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材料作文的“名词立意”构思法

时间:2024-05-07

文彩君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历来被称为“秋思之祖”。这首诗歌从艺术技巧来说,其句法新奇别致处,首推前三句的名词性意象词组的叠加,前三句总共列出九种物象,言简然而意丰。九种名词性意象排列组合的三个句子,给读者呈现出了空阔辽远的视觉冲击,给我们创设了苍凉、古拙、悲情、孤寂、思乡的审美盛宴。前三句这种艺术探索的成功,使得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但是语言却极为凝练,表意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由这种诗歌意象中名词意象叠加的潜力,让笔者想到作文立意时应该加强对概念陛名词的思考,并进而形成一种作文的方法、作文的能力,这种能力其训练步骤有三:

首先,尝试“名词的思想方法”

北京地区曾经有这样一道作文材料:老计一个人工作在大山深处,负责巡视铁路,防止落石、滑坡、倒树危及行车安全,每天要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每当列车经过,老计都会庄重地向疾驰而过的列车举手敬礼。此时,列车也鸣响汽笛,汽笛声在深山中久久回响……

大山深处的独自巡视,庄重的敬礼,久久回响的汽笛……,这一个个场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

对这则材料的审题立意,通常的观点认为,材料所表现的是这个名叫老计的普通人,在铁道上坚守岗位、无私奉献。这个社会希望有更多更好的巡逻员能够肩负着铁路安全的和铁路交通轨道畅通的使命和责任,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因此不难得出材料的内涵和主旨是:平凡中见伟大,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使命和担当,无私奉献、爱岗敬业。

然而,研究现代文学专业、主讲语文考试学多年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国家玮先生,却从这则材料作文的构思过程中,提到了创新问题。

国家玮说,一个人看待这个世界是凭他的思想方法,哪啥叫思想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名词。他说,他要告诉同学们一个思想方法,一种叫做名词的思想方法。

其实,国家玮老师所说的一种思想方法,在笔者看来是一种理念,一个创新的思维模式,那就是——名词思维模式。

按照这种思想方法,国家玮老师认为普通思维模式情况下和创新思维模式情况下得出上述材料的作文立意分别为:

名词:爱岗、敬业、平凡、伟大、困境、成功。

名词:生命、行动、大爱、诗意的栖居、生活的纹理。

同样是名词,前一种是习作者普通的思考,是对生活简单化的思考,是对作文材料粗糙的理解。而当我们换一种类型的名词,把爱岗敬业、平凡伟大这些通常的名词换成有关生命思考、诗意生活的名词时,已经是一种创新的思考、是对生活深入的思考,是对作文材料精致的品味。如果说前一类型的名词是“枯藤老树昏鸦”的自然对象的话,后一类型的名词就是“古道西风瘦马”的人文思考。

其次,构建“名词的精神家园”

如上,当写作实践中把第二种类型的名词作为构思立意的关键词的时候,将会给习作者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去作文。正如国家玮老师所说,我们普通人并不缺乏“小我”、私爱,我们都爱自己、爱自己的爸爸、爱自己身边的大爷……我们普通人大多数是爱岗敬业的,我们普通人大多数人是平凡而又伟大的,我们普通人大多数人能够在困境中取得小小的成功。然而,我们生活中缺乏的是“大我”、大爱,我们生活中缺乏的是对万物众生生命的关爱,我们缺乏的是为敬爱生命,为大爱付出的行动,我们生活中忽略的是诗意的棲居,我们忽略的是生活的纹理。

大山深处的老计每天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向疾驰而过的列车敬礼,远远不是一个爱岗敬业所能诠释,远远不是一个平凡伟大所能诠释。老计的几十年如一日,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一种对生命的敬重。老计是在给生命敬礼,是在给生活敬礼。

老计的行动、老计的大爱、老计的付出应该让今天的八零后、九零后乃至所有人思考:当我们在关乎生命的岗位上,当我们在关乎生活质量的工作中,当我们在日复一日中把工作热情逐渐消褪时,当我们上班刷微信、摆pose……我们是否还想到了他人,想到了大爱,想到了生活的真谛!

至此,我们通过“名词的思想方法”,会惊奇地发现已经构建了独特的思维天地、精神家园。

最后,积淀“名词的作文能力”

面对不同的材料,我们会有不同的名词组合。事实上,名词组合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运用好名词意象,诗歌艺术能在有限的字句中创设出独特的意境、深邃的思想。同样的道理,字数相对没有受限的高考作文,更应该有驾驭名词观念的空间。

当然,名词作为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涉及甚广。比方说有桌子、椅子等表实物的物品概念名词,有宗教、法律等表政治术语的政治概念名词,有社会、家庭、伦理等表抽象事物的抽象概念名词。而笔者这里所说的“名词立意”构思法所对应的名词,应该是与习作者思想水平、生活理念、人生理念相关的一些名词。

名词立意的方法不仅仅是一个技巧的问题,它是一个与思想水平有关的问题。所以说“换一组名词”表面看是“换一种思维”,而更可能的是“换一个高度”,而这种全新的高度会给我们审题立意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只要我们坚持运用这种方法,天长日久,方法会积淀成能力。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