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教学实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分析“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健美操教学对中职女生体质健康的影响,通过对学生实验前后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指标进行比较研究,得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协调体育课堂课外的时间管理、对比传统健美操教学模式有一定的优势、可有效提高中职健美操课教学效果的结论。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 健美操教学 中职女生 体质健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2-0019-03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其目的是将课堂教学、课外锻炼、课余训练有机地融为一体,是课堂教学和课外锻炼辩证统一的教学模式。中职学校的教育特点是课堂外岗位实践学习占了很大一部分时间,课堂教学的课程设置相对较少,体育课程的设置也相应减少,因此,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中职学校教育具有天然的适应性。本研究通过对中职学校体育课程进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验研究,以验证其对中职学校女生体质健康的影响,为中职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对象
本研究选取南宁市卫生学校2020级护理专业健美操选项课女生30人为实验组,30人为对照组;其中实验组采用1+1“课内外一体化”实验教学模式上课,对照组按照正常课时上课。在实验前分别对两组女生进行基本身体素质(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等)测试,两组学生的体质测试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满足实验要求。
(二)教学实验法
1.教学实验设计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做法是课堂向课外延伸,无限扩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教学实验活动于2020—2021年度第一学期前12周,在南宁市卫生学校体育馆进行。在教学实验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课堂教学中均采用第四套全国大众健身操为教学内容,由同一教师在同一场地上课;在课外,实验组学生在校内进行小组间编排、表演,并建立体育联系平台(如微信群、QQ群等),要求学生学习内容的练习不低于40分钟,并上传练习视频,以此进行课外练习监控。同时,教师利用体育联系平台,为学生提供视频、教案、课件、网站等学习资料,要求学生利用视频进行学习。对照组学生课外不做要求。
2.测试指标
身体形态:身高、体重、BMI指数、体脂百分比。
身体机能:肺活量、基础心率。
身体素质:800米跑、10米折返跑、坐位体前屈、50米跑。
3.实验数據分析
使用 SPSS19.0 软件对教学实验前后数据进行分析,运用T检验,以P<0.05界定为显著性差异。
二、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实验对身体形态的影响
1.对身高、体重、BMI指数的影响
身高是反映人体骨骼纵向生长水平的重要指标。由表1可知,经过12周的教学实验,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身高没有显著性变化。身高主要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同时与后天的生活环境、营养以及体育锻炼也有关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身高的增长。但教学实验对身高影响不大,这主要与身高发育已过敏感期,进入成年期有关。
体重是反映人体肌肉、骨骼发育状况的重要指标。由表1可知,实验组平均体重下降约2.5kg,相较于实验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实验后略高于实验前,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课外练习时间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健美操锻炼可以控制体重的增长。
体重指数(BMI)是世界公认的一种评定肥胖程度的指标。表1数据显示,实验组BMI指数实验前后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BMI指数实验前后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健美操运动属于长时间有氧运动,一般而言,有氧运动时间超过30分钟,体内脂肪就会参与到供能,消耗热量会较多,就能避免多余热量在体内转化成脂肪,而使得机体脂肪含量减少。可见一定强度的健美操锻炼,有利于中职女生BMI指数的控制。
2.对不同部位皮褶厚度、体脂百分比的影响
皮褶厚度是反映皮下脂肪厚度的指标。表2显示,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臂部、肩胛部皮褶厚度变化都不大,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实验后腹部、大腿部皮褶厚度、体脂百分比相比于实验前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略有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得知,长时间的健美操锻炼能够有效降低中职女生腹部及下肢的皮褶厚度、减轻脂肪在腰腹部的堆积,使易积累脂肪的部位皮褶厚度得到控制,达到改善中职女生身体成分和身体形态的效果。
(二)教学实验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肺活量是指在不做时间限定的情况下,一次最大吸气之后再尽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气体量,这代表肺最大的单次机能活动量,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表3显示,实验组女生肺活量由(3822±462.43)ml提高到(4371±627.56)ml,平均值增加了550ml,结果呈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学生肺活量指标略有提升,但无显著差异(P>0.05)。
基础心率是指清晨起床前的心率,测量基础心率可以了解身体机能状态,定向评估锻炼效果。表3可以看出,实验组女生基础心率由(65.5±2.06)次/分降低到(62.9±3.02)次/分,结果呈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基础心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得知,课外健美操锻炼能够有效解决课内运动时间不足、运动量不够的问题,达到有效增加肺活量、降低基础心率,进而改善心肺机能的目的。
(三)教学实验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800米跑主要是反映身体的耐力素质,800米跑也是中职女生国家体质健康测试的主要指标。表4显示,实验组女生800米跑指标实验前后结果对比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女生800米跑指标试验前后对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相对于实验前,其测试成绩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由此得知,健美操运动有利于中职女生耐力素质的提高,但由“课内外一体化”模式而形成的较长时间锻炼带来的效果更为显著。
50米跑主要反映速度素质与反应能力,50米跑也是中职女生国家体质健康测试的主要指标之一。在实验中发现,实验前两组女生无显著性差异,实验后两组女生测试成绩均有提高,但实验组成绩提高更为显著(P<0.05),说明“课内外一体化”模式更有利于中职女生速度素质的提高。
坐位体前屈是反映个体柔韧素质的重要指标,测试比较方便,对场地无太大要求。表4显示,实验前两组女生无显著性差异,实验后两组女生柔韧素质均有大幅度提高,实验组女生柔韧素质提高的幅度达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其原因是健美操锻炼之前需要有一定时间和一定强度的柔韧素质专项练习,因此会促进中职女生柔韧素质的大幅度提高,而“课内外一体化”模式能更好地补充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0米折返跑主要反映个体的灵敏素质,表4显示,实验前两组女生无显著性差异,实验后两组女生灵敏素质提高幅度不明显,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健美操运动对中职女生灵敏素质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但不排除是由于教学实验干预时间较短,导致未达成相应的实验效果。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健美操锻炼能有效改善中职女生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成分以及降低体重、BMI指数等;能够降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脂百分比和皮褶厚度,长时间的健美操运动能够减轻脂肪在体内的大量堆积,特别是腰腹部和大腿部,能明显地改善学生的身体成分,使局部的皮褶厚度得以下降;能够显著地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心肺功能;能够大幅度提高中职女生的耐力、速度和柔韧性,能够小幅度提高灵敏素质。
教学实验中采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发现,实验组学生大部分身体机能的测试成绩提高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协调体育课堂课外的时间管理,对比传统健美操教学模式有一定的优势,可有效提高中职健美操课教学效果。
(二)建议
1.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引导学生科学健身
“课内外一体化”教學模式强调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有机结合,学校应加大力度构建智慧体育健身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互联功能,建设网络健美操课程,开发健美操慕课;同时教师依据学生体质测量状况对课程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并加强体育锻炼的知识科普,加大学生体质健康政策的宣传,从而更加科学地引导学生科学健身,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强化健美操技能学习效果。
2.“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传统体育教学的有益补充与完善,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长远性和实效性结合、连贯性和延续性结合等教学原则,给学生足够的适应空间,从而更好地发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3.重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组织管理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是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有机结合的完整教学体系,符合现代教学改革的基本规律,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是传统体育教学的有益补充,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而言是一种新的尝试,有利于提高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效果。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方案制订者有必要全面认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在制订本校体育教学方案的时候,从实际出发,根据本校的体育师资和场地条件,制订符合本校体育教学的实施内容和管理评价办法,促进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李静宇.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11).
[2]孙晴.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对提高学生体质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7.
[3]黄文砚,陈艳梅.课内外一体化军事体育训练对军校新学员体质的影响观察[J].人民军医,2014(10).
[4]范运祥,夏漫辉,马卫平.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及其诊断与矫正[J].体育学刊,2013(3).
[5]吴立柱,司鹏巧.普通高校“课内外一体化”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模式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3).
[6]洪小勤.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与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J].安徽体育科技,2002(4).
[7]杨宣旺.高职院校体育课实施“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的实践研究——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浙江体育科学,2017(3).
[8]饶娟.学分制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的现状及前景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
注: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一般研究项目“健康中国战略下中职院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践研究”(编号:GXZZJG2019B212)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苏剑锋(1967— ),广西南宁人,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
(责编 覃西雅)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