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突破《孔乙己》教学瓶颈的几点尝试

时间:2024-05-07

何恒军 李希国

鲁迅小说《孔乙己》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传统的重点篇目,其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让许多学生理解起来颇有难度,这也往往成为不少老师取得良好课堂效果的一大瓶颈。为此也有不少老师曾主张把这篇小说从初中语文教材中删除。笔者在教学中曾就如何克服这一教学瓶颈进行了尝试。现综述如下:

一、充分介绍写作背景,为帮助学生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垫好台阶

以前教学《孔乙己》时,笔者曾先让学生自己认识孔乙己,结果不少学生说孔乙己很喜欢读书、很幽默等等脱离孔乙己实际的理解。确实,孔乙己生活的时代离我们较远,孔乙己这一典型在故事中的种种表现及其性格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果不了解孔乙己生活的时代土壤,学生就很难正确地理解孔乙己了。因此,学习《孔乙己》应首先从当时中国社会的环境出发,从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这一角度来解释孔乙己。为此,在具体学习小说前,先指导学生充分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孔乙己生活的时代,封建科举制度已经废除,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士则优”等封建教育思想严重毒害着孔乙己一类的旧知识分子,使他们找不到合适的社会生活位置,成为社会中的“多余人”。

有了这样的认识,在随后的文本解读中,学生就能较容易理解了孔乙己那些可悲又可笑的悲剧性性格特征,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灵活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小说语言丰富深刻的含义,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本文的语言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一是与鲁迅先生的语言特点有关。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对人物复杂悲剧特征的准确把握,用文字刻画出当时近乎病态的社会心理和孔乙己带有深深的社会烙印的丰富的个性情感。这种描绘精当、生动、意蕴深刻而丰富,给人一种真切自然的厚实感,体现出了鲁迅小说高超的语言艺术水平。二是与初中生的语言欣赏水平有关。初中生生活阅历不够丰富,也缺乏对生活进行理性思考的意识,决定了他们对文学作品语言欣赏往往是简单肤浅的。这与意蕴深刻而丰富的小说语言之间产生了明显的断层。对此,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断层间架构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理解小说语言丰富深刻的含义,也以此培养学生品味生活的意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根据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小说语言。

一是运用比较法。在赏析孔乙己第一次出场一部分时,笔者先让学生找到人们先后三次对孔乙己的取笑:一是说孔乙己连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二是说孔乙己又偷人家东西了,三是说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孔乙己分别作出了反应:最先是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还做出了“排”的动作;再是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进行狡辩;最后是无言以对,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此时继续使用比较法,让学生思考:把“笼”字换成“显”或“露”好不好。学生结合想象和生活经验不难理解到,“显”或“露”只能表明有灰色,而“笼”字除此以外还形象地写出了孔乙己脸上灰色很浓,突出表现了孔乙己与前两次反应相比,这第三次简直让孔乙己无地自容,痛苦至极。这样,比较法的运用不但帮助学生理解了孔乙己麻木不仁、愚不可及的悲剧性格,以及故事中孔乙己的情感变化过程,而且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是多么深刻,科举考试对孔乙己的打击是多么沉重。

二是情景设置法。鉴于学生缺乏联系实际生活思考问题的习惯。笔者在教学本文时,有意识地设置与文中出现的情景相类似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理解的的情境,引导学生领悟词句丰富的内涵。例如,在理解“便排除九文大钱”中的“排”字时,先引导学生紧扣文章内容认识到身穿长衫的孔乙己做出这一动作,是在那些短衣帮面前显示自己的阔绰,又假设了这样的情境:假设别人揭了你的短处,你又无话可说,而又不可能无动于衷,你往往会怎么处理?不少学生马上想到,在此情况下回去做别的事情来掩饰自己的难堪。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孔乙己在显示自己阔绰的同时,又是在掩饰自己心中的尴尬。

笔者引导学生,欣赏了小说中许多像这样内涵丰富的词句,学生沉浸在豁然开朗的成就感中,享受着艺术审美的愉悦。这样的过程,不仅会加深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理性认识生活的意识、阅读中鉴赏的意识以及写作中遣词造句的意识等,进而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识到,经典的东西不可轻言放弃,教学中应采取有效方法突破教学瓶颈,这不但使学生能更准确更深刻地认识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也会使学生在认识中提升文学鉴赏的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高青县第五中学;山东高青县第四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