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利用传统文化丰厚学生文化底蕴

时间:2024-05-07

冯尚财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那么通过语文教学对下一代进行德育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素质,已经刻不容缓。但离开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强大的支柱,语文教育和德育都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引传统文化进校园,借语文教学课堂这个平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明礼仪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笔者在此谈谈引进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一、引入地方文化,抵制盲目追赶时髦

1.语文学科是文化载体,如诗词中一些固定的传统意象“月”“水”等包含着无限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心理。如在讲“迢迢牵牛星”时可充分挖掘其中的意蕴,以帮助深化和透彻了解,教育学生忠于爱情,遵守社会伦理。

2.语文课表达能力训练可引入经典阅读、讲民间故事等传统文化内容。《寡人之于国也》中说让百姓衣食住行无忧,受到良好的教化,使社会井然有序,是为国之道、立国之本。民间的传统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对启迪民智、感悟国事、履行国民责任都大有裨益。

3.在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或语文课本剧演练中可引入一些民间传统剧目,如《杀狗劝妻》,既通俗易懂,又有情节引人,还有鲜明的主题教化人,我们不能跟上了时尚,却丢掉了传统,也丢掉了教育和艺术本身的价值——教人修身、立德。

二、参与传统文化活动,提升自身修养

1.语文教学“表达与交流”的基本要求是有真情实感,而要想学生写作时“有话可说”,就必须得有切身的体验,课外让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和地方文化的收集整理研究,是既可让学生获得文化熏陶、提高自身修养,又可增加学生的感受体验、积累素材的一举多得的好事。如让学生跟随广场上的传统文化“高手”学习中国书法,吟唱民间小调和诗词等,既能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陶冶学生性情,让他们从中感悟我国古代文化艺术魅力,也可给他们提供写作话题、典故等素材。

2.语文教材内容的理解需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让学生进入社会实践,可增加其阅历,帮助学生理解语文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地方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活动,既能让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丰厚他们的文化知识,增加他们的人生乐趣,还可增加他们的社会实践机会,提高他们的交际、动手能力,学会与人合作,何乐而不为。

三、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语文教学中会碰到许多古时的礼仪规范,我们可借此讲一些礼仪规范和民间习俗,如:我国传统的餐桌文化讲究长幼有序,座次有位,先后有別(传统正规待客吃席対座次安排、男女区别、桌子摆放、桌上摆菜顺序、夹菜先后都有规范要求,否则被视为无礼貌);碰到老人、长辈要下马、下轿;“走有走姿,站有站相”;“食不言寝不语”等等。这些传统的文化和社会道德规范、家规对人的衣食住行、处世为人的方方面面都有具体的要求,只要我们积极借鉴,充分地用以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使他们具有高雅气质、绅士风度、淑女风范,就可克服他们身上独生子女所有的那种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克服野蛮、粗俗,培养出有礼貌、懂规矩的人。同时,积累礼仪文化知识还能提高语文应试能力。

四、践行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很多古诗文中都有先辈们对自然规律的遵守和生态环境的热爱。如田园诗人陶渊明曾多次在诗歌中将大自然的美景与人类的行为活动联系在一起,这些都是古代文化传达给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所体现的古人智慧与当代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相吻合,即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进行挖掘。

总之,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约束人的自然属性,使其符合社会的群体道德要求,而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可谓我们祖先的结晶,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引进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传统礼仪规范教育,才能使文明礼仪渗入到人的言行,入于心,践于行,显于事。日、韩等一些国家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在国民素质提升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恰能证明这一点,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我们丰厚的传统文化,教育后代。

★作者通联:甘肃古浪县第五中学。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