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摘要】本文基于职业岗位技能的需求,论述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评价策略:优化评价细节,明确评价方向;注重多元点评,增强综合素质;引入多样评价,完善评价体系,从而为教学评价注入新思路。
【关键词】职业岗位技能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教学评价 中职学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8-0138-0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生了很多新的岗位,给中职学校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中职学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专业性人才的阵地,应以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为方向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回顾学习历程、学习结果的环节,通过评价的过程,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明确未来的成长方向,从而通过精准补足建立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然而,传统的评价观念根深蒂固,许多教师只是从整体上简单地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点评,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鲜有关注,难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对此,为了让学生在未来能够胜任岗位要求,教师有必要以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方向,以学生为主体,改革过去的教学评价方式,建立结构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使学生通过评价环节看到未来就业的方向。
一、细化评价标准,明确评价方向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围绕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要求,对评价标准、评价形式进行细化处理,让学生有明确的评价方向,进一步彰显教学评价环节的价值。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当提出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方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的要求时,许多教师都陷入迷茫的状态,难以准确把握评价的方向,难以体现评价的价值。评价标准是教师开展评价活动的指南针和方向标,在对学生进行评价前,教师应基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内容以及未来职业及岗位的需求,认真的对评价标准进行细致设计,方便师生根据清晰、明了的评价标准,全面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
例如,在“获取网络资源”一课教学中,教師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计划和学习过程等多个方面为学生设定细化的评价标准。具体来说,教师先指出学生应掌握的重点知识是“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方式”,随后,教师设计如下评价标准:①学习态度。能主动地学习新知识,积极地探索未知知识。②学习纪律。能遵守课堂纪律,规范上机操作。③专业素养。能有条理地获取网络资源,强化程序思维、计算思维。④品德素养。能强化合作精神、团队意识;能坚定信念,勇于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后,师生再基于上述评价标准开展评价活动,促使学生从相对全面的角度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做出查缺补漏、精准改进,从而习得更能满足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由此可见,教师通过改革过去的评价方式,从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能力、品德素养等方面进行评价,能够促进学生较全面地把握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效提高学习质量。
二、引入量化考核,实现客观评价
在过去的教学评价中,教师习惯于直接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导致对学生的评价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难以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很难全面、精准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同时,学生也难以基于教师的评语,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进步程度和不足之处。而量化考核的方式,能从直观的角度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得以在相对客观的评价环境下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后,教师也应从职业岗位技能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引入量化考核的方式,全面实现客观评价。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探索物联网”一课后,教师可以在具体评价项目中引入量化考核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相对客观的角度,精准把握自己的学习情况,清楚地知道自己职业岗位技能的发展实况,并根据考核结果做出相应的改进,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岗位技能。具体来说,针对专业素养方面,教师可设定如下量化考核标准:①能掌握物联网的概念,了解物联网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并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体验物联网;能了解传感器的作用,简单地设计物联网;(10分)②能掌握物联网的概念,认识物联网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情况;能了解传感器的作用;(6分)③能了解物联网、传感器的概念;(4分)④对物联网有所了解;(2分)⑤对物联网的概念不清楚;不知道物联网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8分)随后,教师根据上述量化考核的标准,对学生的具体学习结果进行评分,促使学生根据评价结果客观地判断自己的学习情况。基于上述量化考核结果,学生也能精准把握自己的长处,同时也了解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
三、注重多元评价,完善评价体系
在过去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占领了课堂的“高地”,成为课堂上的主导,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仅由教师一人进行点评。显然,这样的评价形式难以让学生全面把握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此,教师应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主动地打破常规,为学生创建自评、互评、师评等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
(一)自我评价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带领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离开课堂、离开教师时,依旧能够维持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实实在在的参与者,所以在评价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反思自己的不足,进而懂得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查看自己是否将新学习的知识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并能灵活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设置文档格式”一课教学中,当带领学生学习了文本格式、段落格式的设置方法后,教师为学生设定实践任务——请学生灵活地运用新学习的知识开展动手实践活动。在学生完成实践任务后,教师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任务成果,并请学生介绍自己探索实践任务的具体过程。同时,教师也要设计“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题?是如何解决的?”“是否能灵活地运用本节课的知识开展动手实践活动?”“是否在学习的过程中与教师、同学相处融洽?”“还有哪些疑惑?”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以便学生在解答上述问题中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距离合格上岗还有多大的差距,并及时查漏补缺,从而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在未来进入企业工作时,也能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懂得回顾、反思自己的工作过程,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
(二)小组互评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打造优质课堂的重要一环。在组织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时,教师清楚知道自己是无法密切关注到每一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情况的,但学生是彼此最亲密的伙伴,他们能够捕捉到教师不曾留意的细节,为同伴做出更加清楚、细致的评价。对此,为了促进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的进一步发展,教师要依托教学评价环节,为学生创建生生互评的平台,让学生基于自己的观察对同伴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质量进行评价,指出同伴在实践操作、合作互动中的亮点和不足。如此教学,学生之间进行互评,能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的过程,分享彼此的想法,并在相互指导中获得共同发展,不断增强计算机专业的职业技能。
例如,在“图文表混排”一课教学中,教师先组织学生学习艺术字的设置方法、功能结构图的绘制方法等内容,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强化职业技能。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为学生创建合作互动的平台,为学生组建好互评小组,鼓励学生在组内对同伴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如有的学生对同伴绘制功能结构图的过程进行了点评:“在进行操作时,我发现你习惯绘制一種固定的功能结构图,你不妨进行更换,尝试一些其他的功能结构图,或许能带给你新的思路”;而有的学生则对他人的合作情况进行了点评:“在小组合作时,希望你也能更加开朗,多多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在相互点评中,学生不仅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也能强化合作精神,掌握与他人沟通、合作的技巧,从而拥有进入企业工作的基本素质。
(三)教师评价
教师在学生的心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也是权威、专业的象征,教师的点评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印象,左右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与学生相比,教师拥有丰富的学识和较强的专业素养,能够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直击学生的痛点,为学生提出更加专业的指导意见,促进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的发展。所以,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也要明确自身的价值,主动地运用自身的专业素养对学生进行点评,让学生基于教师的评语,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并根据自身的不足进行改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例如,在“运用网络工具”一课教学中,教师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学习云储存的方法、利用网络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网络中各种工具的认识。之后,教师给学生布置“将指定资料储存在网络中”“利用互联网查找指定内容”等任务,指导学生开展动手实践活动。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时,教师也要认真观察学生的表现,以便对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发展水平进行精准评价。如针对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表现出的不足,教师评价道:“你对理论知识掌握较为透彻,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依旧存在不熟练的问题。”这样的评价,促使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短板,从而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能够勤于练习、加强训练,真正增强实践操作能力,提升专业技能。
四、聚焦过程性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采取的评价方式相对单一,然而,学生的学习过程较为复杂,当教师直接以“好”或“不好”等评语对学生进行点评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在完成学习活动后会获得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部分教师会将目光聚焦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上,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导致学生在改进不足之余,依旧保留着许多陋习,导致在后续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时效果并不理想。对此,教师应把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围绕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要求,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两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让学生根据教师的专业评价做出全面、有针对性地改进。
例如,在“制作表格”一课教学中,当带领学生学习表格格式设置方法、文本与表格相互转换的方法等内容时,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便随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专业点评。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看来大家对这个知识点已经非常熟悉了”“上机操作非常熟练”等评价语言,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实时把握自己的学习进度。之后,教师围绕表格格式设置方法等内容,为学生设定习题和实践任务,方便教师根据学生填写习题和操作实践任务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点评,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效果出发,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掌握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进而认识到自己的职业技能发展水平,并在课堂上做出改进。
五、重视终极性评价,提升职业素养
拥有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进入计算机行业的敲门砖。如果学生没有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那么学生的专业能力就没有得到国家认可,导致学生在进入企业工作后,企业的工作人员也很难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精准判断。所以,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让学生基于自身的考试结果评价自己的学习是否达标。在学生参加考试后,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没有通过考试认证的结果,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让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变得更有实践价值。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内容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以此来完成教学评价。教师通过学生的考试结果能够清楚地发现哪些学生已经掌握了扎实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专业知识,具备了基本职业素养;哪些学生还要加倍努力学习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牢固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相关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之后,教师与没有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找出他们相对薄弱的知识点,并基于这些薄弱点做好后续教学安排,以便精准弥补学生存在的不足,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让学生更快地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取得进入企业工作的“通行证”。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有必要紧跟企业的发展脚步,主动地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为方向,为学生创建更加完善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实操能力、反思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综合能力逐渐得以提升并符合企业需求,为学生未来进入企业工作打牢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峰,郝晨皓.简析岗位群导向的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现代职业教育,2018(3).
[2]邓巧文.提升中职计算机专业平面设计课程的实训质量探究[J].教师,2018(21).
[3]覃素华.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有效指导模式研究[J].教育观察,2018(23).
[4]徐凯.基于“岗位技能+职业素养”为导向的中职网络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9(3).
[5]周凯.移动终端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信息记录材料,2021(1).
注: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职业岗位技能的中职计算机学科课程评价体系研究”(GXZZJG2022B06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唐美霞(1975— ),广西贺州人,本科,管理学学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会计电算化。
(责编 林 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