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体系与培养路径

时间:2024-05-07

卢广帝

【摘 要】本文分析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价值,阐述其构成体系,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构成体系中的定位、衔接点以及突出实践性、丰富教育资源、增强教学互动性、完善评价机制等方面论述具体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 核心素养 构成体系 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B-0049-02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是培养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结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标准》)中的阐述:“(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方面,彼此之间既存在差异性又保持统一性,围绕着学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成一个完整的素养体系。为此,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体系、培养途径,都需要通过长期的、稳定的、持续的教育职能赋予才可形成。

一、培养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接轨国际核心素养先进研究成果。21 世纪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一背景下,除了信息化、网络化、数据化、全球化等表征之外,对人才的调整更多地源于知识容量与更新速度。当今人类社会一天产生的知识信息总量可能会超过传统社会一年、十年甚至几十年所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人才培养的关键已经不是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获取如何学习、如何合作、如何发展等能力,这也是国际领域展开核心素养研究的逻辑起点。在相关成果上,除了“经合组织”提出的核心素养架构之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等也纷纷展开理论及实践探索,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综合各方面文献资源,国际社会提出的人类“共同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协作、交际、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四个方面,通过将其引入我国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并转化成富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有利于接轨国际先进思想。

第二,有利于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的落实。《标准》是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教学实践的纲领文件,自 2014 年重新修订以后,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方面纳入其中,为构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奠定了基础。一方面,本次修订着重突出了“跨学科”理念,重视从多个角度、多种途径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另一方面,倡导实践性课程打造,要求教学过程中突出自主、探究、合作等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的应用。

第三,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学校教育视阈下突出“德育教育”的主导性,修正“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现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对“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分解,其中所包括的个人道德、社会公德、传统美德等都属于核心素养构成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环境嬗变、价值观多元性,一些腐朽消极思潮严重冲击主流意识形态,对高中生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而思想政治核心素养中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及公共参与的内涵学习,有利于学生坚定政治信仰、人生信念。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体系

结合《标准》中提出的四种核心素养探索构成体系,显而易见,它们彼此之间保持着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复杂关系。一方面,可以从四类核心素养各自的内涵出发,明确各自在构成体系中的职能定位;另一方面,从四类核心要素内涵中找出关系衔接点,打造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架构。

(一)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构成体系中的定位

第一,政治认同。政治学范畴下的政治认同是指:“人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情感及意识的归属感”。现实生活中人们不自觉地以政党的制度、规范、信念等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政治认同的基本表现。立足中国社会政治环境,政治认同是对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政治权利等认同,具体泛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等。当然,政治本身也存在认知层次的差异,政治认同可划分为本能认同、情感认同及理性认同三个层级,前文所述均属于理性认同(最高层级);而本能认同包括对地域、血缘、民族等认同;情感认同位于中等层次,包括信任、追随、热爱等表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政治认同,应以情感认同为基础、理性认同为目标。

第二,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可视为一个基本词汇,它表现为科学思维、方法、工具、途径等形式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意识。以理性为基础、以事实为根据、以探寻客观事物本质为目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下的科学精神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工具、途径等分析政治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的理性精神。

第三,法治意识。指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法治”的信念、知识、态度等精神总和,以及在对应认识层面表现出的法治行为。进入新时期,我国不断强化“依法治国”管理架构,法治意识代表了整个社会公共秩序的根本依据,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视阈下的“法治精神”旨在树立学生崇尚法治、维护法治的意识。

第四,社会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核心素养是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无论是“终身发展”还是“社会发展”,都代表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诸如经济关系、文化关系、政治关系等。社会参与代表了个体在各种关系中的处理能力,其作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积极且有效应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

(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衔接点”的有机关联

立足“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政治认同无疑是整个核心素养构成体系的核心,它决定了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水平的高低优劣。围绕着“政治认同”正确,其余三个方面可视为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价值取向。

第一,科学精神是政治认同的必要条件。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精神的基础,而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政治认同设计上同样采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法治意识是政治认同的表现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的,法治意识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政党对法治精神的理解及实践,而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唯一合法执政党,不存在其他政党意志下的政治认同,由此法治意识代表了政治认同的社会规范形式。

第三,社会参与是政治认同的检验途径。诸如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选举权等政治权利以及财产权、生命权、名誉权等经济及社会权利能否得到有效保障,直接影响着政治认同的程度。

三、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第一,突出实践性。《标准》明确指出:“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成熟的思维能力,在通过“互联网+”途径扩展教育资源的同时,还要积极构建场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摆脱传统意义上的“说教式思想政治”,鼓励学生在家庭、社区及社会空间中参与各种活动,将所学思想政治知识转化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个体的“政治认同”。

第二,丰富教育资源。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以教材为主,但核心素养培养资源并不局限于统一标准设计,教师可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出发,探寻更贴近高中生生活的本地化资源。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生活与消费”的教学中,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可带领学生深入周边乡镇、村落,调查统计不同地区的消费水平,更深入地了解经济关系,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突出“科学精神”的表现。

第三,增强互动性。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中思想政治高效课堂构建的保障,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教师可以跨越课堂模式束缚,在更大的空间内展开“教与学”的沟通,教师则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发现学生身上的“优势智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以此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财政与税收”的学习中,可筛选偷税、漏税等法庭案例,在课堂上模拟“法庭”,以互动的形式展开教学,并凸显出“法治意识”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

第四,完善评价机制。打破“教师—学生”的单一评价主体形式,将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组织等纳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评价体系内,一方面可实现多元评价,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共同的“社会参与”,這一形式本身就是强化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梁 星.新课标下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体系与培养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50)

[2]白金霖.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体系与培养路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8(20)

[3]陈华洲,马梦琦.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体系与培养路径[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7(2)

(责编 罗汝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