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刘竹青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查访结合来了解生活,通过留心事物来观察生活,通过创设情景来再现生活,通过自主实践来体验生活,通过创意设计来想象生活,以实现语文与生活的对话,从而使语文教学永葆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对话
一、让语文与生活对话的依据
(一)让语文与生活对话是语文学科基本性质的必然要求
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工具,又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人类存储、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离开了语言,人类便难以进行思维,存储、传递信息的行为也无法进行。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二)让语文与生活对话适应了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
语文学习,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鉴赏,总离不开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接受,结合各自的生活阅历,展开丰富的联想,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与作者发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而实现。比如,选入中学课本的古典文学作品,由于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教材本身又没有提供足够的知识背景材料,学生有时无法进入到对文本的理解中去,这时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三)让语文与生活对话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语文生活化教学,教师要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在时间与空间上、在表现方式上尽可能地体现一定的自由度,尽可能多地涉及多个智力领域,在活动中不同的个体就可以有展示自身特殊才能的机会。学生在听和读中不断吸收、积累,在说和写中又不断模仿、运用,几经反复,由模仿到创造,就逐渐掌握了语文这个工具,学会了在学习和生活中加以运用。
二、实现语文与生活对话的途径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为起点,运用各种方式去还原、去丰富其描述的生活本身,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如何拉近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呢?
1.查访结合,了解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物由于和学生的生活时空差距太大,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教学时,我常常组织学生到图书室、网上去查阅相关资料,或开展调查访问活动,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我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时,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教学前,我让学生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关于邓小平爷爷的信息。同学们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动分组进行,然后纷纷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呈现了出来:有感人的故事,有隽永的诗词,有动听的歌曲,有活生生的记者采访录……在共享资源、了解邓爷爷丰功伟绩的的基础上,学习课文内容,不仅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当时的悲壮场面,体验到了生死诀别的痛楚,而且充实了学生的生活,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空间,增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
2.留心事物,观察生活。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我在教学时常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如《石榴》一文,我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石榴的任务,并在课后精心指导学生观察石榴树叶子细细密密、郁郁葱葱的特点;观察石榴花独特的小喇叭形状,热烈奔放的火红颜色;并用了很长时间观察到了石榴果由青绿色,进而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的成熟过程。学生在观察、描述石榴的同时,内化并且运用了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留心观察身边的良好习惯。
3.创设情景,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有的课文内容仅仅从语言文字层面来体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如果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观看相关的影片等方法,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如我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时,借助多媒体,再现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最后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感人场面,同时配以我抑扬顿挫的朗读、丰富多变的表情、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了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如身临其境,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4.自主实践,体验生活。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中,生活化教学大量地实施了模拟性实践活动,即通过模拟现实实践的主要要素,让学生了解现实实践内各种要素的基本关系,从而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推进实践能力的发展。在教学相关的文章时,我也喜欢学生自己按文本提供的方法,自主实践,获得生活的点滴体验,这样,对作者的体验学生就有一定的认同或异议,为学生建构起生活的经验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在教学充满童趣的《乡下孩子》一文时,我就采用了这一方式。诗人用简短浅显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乡下孩子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轻松快活的生活,教学时,如果我仅限于从语言文字中引导学生去感悟,学生可能浮于表面,感受不深。为此,在学习完课文内容之后,我特地请学生如果有条件的话,利用双休日到田野中、山坡上好好地享受一番。周日过后,我们组织了一个“乡下孩子交流会”,学生们畅所欲言,谈得眉飞色舞,从那一张张由于激动而涨得通红的笑脸上,我深深感觉到,此时,学生的感受已经和诗人的感受很好地交融在一起,对作品的感悟也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并且,他们还拍下了一大叠照片,自创了不少童真飞扬的诗篇。
5.创意设计,想象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幸福生活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想象、善于创造的人们”。在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对生活充满想象的。由于这类题材的文章大都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所以给学生的理解增添了一定的难度。语文教学时应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想象,鼓励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大胆地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通过绘画、叙述等形式记载下来,将文本中的抽象文字具体化。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对生活的憧憬。例如,《新型玻璃》一文描写的是一种新式的装饰材料,学生大都对它没有过多的认识。为了让他们对玻璃有新的认识,我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创造,并把自己设计的各种玻璃用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经过大胆的设计与想象,果真设计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作品,而且还联系生活实际介绍了各自设计的理由。学生们经过设计大赛,对玻璃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对于学生与文本的融合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注入生活这一“源头活水”,语文教学的“半亩方塘”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