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

时间:2024-05-07

兰明珠

【摘 要】本文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解读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论述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通过基础生物学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形成严谨积极的学习态度。

【关键词】高中生物 核心素养 内涵解读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B-0053-02

所谓“内涵”,在现代汉语语境下包括两种释义,其一是“内在的涵养”,主要指个体的精神面貌、道德水平、文化修为等;其二是“概念所反应的事物本质属性的综合”,简单地说,就是“概念所表达的内容”。将“核心素养”视为一个教育学概念,它显然比较符合第二种释义。但同时“核心素养”概念又存在不同依附主体,其中较为重要的两种分别为:(1)以教育对象为主体。《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明确:“(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这一内涵可视为学校教育中所涉及学科教学价值的“总和”,每一个学科都应体现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关注。(2)以学科属性为依据。此处“学科属性”是狭义概念,如“高中生物”学科是指高中阶段的生物教材及相关教育资源,而不是广义上的“生物学”。根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下文简称《生物标准》)中的描述,该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显而易见,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表达内容相吻合。《生物标准》中将核心素养内涵分解为四个模块,分别为“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本文根据这四部分内容展开具体研究。

一、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解读

(一)生命观念内涵解读

《生物标准》指出:“(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这一学论肯定了“生命观念”在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地位。结合生物学庞大的知识架构分析,生命观念作为该自然学科领域内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基础,主要以自然生命现象及生态系统中相互关系、特性的抽象形态呈现。将其置于高中生物学科之中,则表现为一种“验证性知识总和”,包括科学地理解、分析、解释、应用各种生物学现象的理念、思想、方法、意识等。学生唯有具备生命观念,才能真正理解生物学知识。诸如,物种进化、自然适应、生态平衡等。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为基础,不同知识体系下的“生命观念”内涵也存在差异性的解读方式。例如,在必修一《第 1 章 走进细胞》部分,整体上从微观视角建立学生对“生命观念”的基本认识,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胞结构、细胞多样性和统一性等知识点。又例如,在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的完整知识架构中,以染色体、DNA、遗传与变异等论述了生命规律,其中包含的一系列生命现象,也强调了“生命观念”在生物学中的贯穿性特征和决定性地位。

(二)科学思维内涵解读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思维”可以一分为二地理解。其一,是指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科过程中,要培养严谨务实的精神、尊重事实的态度。其二,是指学生应具备运用科学方法认识事物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涉及具体的学习习惯养成。其内涵就更加丰富,诸如,归纳与概括、批判与创造、演绎与推理等。在高中生物学科必修部分中,相关生物学知识都是以高度聚合的知识模块呈现的,这也正反映出科学思维的特征。如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就是对生物微观形态的高度概括,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就是对生命发展规律的综合演绎。学生在科学思维培养方面,可选择多种类型的工具、思想、方法。例如,运用思维导图来总结生物概念之间的关系,利用类比法、演绎法对现实生物问题展开抽象转化,利用模型图反应“微观→宏观”现象的“量变→质变”发展过程。

(三)科学探究内涵解读

向未知发起探索是人类文明出现的起始点,而广袤神秘的自然科学是人类探索的主要领域。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科学探究”在科学研究与学科教育两方面有着高度的统一性。立足高中生物学科教育教学实踐,科学探究这一核心素养旨在强化学生求知欲,实现生物学习激趣,立足验证性生物知识掌握科学探究的思路、方法、模式。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既能够从现实生活生物现象中抽象出生物知识,又能够将生物学理论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生物学问题的解答中,且掌握自然语言和生物学语言的转化技巧。

(四)社会责任内涵解读

《生物标准》指出:“(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并做出理性判断、解释,解决生活生产问题的担当和能力。”这同时也是生物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首先,人是一种有机生命体,具有不可跨越的生物属性(或自然属性);其次,人才具有巨大差异的社会属性,换而言之,人类社会是自然社会的组成部分。因此社会责任的内涵包括了人类社会中的经济责任、文化责任、道德责任等,以及自然社会中的生态责任。高中生物确立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关系,从而构建更加完善科学的生物知识架构。

二、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高中生在学习(智力)上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抽象理解能力,“有意义记忆”是其知识掌握的主要手段,自主能力、推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发展很快,但在心理上却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从我国高中生年龄上判断,大多数处于青春期阶段。在情绪表达上,容易“离经叛道”;在行为上,容易呈现出“特立独行”。而这些都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自我约束力、控制力。如果学习方面缺乏适应性引导,那么极容易导致其丧失对某一门学科的学习动力。因此,结合高中生智力、心理发育特点,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从以下策略入手。

(一)跨越学科局限,丰富传授形式

客观上讲,高中生物学科符合一般自然科学知识特征,一个知识点就具有很广的覆盖范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同时,我国高中阶段生物课程还存在它的特殊性,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而言,在学生学习生涯中出现的频率较低、周期较短,而整体上的知识量又比较大,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理解断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基于跨学科的思想方法,将学生熟悉的学科知识理解模式与生物知识融合起来,通过类比的思维方式降低理解难度。例如,从小学到高中阶段,学生至少学习了十年的语文,教师可以将生物课程中一些知识点、概念等转化成语文表达形式。如,“对对子”,简短、对照的语言表达形式,不仅能够增强记忆力、理解力,而且也充满了趣味性。以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染色体”的特点为例,学生可借助“单体不单,着丝点一裂为二;同源非同,染色体配对成双”的对子形式学习。

跨学科不仅丰富了生物知识传授模式,而且对核心素养培养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以“生命观念”为例,在讲解“生命起源”这一课时,高中生物教材中的阐述相对简单,主要涉及“从水生到陆生”“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学科去论证,例如,从物理学角度分析雷电产生的原因,进而关联到雷电对生命起源的重要性;也可以从天文学出发,分析“地球—月亮”之间引力对潮汐的作用,进一步探索生命从水生到陆生的迁移证据。跨学科知识的融合,能够让学生更加强烈地感知生命出现的“偶然性”,以及生命发展的“艰难性”,从而强化“生命观念”这一核心素养。

(二)营造科学氛围,促进合作探索

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核心素养的培养都离不开科学氛围,在高中生物教学管理活动中,要加强生物学意识的强化。诸如面对考试题时自动地产生归纳与概括意识,面对生物现象时自动形成演绎与推理意识,面对不同生物学知识关联时自动形成模拟与建模意识。诸如此类的素养,学生在先天条件下是不可能具备的,需要在后天的学习环境中被有意识地引导和强化,这也正是构建科学氛围的意义所在。具体策略上,合作探索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例如,在高中生物“细胞增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取游戏活动的合作形式,划分四个小组,各派两名学生分别代表染色单体,模拟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等,看哪个小组做的正确。同理,该方法也适合科学探究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注重因地制宜,构建本土场景

广义上的生物学本身就具有地缘属性,包括不同地域空间、地理环境、地质特征等,都可以作为划分生物学知识论证的依据。教师应注重因地制宜教学理念,在课堂内外积极构建本土场景。善于运用本地特种植物、动物等教学资源,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这样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社会责任”核心素养为例,在“自然社会责任”方面,无论从学生身份还是社会个体角度出发,都有义务和责任保护生态环境,为建立美好家园贡献力量。教师在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的第 5 章《生態系统及其稳定性》教学中,可以“家乡”为主题对生态系统展开抽象模拟,提出一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问题,让学生根据书中知识提出解决方案。此外,在“人类社会责任”方面,可根据第 4 章《种群与群落》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要性,自觉地从法治、道德、伦理等层面增强意识。例如,当一个人患有强烈性传染疾病时,在群落视角下应该怎样做,他人又应该如何看待,社会又应该如何关怀,等等。

总体而言,核心素养是一种源自后天环境中通过反思与实践形成的稳定精神特质。它无法与生俱来,更不可能直接传递,需要长期、持续地引导学生体验,逐一将生物课程核心素养从“隐性”状态转化成“显性”状态,进而作用于此后的理论探索、实践论证。

【参考文献】

[1]王合民.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J].学周刊,2019(30)

[2]王 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5)

[3]权顺江.试论高中生物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35)

[4]武静东.浅析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策略[J].才智,2019(23)

(责编 卢建龙)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