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知行式六步”阅读教学模式在古诗词类文本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4-05-07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李清照词二首》为例,论述“知行式六步”阅读教学模式在古诗词类文本中的应用,指出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自主预习,生成疑问”“比较阅读,研析探究”“迁移应用,深化认知”“善于积累,形成能力”“提升认知,陶冶情操”等步骤,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阅读关键能力。

【关键词】“知行式六步”阅读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 阅读关键能力 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6-0050-04

古诗词阅读课对阅读关键能力的训练主要集中在理解阐释能力、整体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积累整合能力、迁移应用能力等五种能力上。理解阐释能力指掌握字、词、句,疏通诗词大意的能力;整体感知能力指在疏通字、词、句的基础上,在知人论世方法指导下,整体感知诗歌的风格、情调、思想情感的能力;审美赏析能力指抓住诗词的文体特征,掌握基本的诗词鉴赏手法,进而入情入境、咀嚼品味的能力;积累整合能力指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并在日常学习中不断吸收、归纳、丰富、完善知识体系的能力;迁移应用能力指将所学知识和技能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行式六步”阅读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把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形成的阅读关键能力用来解决题目和实际生活问题,从而以“知”促“行”。《李清照词二首》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属于古诗词阅读课。课文将李清照早期作品《醉花阴》和晚期作品《声声慢》编排在一起,包含比较阅读之意。基于此,笔者按照“知行式六步”阅读教学模式,通过“质疑—比较—研析—应用—积累—提升”(结合文本,将研析与比较两个环节进行顺序调整并融合,积累与应用两个环节进行顺序调整)几个环节开展教学,现将课堂具体教学呈现如下。

一、自主预习,生成疑问

“质疑”环节主要在课前完成,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阐释能力、整体感知能力。笔者提供背景资料及预习学案,指导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然后结合课本注释,梳理、翻译两首词,最后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质疑。学生初读作品、整体感知而形成的文学感受是非常宝贵的,它是学生对审美趣味进行理性探究的第一步。所以,在这一环节,笔者仅提供必要资料,不干扰学生的感知。

这一环节将课堂内容前置,让课堂更有针对性、效率更高;同时,又遵循了学生的学习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通过自主预习,学生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疑问,笔者大致将其归纳为字词理解类、审美鉴赏类、思想情感理解类(如表1所示)。

学生的质疑很有价值,这让笔者的引导既“放得开”,也“收得回”。学生的问题看似零碎、繁杂,但仔细研究会发现,字词类问题通过字典和教师简单讲解即可解决;审美鉴赏和思想情感类问题虽然受制于课堂容量和时间,难以一一解决,但它本质上是诗词对比阅读的两条途径:审美鉴赏是形式上的对比,思想情感类是内容上的对比,它们可以整合在一条主线上。最后,笔者将问题筛选并整合为:两首词都是写“愁”,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二、比较阅读,研析探究

“比较”和“研析”两个环节在课堂上完成,注重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关键能力。基于高一学生诗词鉴赏能力有限的学情,笔者给出诗词比较路径,让学生自行比较鉴赏、审慎思考,再将自己的思考放到学习小组进行思维碰撞、理性辨析、形成成果。当然,对比阅读方法虽由教师提供,但“诗无达诂”,在固定的思考框架之外,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只有让学生在对比鉴赏过程中不断丰富、生成思考成果,才是一节活泼而有生命力的课堂。这一环节中,学生先是感性地品读作品,然后再理性地对比分析,既丰富了阅读体验,又深化了感悟,同时也积累了诗词对比阅读的知识与技能、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

(一)探究“愁”的差异

师:词眼是一首词中最能表达意旨,同时又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这两首词的词眼是什么?

生:“愁”。

师:大家在质疑环节注意到,两首词的词眼都是愁,但又有所不同。我们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1.提供思考路径(具体见表2)

2.学生合作研讨

(1)学生组内交流、陈述意见,归纳意见并填写表格。

(2)让各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本组展示探究成果。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有据、言简意赅。

3.教师点拨,总结提炼

师:在比较两首诗词时,既要注意其差异之处,也要比较其相同之处,特别是对相同意象的不同写法。这两首词中都写了什么相同的意象呢?

生:“花”“酒”。

师:很好。大家看看这两首词分别怎样写“花”和“酒”?

(1)对比“花”意象

《醉花阴》中的“花”是“暗香盈袖”、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芬芳的、有生机的,虽然清瘦,但是优雅、美好,花人交织,真幻难辨,人也如花一样,有愁情,但是仍然青春美丽;而《声声慢》中的“黄花”凋零一地、无法拾掇,这里的花象征了死亡、颓败、毁灭,悲伤程度更深。

(2)对比“酒”意象

《醉花阴》中的酒是“黄昏后”(时间)在“东篱”(地点)“把酒”(轻握酒杯),营造了宁静、忧伤、淡雅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美丽的闺中少妇优雅地举着酒杯、喝下一杯伴着思念与感伤的酒,这种姿态是忧愁的,但同時也是可以作为审美客体被观照的。

《声声慢》中也写到了“酒”,但是此处的“酒”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未必是三两杯,但在浓愁面前,千杯也冲不散愁情;“酒”也未必是淡的,但与“愁”相比,再浓的酒也是无味的。《声声慢》中“三杯两盏”“淡”“怎敌”,似乎没了着意雕琢、用心造境的心思,而是口语入词、以最浅白的语言表达愁情。

4.归纳总结、生成内容(具体见表3)

(二)探究“愁”的原因

师:通过对比,我们了解了同是写“愁”,但两首词却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这是为什么呢?

生:这是因为《醉花阴》写于早期,“愁”还比较轻;《声声慢》写于后期,“愁”很重。

师:很好。这位同学用了知人论世的方式来探究原因。《醉花阴》是闲愁、轻愁,属于少妇闲情苦闷的相思之愁。《声声慢》是浓愁、苦愁,属于晚年妇人、流亡之人的深愁——国破家亡、流离失所。

(三)教师总结

《醉花阴》中的愁是清淡、优雅的,这种“愁”是可以以华美精致的物象、优雅矜持的态度表达出来的,它包裹在一个菊花吐蕊、轻烟袅袅的宁静淡雅的世界中,它是可以被观赏、被玩味的,以人比菊,本来就是词人在用新的创意来欣赏这种愁情;而《声声慢》中的愁是浓烈、深沉的,在这首词中,环境一改之前的优雅宁静,变得凄风苦雨、颓败凋零,抬头可见大雁飞过、低头可见黄花萎落,走到室外看到梧桐细雨、走进室内却觉“最难将息”,所听、所感、所思、所见,处处是愁,愁如天罗地网,让人无处逃遁!此时,词人已经不在意语言的精美,而是开首即以十四个叠字不加掩饰地袒露心声,词作中大量口语的使用,让词作浅显畅达。恰如辛弃疾在《丑奴儿近》中所言,少年时“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如今“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真正愁到浓时,已经抛开外界的一切技巧、修辞、辞藻,纯以一片真情道之。

三、迁移应用,深化认知

“应用”环节安排在课堂后半阶段,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过去的语文教学往往喜欢将教学与应试分开,致使部分学生误认为语文课是“学的东西不考,考的东西不学”,觉得“课堂可听可不听,习题可练可不练”。而“知行式六步”阅读教学模式正是将“学”和“用”结合起来,让学生阅读关键能力在实践中巩固、拓展,提升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近几年高考题中,诗词对比阅读题一直是考查的重点,学生对两首有同有异的诗词,往往无从下手。学了这一课,学生可以大致掌握诗词对比阅读的基本方法。基于此,笔者挑选了2019年全国Ⅲ卷高考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做完题后,笔者当堂点评、及时反馈,检验阅读关键能力的落实情况。当然,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在一节课内完整掌握诗歌对比鉴赏的方法,这是一个长期落实、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能有一些有亮点的思考,教师就要积极肯定。

2019年全国Ⅲ卷高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插田歌

唐·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

齐唱田中歌,嘤伫如竹枝。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插田歌》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通过《李清照词二首》这节课所积累的诗词对比阅读方法,我们可以先从意象角度进行对比,《插田歌》使用的意象都是花草、燕子、田塍、白水等自然之物,使用的修饰语也很简单,“齐”“东西飞”“望如线”“光参差”,即使不借助任何注释也可以形象理解;形象是农妇、农夫,他们衣着简朴、颜色明净,一“白”一“绿”,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唱歌。从艺术手法上来说,这首诗淡化技巧,纯以白描出之,语言通俗易懂、朴素无华,营造了一个清新明快、朴实自然的艺术世界。

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意象有“沉舟”“病树”“万木”等,这些意象看似源于自然,实则并非作者触景生情之物,而是诗人贯注了深沉情感、深刻哲思塑造出来的,“闻笛赋”“烂柯人”等意象也来自典故。从艺术手法上说,这首诗的用典、对仗等整体形成了一种典雅、雄浑、沉郁的风格。

再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这两首诗歌的风格差异主要源于写作背景、诗人人生际遇不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第一联已经交代了写作背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诗人被贬到荒凉之地,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诗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但诗人不甘于沉沦,而是在颈联翻起精神,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尾联以殷切的勉励做结,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插田歌》是一首民歌俚曲风格的诗歌,表达的是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与对平淡闲适田园生活的喜爱。

四、善于积累,形成能力

“积累”环节主要是在课后完成,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积累整合能力。积累整合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讲,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众所周知,语文学科要求学生注重积累,但是一些学生往往会误以为学过了就是积累,其实不然。教师应向学生强调要准备语文积累本,将课堂所学知识经过深入思考后进行抄录、整合,从而形成系统,使知识储备做得更扎实。同时,定期对学生积累本进行检查。这对学生来说,无论是提升应试能力还是审美鉴赏能力、形成阅读关键能力,都大有裨益。

1.积累诗歌对比阅读的方式与路径(略)

2.李清照及其作品相关知识积累(略)

五、提升认知,陶冶情操

“提升”环节不一定能立竿见影地实现,也不一定表现在实质性的文字或者练习上,它应该是教师设计一节课的起点,让教师思考一篇课文要传授给学生什么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同时也是一节课的终点,让教师思考一節课如何让学生在思维逻辑、审美品质、文化传承等方面有所提升;它起源于一节课,却并不终结于一节课,而是在立德树人、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等方面对学生产生持久性的影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指出,语文学科能力包括“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即“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在本节课中,通过学习李清照两首词作,学生既领会到宋词婉约派哀婉幽深的词学风格,又体会到李清照作为封建时代少见的才女,如何将人生的愁情加以提纯、升华、审美化处理的能力。即使是在最苦难的时刻,李清照也是用一种不失为审美的态度去观照苦难、升华苦难,苦难在她的生命中变成了“黄花”“淡酒”“梧桐”“细雨”,变成一种生命的提纯、灵魂的叩问,这种人生态度极富有强烈的感染力与深沉的启发意义。学习李清照的词作,无疑能让学生习得一种审美能力、一种审美式人格,进而让学生面临人生困境时,能以同样的姿态和心理去超越困境、升华自我。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笔者还存在一些困惑,如学生当堂掌握的知识比较生疏,做题时可能会占用太多时间,怎样操作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又如部分学生过于关注知识与技能,忽略了诗词的审美体验,该如何引导学生做到二者兼顾等,这是笔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语文阅读关键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2021B208)的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魏倩倩,湖北人,硕士研究生,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责编 蓝能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