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苏荣辉
【摘要】本文以卡特尔16PF量表为基础,以南宁市第二十中学全体高中生为样本,对该校高中生人格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阐述该校尝试通过构筑优美教育环境育“情”、打造高效合作课堂引“思”、践行诚爱德育蕴“德”、设计多样课外活动活“心”、开展多彩心育活动解“绪”等,探寻一条符合学校办学条件、行之有效的学生健全人格培育途径,为促进学校的优质特色发展打好基础,同时也为同类学校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健全人格 培养 优质特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4-0004-07
现代教育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放在第一位,而健全的人格则是核心素养提升的基础与保证。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今社会,人们已经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一、对健全人格概念的理解及对我校高中学生的调查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一个健康的人,其生理、心理都应该是健全的,而人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人格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一类概念的综合体。人格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维度,包括知、情、意、行多方面的特征,是“对人的总的、本质的描述”。普遍认为,健全人格的基本定义就是正常和谐发展的人格,它的反面是不健全人格。当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出现了偏离或障碍时,我们就需要对之加以纠正,这个过程就是人格的健全过程。在教育学家看来,健全人格可以保证人的个性获得全面发展。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是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的、符合未来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
南宁市第二十中学(以下简称我校)于2018年获得南宁市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立项。2020年,我校成立“健全人格培养促进学校优质特色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对我校高中部学生进行了人格调查分析研究。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内容采用卡特尔16PF调查问卷(卡特尔16PF一般指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又称卡特尔16PF测验,是目前世界上最完善、最具权威的心理测量方法。它被用来测量影响人们学习生活的16种基本个性因素。当16种基本个性因素在一个人身上进行不同组合,就构成了一个人独特的人格,能完整地反映一个人个性的全貌),选取我校高中学生参与调查,其中高一年级发放问卷425份、高二年级发放问卷430份、高三年级发放问卷412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分别为413份、419份、407份。从最后综合分析來看,该问卷能较好地体现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基本状态,理论分析基础充分。
二、我校高中学生的基本情况
作为南宁市普通高中,从高一新生招生层面来看,我校属于南宁市中考招生第三批次,学生入口成绩在南宁市普通高中招生中属于中上水平。高考整体情况也属于南宁市评估的第三批次,在毕业班评估中处于普通学校前列。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合格,但没有达到优秀的层次,整体素质还有待加强。以下是我校学生参与卡特尔16PF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以及数据分析走势表(见下页表1)。
卡特尔16PF共包含乐群性、智慧性、稳定性、影响性、活泼性、有恒性等16项因素,从整体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因素值随着我校高中学生年级的增长有一定量的增加(个别数值已超过比较值),说明学生在不断成长,同时学校的培养在其中起到非常积极的影响。具体分析各项因素值如下。
三个年级数值都低于参考平均数的因素有9个:智慧性、稳定性、影响性、有恒性、情感性、怀疑性、变革性、独立性和自律性,而其中综合性较好的稳定性、有恒性、独立性和自律性都低于标准值3分左右,初步分析可以认为,这些属于学习较为优良的特质,是我校学生目前比较欠缺的。
三个年级数据都超过参考平均数的因素有3个:世故性、忧虑性和紧张性。其中忧虑性从高一年级的11.64,到高二年级的11.91,再到高三年级的12.49,紧张性从高一年级的12.03,到高二年级的12.41,再到高三年级的13.02,不仅分别都超过参考值10.42、11.46,而且呈现明显的逐年递增趋势,可见我校学生的压力和忧虑随着学业的增多和高考的临近而逐年递增,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排解渠道。
数据基本居于中间值的因素有4个:乐群性、活泼性、交际性和想象性。其中乐群性体现出高一等均、高二低、高三高的情况;交际性体现出高一低、高二等均、高三高的情况;而活泼性和想象性在高一高二时基本保持不变,高二到高三有2分、1分的较大跨度,初步分析可知,大多数情况下,我校学生的这4个因素基本达标。
三、我校高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对策
现代教育普遍认为,健全人格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需要在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中经过长期的培养而逐渐形成。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围绕学生人格发展实施各项活动,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普通高中学校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乐群性、活泼性、想象性、智慧性、有恒性、独立性等多项人格特征,舒缓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性、忧虑性、紧张性。基于以上认识,我校从以下几个方向对我校高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构筑优美教育环境育“情”,让学生的乐群性、活泼性、想象性得到生长
根据心理学原理,外部环境、氛围可以对心理产生影响和刺激。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
1.打造舒适的教育环境
校园是学生每天入校后接触的第一事物,也是学生时刻深切体会的真实世界。我校通过以下方式打造舒适的教育环境:一是全面营造优雅、宁静、平和、整洁、舒适、生机勃勃的环境氛围。如加强学校基础设施投入,设置开放式操场、学生绘画墙、学生书画作品展示区、流动书吧、植物园、心理知识宣传墙、马斯洛塑像及马斯洛人格需求理论宣传园地等,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可以随时步入这些场地陶冶情操。二是加强学校心理特色环境设施构建。我校先是于2019年把学校心理室升级为心理辅导中心,增加音乐放松室、分离办公接待室和个人咨询室,提升了整体环境舒适度,接着在校内增加心理书籍阅读专区,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我心理加油站,最后统一心理辅导中心内外装修风格,整体以淡黄色调为主,装修过程让学生参与其中,将学生的创意画点缀其中,从而营造整体和谐的氛围。
2.建设涵养品格的文化阵地
为了更好地发挥环境育人作用,我校充分挖掘环境的文化内涵,以各种形式宣传积极向上的文化,让校园的每一块地方都“说话”,力求达到教育性和艺术性的融合。我校制订《校园文化整体设计方案》和《校园环境建设结构设计图》,对原有建设项目进行升级改造并开发新项目,如党史文化长廊、年级文化墙以及每个班级的学生励志板、班级文化墙等,从而让学校精神内涵更深入人心,学校心理特色更加鲜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凸显。学生在文化阵地中生活、学习和实践,逐渐产生文化认同,不断涵养品格,提升心理素养。
3.建设释放心理压力的场所
一是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布置音乐放松室、情绪宣泄室、运动室等,学生如碰到难以排解的压力,可以躺在按摩椅上听着轻快的音乐缓解学习的疲惫,可以通过击打情绪宣泄室内的橡胶假人进行释放,可以在运动室内骑动感单车等进行放松。二是开通学校心理辅导热线、QQ号,三位专业心理教师全天在线辅导,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压力,学生可以在独立的个人咨询室打开心扉畅所欲言。三是建设心流小岛,以图书为载体传递学生的心声,学生可以自由在图书上留言。图书留言不仅让书本、知识在传递,也让励志、鼓舞的话语在传递。目前心流小岛已有图书200余册,每册书上约有学生留言30多处,初步实现生生关怀。以上这些举措拓展了学生自我调节的途径,让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了释放。
(二)打造高效合作课堂引“思”,让学生的智慧性、有恒性、独立性稳步提升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自然贯穿。这既是落实新课标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又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体现,还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教师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教师的格局、胸怀、学识、人格魅力、教育教学技能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学生的成长的速度和高度,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既是培养下一代合格接班人的需要,更是转化潜力生、拯救厌学学生的需要。我校针对入职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等不同层次的教师,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培养体系:一是组织新入职教师培训,帮助他們融入集体、完成从“生”到“师”的转变;二是组织青年教师职业规划成长培训会,帮助青年教师进行5年内的职业规划,并安排生涯导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三是组织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四是为做出一定成绩的教师举办“师者大讲堂”,这既是对这些教师的肯定,又能够帮助他们对自我经验进行理论提升,使这些教师有机会成长为名师。
2.建立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良好心理
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部分学生不乐于与人沟通、不擅于表现自我、相对自我封闭,久而久之,势必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将来步入现代开放、丰富、包容的社会生活。针对这些情况,我校尝试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改善。首先,教师在严管课堂纪律的同时,给予每个学生尊重与鼓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在课堂中感到有所收获又身心愉悦。其次,授课多采用提问、分组讨论、辩论、点拨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提问的过程中,特别注意给学生提供均等的答题机会,这样既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避免那些得不到答题机会的学生产生退缩与自卑心理,又可以委婉地提醒不专心的学生注意集中精神。再次,教师对学生充分关注,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在课堂上能够有机会表现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学生缺乏教师的直接关注。在课堂之外,教师可以将目光放在这些学生身上,用真诚的爱心去打动每一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被理解。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人都有获得尊重、成就和公正度的需求,中学生尤其如此。
3.深入挖掘学科教材,加强学生情感价值观教育
教材是学生入校接受的第一本书,也是学习的重要工具,现代教材的编写无论是素材的选取,还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都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背景有密切的联系。我校教师充分地、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资源,适当地增加校本化的内容、人本化的内容,充分利用语文、政治、体育、生物、美术等学科的心育功能,真正地做到授课的过程既是知识的传授又是情感的交流。新教材版本更关注学生的道德建设、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更关注学生生活中的心理状态与价值取向。各学科知识中都包含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教师充分挖掘各学科教学内容中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以思想政治这门学科为例,该学科的属性与心理健康教育有许多相关相通的地方,如《经济生活》一课中提到多种消费心理,教师可借此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攀比、不盲从的意识;又如《文化生活》一课讲述通过文化塑造人生,教师可“在文化生活中选择”这一框中让学生欣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绎的舞蹈《千手观音》,培育学生乐观向上、自尊自信的情感。
4.注重正面引导,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态度思考问题
首先,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时,我校教师注重从细节入手,充分阐释“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理念,同时引导学生积小善成大德,以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教师明确自身的榜样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自身的衣着、举止、言行等,给予每名学生足够的尊重,并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从而在积累细节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启发和引导,促使他们不断完善自我。
再次,课堂上的交流,是师生间最直接、最频繁的交流,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思想启迪。同时,课本中大量的词汇、句子、文章,都会引发学生思考。基于此,我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选用积极向上、极富正能量的词汇、句子或文章,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鼓励学生多积累、多运用,在潜移默化中点燃学生心中的正能量。
(三)践行诚爱德育蕴“德”,让学生的稳定性、交际性、自律性得到强化
德育活动是培育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健全学生人格的主战场。我校根据对学生情况的研判,从以下多个方面开展德育活动。
1.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导向作用
主题班会课是各班班主任根据当下教育发展动态以及学校政教处的德育工作安排,结合本班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在班集体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开展育人工作的有效形式之一,也是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通过主题班会,教师可向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辨别是非、提高思想认识,使其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精心准备的主题班会课,对树立学生积极的人生观、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我校班会课的组织与开展主要从主题选定、形式和连贯性出发,选题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形式多样化。从现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随着中学生活动的社会性增强,他们越来越关注社会生活,教师参照社会活动的模式来策划、开展主题班会,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式活动,对各种社会活动进行深入了解和体验,也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平台;同时,单靠一节班会课很难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班会课结束后,教师应开展相应的后续活动,使教育得到持续、连贯的发展,最终促进学生稳定人格的形成。
2.创设和谐平等积极的班风
通过调查问卷得知,我校学生在人际交往上较被动、行動力较弱,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弱,参与集体生活融合度不高。现代学生的校园生活基本以班级为单位,学生进入校园后,接触最多的就是同班同学、教师,班集体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最好平台。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我校要求教师制订“一班一品”三年规划,创设和谐平等积极的班风,建设个性化班级文化,开展富有品质和特色的班级活动,为学生创造自我教育、特色教育、实效教育的空间,进而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内在需求,挖掘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同时,鼓励学生亲自参与制订班规、班训,打造班级文化环境、制订实施方案,制订班级美好愿景,开展班级品牌的创建活动,学校对特色班级进行授牌、颁发证书,让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加强自我约束力,增强集体荣誉感,逐步形成良好的班风,全校形成秩序井然、健康向上、活泼生动的喜人景象。
3.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通过调查问卷得知,我校学生在课堂上存在气氛不够活跃、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的情况。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我校积极开展主题班团队会、心理团体辅导、研学活动、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发挥集体对个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解决问题等能力,让学生获得安全感,增加责任心,提高自信心。如我校目前有21个学生社团,它们在健全学生人格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社团以锻炼学生的能力为目的,将学生组织起来,为兴趣爱好相近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社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弥补了学生兴趣不足的短板,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乐趣和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健全人格,使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一些家长起初担心学生因为参加社团活动而影响学习,但实际上,我校每年都有大量的社团成员凭借特长考上理想的高中。
4.深化学生评价改革,打造“诚爱”育人品牌
通过调查问卷得知,我校学生存在学习压力大、成绩不理想、缺乏自信心的问题,同时,部分学生对道德、生命健康和审美等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认知。为全面评价学生、培养学生兴趣、健全学生人格,我校在学生评价系统中提高了德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占比并细化了发展目标,还在课后服务中开设了书法、绘画、劳动、体育、围棋等课程。此外,在课堂中,教师以赞美和鼓励展示“诚爱”的德育文化,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的人格,实现从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的跨越,使学生真正地在学习中形成健全人格。
5.管育并重,帮助学生建立健康人格
人的世界观、行为方式、利益关系会随着经济的转型和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青少年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员,社会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与此同时,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和丑陋的现象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此外,部分高中生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不完善的人格和不成熟的心理,如焦虑、孤独、易怒、恐慌等,并呈现出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感情淡漠等情绪特征。因此,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出现心理障碍,从而产生很多心理问题。
针对此情况,我校通过管育并重,为学生提供廉洁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生涯教育,帮助学生摆脱不良习惯,培养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品质的好公民。同时,结合高中生特点,在课堂上和集体活动中有效渗透德育,通过组织各类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活动、综合操作实践、社区服务和志愿工作等,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贯穿于整个德育过程,让学生明白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是有价值的,且是不可缺少的,让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智慧和力量,从而珍惜集体、热爱集体,齐心协力,着眼大局,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在相互合作的环境中共同完成任务,形成健康人格。
(四)设计多样课外活动活“心”,让学生的情感性、变革性、世故性、怀疑性得到浸润和升华
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曾一再强调,教师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健全人格培养的目的是要把道德信念化为行动,将知和行统一起来。学生只有在行动中,也即在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才能形成信念,学生情感和意志更要在行动中才能生成。学校、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精心设计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活动的环境。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懂得自己的责任,培养责任感;在活动中学会与同伴沟通与合作,养成各种社会品质。基于此,我校从以下几方面开展课外活动。
1.运用多手段多方法磨砺学生意志
当今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为孩子提供的物质条件越来越优越,这就导致部分学生个性比较鲜明,生活上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等优良品质。这些学生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就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对此,我校通过开展多种课外体育活动,如早操、课间操、健身操、眼保健操、长跑、赛跑、打篮球、打排球、踢足球、打乒乓球、打羽毛球、跳绳、踢毽子、跳高、跳远、仰卧起坐等基础的课外体育活动,以及学校运动会、专业运动训练、班级体育联赛等特定的课外体育活动,磨砺学生的意志;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克服困难和挫折,形成坚定、勇敢、自信的品质,帮助学生在生活中保持身心健康,从而茁壮地成长。
2.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状态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了解学生的内心,更容易成为学生的朋友,能够以朋友的角色进入学生的生活,拉近与学生的关系,同时对学生的内心想法以及心理活动有更加细致的把控。掌握学生的状态和状况,也便于教师第一时间发现学生是否出现问题,帮助学生走上正确的学习轨道。我校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的同时,十分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定期询问学生的近期状况,观察学生是否出现难以解决的困扰与烦恼,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此外,教师在特定时候适当、合理地开展心理健康课程,举办有益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发展的趣味活动,动员学生积极参与,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3.注重实践,增强学生学习成效
课外实践是高中课程的重要板块,也是辅助学生挖掘知识内涵、进行创新创造的最佳媒介。基于此,我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适合、安全的课外实践活动。活动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方案,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其中,并借此机会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实践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实践过程记录下来,分析实践成果,然后在班级中展示。在分享的过程中,教师还鼓励学生互相评价,提出各自的疑问,同时让学生在答疑和聆听的过程中完善个人的思路,积累丰富的经验,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以此增强学习成效。通过课外实践,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科学探究意识,使自己在学习、操作、体验的过程中不断整合知识和经验,不断进行创新,进而提高学科素养,推动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五)开展多彩心育活动解“绪”,让学生的影响性、忧虑性、紧张性得到舒缓
当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价值取向,也在悄悄腐蚀着学生的心灵,影響着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同时,由于适应状态所需时间缩短和心态调整频率增加,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在持续增长,这就有可能诱发心理问题。对此,学校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加强心理教育,运用各种心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纠正学生的行为偏差,防止学生出现突发心理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而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需要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个性化的辅导,我校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以专业心理教师为基础,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
我校定期对教师开展心理培训,使相关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及基本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同时,通过调查问卷掌握学生的人格心理状况,针对学生出现易悲观、易受挫、易焦虑等情况,以及部分学生精神质明显和倾向精神质的情况,要求教师在平时工作中重点关注这些学生。当学生不能自我调控或在教师的帮助下也收效甚微的情况下,引导其及时到心理辅导中心向心理咨询师求助,在人格健全方面寻求专业指导。
2.多角度、多形式地发挥团体辅导的作用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有计划与主题的心理辅导形式,通过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借助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使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并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进而实现自我。我校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以及不同阶段的学生心理需求,设计相应的团体辅导活动方案。
高一年级学生正处于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矛盾时期,由于青春期的身心剧变以及环境的改变,很容易产生适应问题,处理不当甚至会引发其他心理和行为的连锁反应。因此,针对高一年级学生存在的环境适应问题以及人际关系问题,我校设计新生入学适应团体辅导,引导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同学间的人际联接和班级归属感,在班级中形成相互关心的融洽氛围。
高二年级学生在渡过高一入学的不适应和迷茫期之后,我校随即安排以生命教育主题的团体辅导课程,通过认识生命、感受生命等主题活动,发展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积极面对及克服成长的挑战,学会从逆境中复原,适应压力,建立良好的抗逆力。在我校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真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构建和谐的生命与自我的关系、生命与社会的关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从伦理、心理和生理三个层面认识生命的意义,感悟生命的可贵。
高三年级学生进入紧张的高考备考中,基于此,我校积极帮助高三学生做好考前的心理减压,通过团体辅导,让学生从集体中获得力量。如学校心理中心设计了“疯狂原始人”主题户外拓展活动,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带领高三年级的师生回归人类文明的初期——原始部落时期,进行一场痛快淋漓的挑战。挑战分为野人狂欢、部落建立、“野人”出没(寻宝)、部落文化展示、部落战争(水中激战)、打扫战场等环节。在自然的环境里,通过积极参与游戏,学生建立了自信积极的心态,学会坚强与承受压力,不因为失败轻言放弃;还在扮演角色中,探索自己与朋友、同伴甚至家人之间的关系,学习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相处;想象在困境时他人的心情,学会在别人需要帮助时施以援手;认知自我与世界,在性格、语言、社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探索。最后,师生通过泼水活动,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情绪,获得一种自由感,有效帮助高三学生舒缓了高考压力,放松心情,振奋精神,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让他们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备战高考。
3.培养学生的生涯适应力
所谓生涯适应力,是指个体对于可预测的生涯任务,所参与的生涯角色与面对生涯变化或不可预测生涯问题的准备程度与应对能力。对学生而言,生涯适应力主要对应心理韧性(也有译为复原力、抗逆力、压弹或心理弹性),反映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及其他生活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在人生发展中,学生具备良好的生涯适应力,能够在面对人生困境时自我调整,具有良好的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我校一是设立心理辅导中心,从初始年级至毕业年级开设心理辅导课,及时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二是开设生涯规划课程,通过自我探索、职业价值等主题课程,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生涯自信,引发学生对生涯的关注,这对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发展起到正面的影响;三是引导学生自我关注与成长,从生涯教育的角度出发,在学生全力备考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让学生明确自身的专业、志向、兴趣、价值、能力,为人生规划找准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养。
四、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为追踪培养策略是否起到良好的效果,我校选择2019级高中学生为参考群体,除上文提及的第一次调查外,之后又开展了两次调查,均采用卡特尔16PF问卷,分别收回有效问卷359份、360份。三次测试的数据对比显示,2019级高中学生的人格特征获得了较大成长,与前一届2018级(已于2021年毕业)相比,有恒性、独立性和自律性等方面有明显提高,这充分表明我校各项策略通过具体实施,均取得较好效果。当然我们也关注到,培养过程中依然存在些许不足,如随着高考竞争日趋激烈,学生的紧张性数值呈现明显上升的态势,这是我校下一步将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总而言之,健全人格作为一种最佳的精神状态,是一个人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综合体现,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今后,我校将从具体数据出发,结合实际情况,从整体环境、课堂、心育、德育等方面入手,继续探索符合我校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生健全人格培育途径。
参考文献
[1]葛明贵.健全人格的内涵及其教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
[2]葛明贵.学校创造学习心理与教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3]邵学良.环境育人 文化育心[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5(6).
[4]陈桂生.课程的教育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1).
[5]顾明远.学生成长在活动中——我提倡“活动教育”[J].基础教育论坛(文摘版),2015(1).
注:本文系南宁市中小学优质特色学校创建专项课题“健全人格培养促进学校优质特色发展的实践研究”(YZXXC008)的研究成果。
(责编 蓝能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