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王雁
教学预设:
《逍遥游》一文散漫断续,变幻无穷,尽管《逍遥游》是哲理散文,但庄子是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很少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从寓言故事中去领悟其中的哲理。这对于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为了让学生快速理解并体味《逍遥游》一文的内容精髓,并真正领会庄子的思想,笔者认为应该用讲故事的方法入手,让学生用轻松愉快的方式进入文本学习,然后层层深入从而最终领会到庄子博大精深的思想。
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一位文人的伟大,在于他拥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一部作品的不朽,在于它超越时空之后依然能够给人们奉献出巨大的精神财富。那么,今天我们学习《逍遥游》,走近思想家哲学家庄子,体验他的《逍遥游》带给我们的奇妙的感受。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尤其是通假字的读音。
师:先秦的很多寓言故事喜欢将动植物拟人化,比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等。闻一多说“寓言成为一种文艺,是从庄子开始的”。的确,庄子在这篇文章里运用了寓言故事。昨天布置的预习作业中,我让同学们结合课后作业第一题第一问来思考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幻想中的、传说中的和现实的事例,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哪位同学能表述一下?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幻想中的故事:蜩与学鸠嘲笑大鹏。
传说中的故事:朝菌和蟪蛄;冥灵和大椿;彭祖和众人等寿命对比的例子。
汤之问棘关于斥鴳对大鹏的不理解的故事。
现实中的事例:“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这一类人,宋荣子“犹有未树”;列御寇“御风而行犹有所待”。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这么多的故事中,你认为庄子最想突出的是哪一个?
生:大鹏,大鹏与蜩、学鸠、斥鴳之间的故事。
师:是的。关于大鹏的篇幅最多。那么,就让这只大鹏带着我们一起去探寻庄子笔下逍遥的境界。那么,庄子是如何描写这只大鹏呢?请同学们迅速从文中勾画出描写大鹏特点的语句并大声朗读,然后和同桌交流,看看这些描写分别表现了大鹏的什么特点。
学生找出句子后,教师作朗诵指导,注意:读出情感,读出大鹏展翅高飞的气势。
老师追问:在这个故事里,三个小动物(蜩、学鸠、斥鴳),庄子是如何描写它们的呢?
生:语言描写、神情描写(两次“笑之”)
师:那么,庄子对这些小动物的态度如何?——否定的,从“之二虫又何知”看出。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大鹏飞翔的空间和蜩、学鸠和斥鴳活动的范围,然后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蜩、学鸠和斥鴳对大鹏的态度?
明确:通过大鹏飞翔空间之大和蜩、学鸠和斥鴳活动范围之小进行对比,反衬鹏的志向高远,气质超凡,意在表明鹏的追求非这些小动物所能理解。
师:是啊,这确实是一个幻化神奇、志存高远的神鸟啊!它可以扶摇而上九万里高空,乘着海风从北海飞到南海,他是多么的潇洒和威武啊!那么,你认为它达到了真正的逍遥自在的境界了吗?
明确:没有。第一段中说,“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些都说明大鹏虽然能飞上高空,看似自由自在,其实它还需要有外部条件,那就是没有“负大翼”之风,它寸步难行!
师:在第一段中,除了对大鹏的描绘之外,为什么还要写到“野马、尘埃、芥、杯”还有出行备粮的问题?
明确:对比。气息对于尘埃雾气的作用,水对于草芥、水杯的浮力作用之大小的对比,旅行距离的远近和备粮多少的关系。庄子举这些例子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都是为了论证这一个观点——目标不同对于外界凭借的力量大小不同。
那么,这个观点作者很明确地在哪里表达出来了?
明确:第二段: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进入第二段的分析:
1.齐读第二段,积累古文化常识:朔、晦、望、既望。
2.思考:庄子在第二段中,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逍遥了吗?没有!
师:那么第二段中,除了大鹏和斥鴳,作者又列举了朝菌和蟪蛄;冥灵和大椿;彭祖和众人等寿命对比的例子和“汤之问棘”关于大鹏的事例。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来理解庄子在第二段要表达什么观点。
生:大椿和彭祖的寿命很长,冥灵的寿命是人类远远不及的。但庄子列举的这些事物不是要比较寿命长短的,而是通过寿命长和短的对比,进一步突出第一段中凭借外力小与大的区别。
师:回答的非常好。那么,请问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对比在内容上有区别吗?
生:第一段是从空间的大小来进行对比的,第二段是从时间的长短上进行对比的。
师:正确。庄子对“小大之辩”如此不厌其烦的重复,其目的就在于说明如下的道理:即使是大鹏比蜩、学鸠和斥鴳非得高远,它也要凭借扶摇和海风;即使是彭祖比众人长寿但是他也不能长生不老。总而言之,不管你的个体是大还是小,长寿还是短命,都不可能摆脱外在的束缚和条件的制约而达到完全的自由。
师:而“汤之问棘”关于大鹏的事例是对第一段大鹏和蜩与学鸠故事的重复吗?
明确:不是。从内容上来说,故事除了把蜩与学鸠换成斥鴳之外,两个故事的主题和思想是一致的,庄子借古圣贤之口再次证明了目标不同对于外界的凭借力量大小是不同的观点,令读者信服。从结构上来说,大鹏和斥鴳的故事是对大鹏和蜩与学鸠故事的照应、补充和深化。
师: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自在呢?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自然段,从中来寻找答案。
师:庄子在第三段列举了现实中的三个例子,他是怎么看待这些人的?
明确:对于“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这一类人,庄子认为“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有未树”;列御寇“犹有所待”。据此看出,庄子认为无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还是位登九五广施恩泽,因为有名缰利锁的束缚,算不得逍遥;淡然于是非毁誉的宋荣子,因为有物我之分,也不能逍遥;列子御风而行,周游天下,因为要凭借风力“有所待”,也不算逍遥。
师:什么样的人才能真正的逍遥呢?
明确: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其無所待,无所凭借,逍遥自在。即优游自在、无牵无挂、无所凭借、无所依傍、无所羁绊的心游和神游,是绝对自由地遨游于精神世界中。
师:你们认为庄子所说的至人、神人和圣人存在吗?世间万物包括我们人类能达到庄子所说的逍遥自在吗?
明确:不存在。不能。
师:既然这样,庄子为什么要提出这么一个唯心的观点不能让我们信服呢?请同学们站在战国时代的历史大背景下,结合庄子的个人经历和道家思想来思考《逍遥游》的思想内涵。
师:介绍庄子其人和《庄子》这部作品及背景材料。
学生甲:庄子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学生乙:他否定争名夺利的世俗之人,鄙视富贵名利,就是要追求逍遥自在的生活方式。比如他放弃楚王的重金聘请甘愿“曳尾于涂”,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逍遥自在的理想追求。
学生丙:庄子在自己的内心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明知道这种逍遥自在的境界不可能达到,却矢志不渝,这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师:我们学习了《逍遥游》,感受到了这位思想家的聪明智慧和精神追求,也明确的知道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的境界。那么站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能不能从《逍遥游》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呢?
★作者通联:武汉市水果湖高级中学。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