生通过综合自我的内在需求和教师教学价值观的引导,确保了审美过程就是知行合一的实现过程;见微知著,达到知、情、意的统一。从一定角度看,学生们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既是智慧的开始,同时又是传统文化的绽放,还是保证审美过程沿着高品位前行的标尺。它是一个探骊得珠的过程,是不断提升生命精神活动质量的过程。
三、情感“渗透”,落实审美创造能力共鸣策略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会发现要体验古诗词的生命力,必须深入理解诗词,充分展现诗词内涵,融入生命体验,才能实现诗词、教师、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发学生心灵震动,精神才能获得洗礼、启迪。学生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俯视中外、穿越古今,发现古诗词独具特色的美感。以自我发现、自我超越的实践,在想象延伸、充实和丰富中,激发无限的审美创造力,进而充分展示高中古诗词教学特有的审美魅力。因此,古诗词的情感“渗透”,是诗人独特价值取向和人文情怀的凝聚。在古诗词中感受的审美趣味,是诗人个性特征的“渗透”,蕴含着民族传统,总结了民族文化传承的力量之所在。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一个非常好的激发点,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情感“渗透”的方式。李煜《望江南》“还似旧时游上苑,車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此处为写景,词人极言往昔的繁华生活,“还似”表明写景为虚写。进一步挖掘可以发现,词人当时的处境无限凄凉,两相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梦中的虚幻繁盛景象反衬醒来后现实的无奈与凄凉。这样,实与虚相对,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当前现实为实,过去抽象为虚。人生境况虚虚实实,境界全出。另外,情感“渗透”微观细节的处理也尤为重要,如杜甫由于个人特殊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赋予了他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从诗人深邃的目光和深广的胸怀入手,引导学生联想个人体验,激发独特审美体验才能真正触动学生心灵,继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实现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学生还可以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诗句中,不仅仅能够感受到多变的天气,更有感悟苏东坡跌宕的人生经历的独特体验。通过品味诗词中的人生境界,学生联系个人体验,在双关手法的运用中结合民族传统精神,穿越千年,实现和东坡先生在人生境界上的契合乃至共鸣,激发审美创造能力的无穷魅力。
因此,学生对古诗词的内蕴进行的加工、提炼,走近作者,走进作者的灵魂深处,披文入情,缘情悟理,鉴赏文本的情感美。通过对自己生活的审美态度赋予一定的思想内容和审美价值,学生获得了某种美的享受,收获了审美创造的惊喜,产生了爱憎的情感,形成了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观念。
总之,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从文化“整合”出发,引导古诗词审美能力的生发;融入评判感悟,探询古诗词审美鉴赏能力的深化;推进情感共鸣,实现古诗词审美创造能力的凝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师生们共同把握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的力量。
[作者通联:贵州凯里市第一中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