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朱平
日前,在做成语题时,遇到“述而不作”这个成语。查了词典,“述而不作”的意思是: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仔细想想,我们很多语文教师还真是“口惠而实不至”,光会阐述前人的学说,不会自己创作,和“述而不作”大致相同的成语还有:人云亦云,照本宣科。“述而不作”这一成语还真是切中了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弊端。
语文教学存在三种境界:人技教育,人格教育,人生教育。在高考的重压下面,大部分语文老师在做一样的工作,停留在人技教育这一层面上,这种现状令人深深担忧。
叶圣陶、吕淑湘等老一辈语文教育家一致认为:撇开语言教文字,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因此,他们要求语文教学应该语言和文字并举,以语言为门径,以文字为重点,达到语言和文字都提高的目的。
广大语文教师集体对学生写作的不作为半身不遂,是何缘故?这跟高考作文所占比重有很大关系,60分与90分,当然抓90分,而放弃60分,因为从高考作文分数看,做与不做,好与差,差别不过三五分,分差小,一般敷衍成文,最低也能得到个42分,写满800字,最高也就得48分,它们之间就差6分,所以很多老师认为混个中等分数,普遍认为指导也罢,不指导也行,提高幅度不大,所以集体对作文指导无作为,谁都不肯在作文指导上下功夫了。究其根源实质,这是一种高考急功近利思想在作怪。
此外,我想这就是“述而不作”造成的,很多语文老师眼高手低,光会讲解前人的写作理论,靠着在大学学过的《写作学》,吃老本,不研究学生作文。殊不知这样靠别人的写作理论,只会“居高临下”对学生的作文“评头论足”,甚至点评不到点子上,因为自己根本不写作文,也没有写作的深入细致的体会,也根本不研究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靠那点前人的写作理论去指导学生作文谈何容易?
“述而不作”,属于那种“光说不练”的“假把势”。语文教师,尤其年轻教师真的应该在作文教学上面下点深功夫,学点本事,好好去深入钻研各种文体的写法;同时也要自己勤于动笔,在写下水作文中更加深入地体会各种写法的思维规律,才能有资格去对学生指手画脚。那种只会使用前人说法,自己不创作的,一律属于“述而不作”。所以,当语文教师应该既能拆卸语文零件,又能教会学生组装文章,写出一篇篇漂亮的作文,那才真正让人佩服。
周国平在《如果我是语文教师》中写道:“在我的中学时代,什么东西真正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我主要就抓这两件事。所谓语文水平,无非就是这两样东西,一是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二是写作的兴趣和能力。”反观我们语文教师的所作所为,是否反思出点什么呢?
其实,翻翻教育著作,就可以看到许多语文界前辈都谈到“下水作文”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教师下水方能深知作文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据说沈从文先生任教時,每每教学生写作,自己就先写上好几篇贴在教室里,供学生参考。还有许多语文教改专家,都很重视下水作文。而且收效很好。我就想,假如我们语文老师都来尝试一下“下水作文”,我敢肯定,这比你在讲台上把如何写作讲得天花乱坠,要好得多。关键就是,你敢不敢写?
未来的高考我估计会有重大转变,客观题会逐渐减少,主观题会逐渐增多,而且作文将成为检验语文教师水平的重要内容,分数比例肯定会逐年增加。到那个时候,估计哪个语文教师都不再敢再轻视作文了。北京高考改革已经先行一步,高考作文有两个,一大一小,分值也增加到了70分。随着高考作文命题方向的调整,我想会逐渐逼迫那些只会教零散语文知识的老师转过身来虚心学习作文指导方法,或许会给作文教学带来一些转机。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