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黄小雪
一、中学生语文阅读的重要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越来越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也成为了一种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鉴赏能力、批判能力和搜集信息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习中的重中之重,因为它是衡量一个人掌握知识、理解文章、陶冶情操、形成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培养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探讨
尽管目前许多教师都意识到了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受到传统教育观念以及客观环境的限制,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和误区。有鉴于此,笔者主要从“知、情、行”三个方面探讨一下如何提升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知”——丰富中学生的语言知识和阅读策略。从认知角度来看,安德生认为,阅读水平的差异来自三方面:一是语言知识,二是背景知识,三是阅读技巧与策略。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遵循以下步骤:其一,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标,明确阅读材料的文体规律性特点,如议论文、散文或者记叙文等。其二,引导学生掌握五种阅读策略——提问、提要、复述主要内容、复述中心思想和找出表现中心的关键情节,以单元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其三,理解阅读材料的语言表现方法。教师可采取归纳总结、分析演绎、对比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并对其促进语言理解。如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将信息条理加以排列连接,有助于理清文章脉络,将阅读过程系统化。其四,比较式阅读也有助于学生加深背景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将《老人与海》和《祝福》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感受两篇文章在人物形象刻画上的手法差异。《老人与海》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概括出每天的场景,再细分为每天的场景烘托出老人怎样的性格特点;而《祝福》采取细节描写展示人物内心,可进一步细化为与外在表情动作相关的细节描写以及与内心心理活动相关的细节描写进一步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征。两者对比也有助于学生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差异。
“情”——提倡感悟式教学,激发学生的閱读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促进学习有重要意义。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解读、品析、感受文章的内容,站在作者的立场体会情感共鸣,品味文字背后的情感意蕴。具体而言,教师应当首先以课本和拓展阅读篇目为本,引导学生精“读”精品,通过“泛读——精读——研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欣赏与品鉴文本,能够揣摩、推敲、体味文字语言。其次,教师可以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取朗读、情景模拟甚至影视观摩等方式,创设阅读情境。例如对于优美的散文,可以开展朗读比赛,对于人物刻画深刻的小说,可以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对于哲理性强的议论文,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和探讨。
“行”——将阅读与阅读思考、实践活动有效结合。阅读不仅仅是为了阅读本身,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中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学会批判与独立思考,通过文本实践实现文字的再创造。为此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当将阅读与语言输出训练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将阅读转化为实践的能力。首先,教师应当尽量打破“唯答案论”的灌输式教学风格,鼓励学生对阅读文本产生多元的理解。
例如,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采用“质疑”与“释疑”等导学性语言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考,或者创造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运用已有的知识观点进行理性思辨与批判。同时鼓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拓展想象空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价值观引导。最终,教师可以采取交流好词佳作、分享读书心得、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扩大中学生的语言输出,实现通过语文提升个体综合素养的终极教育目标。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知情行”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三个必备步骤,“知”即丰富中学生的语言知识和阅读策略,“情”即通过感悟式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行”是将阅读与思考、实践活动有效结合。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当注重阅读能力培养的常态化建设,让学生在习惯的培养与点滴感悟的积累中提升自我。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