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罗耀琼
【摘 要】本文论述高中语文美育的意义,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发掘美育资源、重视文本阅读、创设美育情境、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 美育教育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6-0102-02
素质教育是21世纪的主旋律,素质教育也是立德树人、培养合格公民的基础。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指借助科学合理的方式,以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美育的重点是发掘美、传达美,让学生感知美、体验美,继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教育应该具有形象性、娱乐性和创造性,需要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在日积月累中完成对学生的熏陶和塑造。语文是各科教学的基础。语文课程资源中含有丰富的美育元素,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具有可行性。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挣脱智育的束缚,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将美育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许多语文教师也逐渐认识到,成功的语文教学不能只关注语文知识讲授和学生能力训练,还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启迪、审美能力培养。那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借助匠心独具的方式,催开美育之花呢?
一、发掘美育资源,明确语文美育目标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近年来,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教材也进行了改革,在编排形式、内容选择上做出了相应的变革。语文教材中出现了更多与传统文化、生活有关的内容,美育资源更加丰富,这也为高中语文美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教材的基础地位,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各种美育资源,结合相关元素进行美育,使课堂变得更加别致生动,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如《采薇》这首描述战争的史诗不仅意境优美,而且文字对仗工整、形象生动,颇具画面感。此外,诗歌还寄托着远离家乡的戍卒的思乡之情、士兵的爱国之情和反战思想,情感真挚,耐人寻味。在教学该诗时,教师要改变只关注字、词、句和文言知识分析的理念,应结合诗歌中出现的美言佳句解读、讲述诗歌的内在美,尤其是诗歌的意境美。在讲述诗歌的意境美时,教师要融会贯通,探究诗歌是如何借助天然载体塑造意境、传递情感的,结合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开展审美教育,让学生对美的意境、美的情感有所体会和憧憬。如诗歌中出现的经典语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该语句就像是一幅画,它借助“柳”“雨”“雪”等经典意象描述具体的情境,使得情与景完美交融。作者借助春天随风摆动的杨柳枝和与雨雪交加的天气,描述了自己的经历和处境,读者读起来仿佛与作者一样置身离家、行军的场景中。这样巧妙地运用反衬手法来抒情达意——为了杨柳依依的家乡,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的磨砺,不仅能让读者对作者的痛苦感同身受,而且能让读者佩服作者发挥到极致的想象力,不得不感叹人性的美好。结合诗歌意境,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家国情怀教育、审美教育,以取得良好的美育教学效果。
二、重视文本阅读,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思想和精神的载体。阅读,是人们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重要途径。多读书、乐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可以让人在美的意境中尽情徜徉,尽情感受文字的魅力。高中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一个过渡阶段,此时借助阅读让学生汲取文本精华、感受时代精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获得生存智慧,非常重要。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借助閱读将学生带入美的意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以教材为基础,让学生阅读精品,也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做或推荐适合他们的兼具实用性、思想性的读本和读物,让学生通过阅读增长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和思想认识。
如《赤壁赋》这篇文章描写了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以及与朋友感慨交流的感想,文章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充满诗意,读起来朗朗上口,是文赋中的上乘佳作。在教学中,教师要先借助带有配乐的课文朗诵录音片段,借助标准的普通话录音、抑扬顿挫的语调将学生带入箫音“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空灵乐境。然后,让学生朗读课文,读出句子的情感和节奏,并在阅读中思考作者与客人对人生认识的超然之“乐”,领悟作者是如何深化“乐”这个主题,传递思考的智慧之美的。作者在文中写他与客人“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借这两句表达作者与友人既忘记了空间,又忘记了时间,说明主客皆进入“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豁达超然“乐境”。这种境界,是精神飞跃的体现。这种情思固然深远,但是如果承载情思的言语不够妙绝,是无法体现出来的。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深刻阅读文本,对文本富有情感、对仗精美的句式了然于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这篇“千古奇文”的精妙之处。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教师还可以将这篇文章与宋玉的《高唐赋》、曹植的《洛神赋》、袁枚的《秋兰赋》等进行比较,让学生进行群文阅读,促使学生在文本诵读和鉴赏中掌握赋这种文体的特点,提升审美素养。
三、创设美育情境,让学生思考美、感受美
美的形式和内涵多样,审美需求是一个正常且重要的需求。但是,许多人都认为美是宽泛、抽象的,认为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不然。有的美虽然抽象,但是可以借助一定的载体和形式呈现出来。以文学创作为例,许多人在写文章时,眼中看到了美,心中也有了一个情境,他们会将自己对美的感受借助人物形象、社会生活图景、意境和意象呈现出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正视美的多样性和存在性,创设教学情境,在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思考美、感受美,打开心扉、陶冶情操。
如在学习《故都的秋》时,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播放讲述旧时北京城市风景的纪录片《老北京印象》中的一些经典片段,借助图文影像展示北京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给学生的感官以冲击,让学生对北京的美景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和感受。然后,借助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展开想象,阅读文本,从中管窥文章的内在美:文章提及哪些关于秋的代表性景物?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古都的热爱和眷恋?古都秋晨的天空、秋日的牵牛、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萧瑟的秋雨和枣树奇景,有什么特点?作者既写古都,为何又写到自己对江南之秋的感受呢?作者借对古都的热爱,表达了对祖国的什么情感?在秋天,作者的心态是什么样的?接着,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要求其从文章细节入手,感受作者对美的追求、品味作者的忧郁心态与对美的渴求和纠结。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可以让其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激发其对美的追求。
四、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鉴别美、创造美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和价值所在。美育不单单指审美教育、对美的学习和认识,而且关注学生对美的评论和创造。鉴于高中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思维敏捷的时期,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让学生在认识美、感知美的同时,去鉴别美、评论美,进而引导学生创造美、表达美,这样集美的体验、感受、思考和创造于一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审美转化效果,建构与提升学生的审美人格。
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国田居》这首古典诗歌时,教师应该以“田园诗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魅力”为主题开展教学,先让学生结合主题,回忆之前学过的或者自己会背诵的田园诗,说说自己最喜爱的田园诗词及名句,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对这些名句的看法,以培养学生对美的评价和再创造能力。又如,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诗借助稻花香、蛙声,将田园山村特有的情趣充分展现出来,可谓字字珠玑。翁卷在《乡村四月》中写道:“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这句诗描写了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天光交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入耳的景象。借助这些充满生机的景和物,我们可以想象乡村四月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感受草木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教师在語文教学中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入情入境,亲眼去“看见美”,亲身去“经历美”,可以让其感受诗歌的文化底蕴和美学价值,让其真心接受美、认同美。
综上所述,实施语文美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优秀人才的重大举措。所以,教师要将美育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并借助美育素材发掘、情境创设、活动开展,对学生进行美的启发、美的熏陶,让美育之花在语文课堂上尽情绽放,以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为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杜成治.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J].才智,2015(18).
[2]宗兴宝.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教学的渗透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2).
[3]刘单.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探讨[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6).
[4]成蕊.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40).
(责编 张一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