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因地制宜:高中历史课堂导入形式探索

时间:2024-05-07

【摘 要】本文论述课堂导入环节的重要性,提出影视播放启动学生多元思维、文学解读点燃课堂探索引线、悬念创设增强教学生命活力、标题剖析挖掘历史本质要素、生活对接促进学科认知内化等具体做法,以构建科学、和谐的课堂导入形式。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导入 因地制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6-0106-02

教学导入形式多样,就历史学科而言,常见的复习导入、故事导入都能给学生带来情感触碰,启迪他们的思维。但无论什么样的导入形式,都有其特定的价值和属性,教师要从历史学习内容出发,进行针对性设计,这样才能提高导入环节与其他环节的契合性,真正发挥导入的价值。

一、影视播放,启动学生多元思维

在信息技术的助推下,影视资源越来越丰富。这就为历史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成为课堂导入的重要切入点。历史影视资源以电影、电视为传播媒介,将历史内容以文字、图像、声音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历史影视资源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刺激,对课堂教学产生的激发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如果在教学导入环节我们能准确把握这一新兴媒介,充分发挥其优势,它将造福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特点,选择一些影视片段,借助丰富多彩的画面感染学生,使他们对知识产生探索欲望。

教学高一历史必修1“伟大的抗日战争”时,教师发现学生对日本的认知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状态:有的学生对日本恨之入骨,不屑一顾;有的学生对日本充满崇敬之情,非常渴望到日本发展。其实这样的认知都是浅显的,如何让学生正确看待中日关系,如何定位自身认知,需要教师进行巧妙设计,而这一课的内容就是不错的切入点。在导入时,教师播放电影《金陵十三钗》日军侵略南京的片段。残酷的画面给学生带来了极大震撼,部分对日本有崇敬之情的学生也都咬牙切齿。当学生情感达到高潮时,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本节课知识点的学习,对抗日战争的讲述就此拉开帷幕。教师从文本内容出发,选择相关影视资源,给學生带来多方面的刺激,让他们有了正确的认知指引,学习活动就得以顺利推进。

历史知识本身是枯燥的,无论教师语言表述如何生动、形象,都不及一段直观的影视来得真实。当然,一些影视资料为了吸引人,有一部分内容是虚构的。在选择影视资料时,教师必须对其进行筛选,选择贴合历史现实的影视资源,提高课堂学习的真实性。

二、文学解读,点燃课堂探索引线

华夏五千年,文史不分家,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所谓的文史不分家是指文学内容和史学内容之间存在交叉,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树立大文科观念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导入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史之间的关联性,借助文学解读将学生引入历史学习情境中。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选择一篇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自主解读,了解其写作背景,深度挖掘与之相关的历史。经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信息有了更全面的感知,自然会主动探究相关知识。

学习“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制度”时,学生对明清时期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但如何在导入环节将学生思维调动起来,还需要教师进行巧妙设计。教学伊始,教师以纪昀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这本书中的相关故事作为导入。这本书通过讲述狐鬼神怪故事,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师没有自己讲解该书中的故事,而是在课前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选择《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个故事进行精细阅读,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复述。在热烈、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很快就进入思考状态。这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对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展开探寻。在阅读这本书时,很多学生会进行延伸拓展阅读,自然有所准备。在针对性引导中,学生对清朝的制度展开探索学习。文学作品只是作为一个引子出现,但在导入环节发挥的作用却是巨大的。教师巧妙借助这一点,在文学和历史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为课堂教学品质提升做好了铺垫。

高中阶段,语文课程是基础性课程,学生会从中受到文学作品的感染和熏陶。文学作品总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教师以文学作品解读为切入点,展开针对性引导,自然能够吸引学生关注,点燃课堂探索引线。

三、悬念创设,增强教学生命活力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悬念教学是让学生产生期待、紧张心情的情境,它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共鸣现象。”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多种悬念情境,让学生在紧张、刺激的氛围中,调动内部学习探索动机。教学伊始是学生思维最敏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教师能够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出来,课堂教学其他环节自然更加顺畅,历史教学的生命活力也会显现出来。

教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时,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在进行教学导入时,教师采取设置猜测性悬念的形式,让学生在故事聆听中进行猜测。学生对“诛晁错,清君侧”这句话比较熟悉,教师从这句话着手,进行故事讲述。“大家知道晁错是谁吗?为什么要诛杀他?他犯了什么错误呢?”在一系列的问题中,学生的思维很快就活跃起来。这时学生能够讲述部分内容,教师适时进行补充。很快,学生对“诛晁错,清君侧”这句话有了清晰认知。教师顺着学生思维继续引导:“晁错纠集其他六个诸侯国一起参与叛乱,七对一,胜算应该是很大的,请大家猜一猜,最后到底是谁赢了呢?是七国还是汉景帝?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引发七国之乱的根源是什么?”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继续思考。悬念创设是不错的教法选项,教师在导入环节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为思维生长埋下了种子,使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得到了彰显。

悬念情境包含多种形式,常见的有猜测性悬念、意外性悬念、新奇性悬念、操作性悬念等。导入之前,教师要对学情、教情展开调研,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悬念情境,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促进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标题剖析,挖掘历史本质要素

作为文章的眼睛,标题往往是最吸引人的。一篇文章或一节学习内容,只有抓住了标题,才能抓住学习的主线。可以说,标题是知识点的浓缩,是文本中最精华的部分。要想深度挖掘文本内容,必须对标题进行解读、分析。当学生对标题产生好奇心时,其心里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求,课堂教学可由此进入佳境。高中历史教材中的标题言简意赅,是对文本知识框架的整体性梳理。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宏观视角出发,对标题展开挖掘,促使学生进行整体性感知。与此同时,还要从每一课的标题出发,进行细致研究,抓住最为关键的词语。

教学“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时,教师由最直观的课题导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分析。首先,教师让学生勾画出课题中的关键词。学生认真圈画,很快将“新”“初期”“外交”等词语勾画出来,学生的思维也逐渐活跃起来。教师将中国放在中间,将其他词语放在中国的周围,让学生分析词语之间的关系。学生积极行动起来,有的学生这样表述道:“新中国,说明是1949年10月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这表明的是时间点。”有的学生对“初期”这个点进行分析:“既然是新中国建立的初期,这个时候我国的政治制度尚不健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所以和我国建交的国家应该是比较少的。”学生分析得头头是道,从标题中提取了很多有效信息。

标题的层级存在差异。有的标题很直白,能够将知识点清晰地呈现出来;而有的标题比较隐晦,需要学生对其进行梳理、分析,才能厘清其中的关系。教师要从这一点出发,对标题中的关键词以及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当学生专注于标题的解析时,导入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五、生活对接,促进学科认知内化

历史与学生生活认知有更多对接点,教师需要做好对接处理,为学生提供更多思维融合的机会。如果能够在课堂导学阶段做出对接处理,无疑能够促进学科认知的内化,让学生自然建立历史学习体验。即便历史背景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也可以通过教学引导和对接处理,让学生建立学科认知体系。导学形式不拘一格,教师从生活角度展开设置,能够形成丰富的调度效果,使学生感觉更为亲切,学科思维得以顺利启动,课堂教学自然渐入佳境。

学生对中国现在的外交政策有一些认识,教师借助一些新鲜的生活信息做引导,往往能够获得比较理想的调度效果。如教学“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时,教师以新冠肺炎疫情为引导:新冠病毒是全人类的敌人,而中国成功控制住了疫情,并研制出多款疫苗,为全世界七十多个国家提供了支援,赢得了世界人民的高度赞扬。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体现了时代发展特征。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感同身受,自然能够顺利唤醒学习思维,进入到学科学习情境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近年来中国的外交成就,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参考。为调动学生学习思维,教师推出了辩论话题:有人说,在国际关系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你赞同这个观点吗?学生快速做出回应,不同观点形成碰撞,课堂进入激烈辩论之中。

教师从新冠肺炎疫情展开导学设计,为学生提供学习疏导路线,要求学生结合近年来中国的外交成就进行具体学习和体验,建立学科认知。学生有生活体验积累,其思维与之对接后,自然形成丰富的学习调动力,同时通过整合性思考,获得更多认知信息,顺利进入深度阅读学习环节,在不断梳理中建立学科系统性学习体验。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整合多种资源,对导入环节进行多维调度已成为教师必须掌握的技巧。高中历史学科有其特殊性,每一节学习内容都是独特的,教师要从这一点出发,给出多元化的导入形式,影视播放、文学解读、悬念创设和标题剖析都是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黄赛男.让史料植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始终[J].中学课程资源,2021(1).

[2]金笛.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导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0(1).

[3]浦益玲.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策略的价值及应用[J].内蒙古教育,2019(21).

【作者简介】王甫州(1988— ),男,江苏睢宁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江苏省运河中学,主要从事高中历史教学与研究。

(责编 李書恪)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