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思辨性阅读:构筑小说教学的“理性精神”

时间:2024-05-07

叶继炎

【摘 要】本文在阐述小说思辨性阅读教学价值的基础上,以小说《项链》教学为例探讨思辨性阅读设计策略。认为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思维品质发展与阅读能力发展双重诉求,合理地开展思辨性阅读,让学生在质疑、求证、评价等学习活动中,构筑小说教学的“理性精神”。

【關键词】思辨性阅读 小说教学 理性精神 《项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B-0097-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优化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从传统偏重知识性教育向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转变。小说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大板块,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环境意蕴深远,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资源。如何更好地发挥小说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中的作用,需要教师引入思辨性阅读,引领学生在质疑、求证、评价等学习活动中,构筑小说教学的“理性精神”,让语文阅读体现出智慧光芒。

一、小说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价值

小说是文学宝库中重要的一支,它依托典型的环境、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对社会的理解和思考,具有重要的启智和引思价值。小说思辨性阅读教学,将进一步扩大小说阅读教学视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加深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引发学生创造性学习行为。

(一)扩展小说教学视野。小说阅读教学,一般停留在小说文体阅读教学方法建构,并在领会小说主题中丰富学生阅读视野,陶冶学生思想情感。引入思辨性阅读,将改变传统小说阅读视野,从单纯的知识性获得转向全面素养发展,尤其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使小说阅读教学从狭隘转向多元,更好地发挥小说教育效能,让小说成为学生成长的有益滋养,并构筑小说教学的理性精神。

(二)提高学生思维品质。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思维的运用,然而,一般意义的小说阅读教学,囿于小说文本局限性,思维活动主要局限在小说内容的宏观把握,紧扣小说三个要素的分析展开,思维导引作用有限。小说思辨性阅读,将改变小说文本定位,使文本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载体与工具,引导学生在思辨性阅读学习过程中,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让学生的思维更具深刻性,更具批判性。

(三)引发学生阅读创造。俗话说,不破不立。思辨性阅读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质疑,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于质疑中进行发问,并在问题的引领、驱动下深入文本,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等进行求证,从而获得个性化的发现,改变被动习得的小说阅读学习现象,从而引发学生阅读创造,让小说阅读读出个性,常读常新,而不是单向度、固化的知识。

二、小说《项链》文本解读与思辨性阅读设计

小说思辨性阅读建立在文本解读基础上,根据文本思辨性发展空间,因循小说文本特点,将思辨性阅读与文体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一)小说《项链》文本解读。《项链》是莫泊桑所著的一篇小说,小说表现的时代是 19 世纪 80 年代,以法国资本主义社会为大背景,故事情节清晰,以“项链”为线索,分为四个部分,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识项链,整个情节富有戏剧性,也造成情节的跌宕起伏,在生动的情节变化中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的栩栩如生。

然而,小说并不止于塑造玛蒂尔德的形象,而在于借助人物引导读者去探究人物命运的成因,进而从人物命运中领悟蕴藏的哲理,无论是小说的三大要素,还是小说表现的主题,都具有很大的思维发展空间,对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工具性效应。

(二)小说《项链》思辨性阅读设计。小说《项链》思辨性阅读设计,整体上遵从小说文体阅读的一般思路,抓住小说的三个要素环境、情节和人物,挖掘思辨性思维训练点,在引导学生解构小说阅读的一般方法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求证,并借助评价,实现学生思维品质发展。

1.质疑:起于发问,行于思考

思辨性思维的引发,离不开质疑。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的价值要远远大于解决一个问题。然而,这一论述需要具备一个前提,即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因此,小说思辨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质疑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着重解决“问什么”和“怎么问”的问题,学生只有厘清这两个关键性问题,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将思辨性阅读推向深入,发挥质疑在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批判等方面的作用。

小说《项链》思辨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质疑如何体现出价值,需要紧扣小说的文本特点和思辨性阅读价值导向,这样才能做到因循文本文体提问,紧扣阅读教学目标发问,问出水平,问出深刻性和批判性。在质疑环节,不妨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用教师的质疑引发学生质疑,为学生提供质疑支架,打开学生质疑的思维“阀门”。

如“环境”要素,它不仅是人物成长的舞台,也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土壤,要解读人物形象、深刻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离不开环境解读。《项链》一课,围绕环境要素,笔者遵循传统小说阅读教学的一般思路,要求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了解小说写作的背景,了解那个特定环境下的社会风貌。在充分了解时代环境的基础上,为学生质疑提出方向:主人公的命运是个别现象,还是一个群体性现象?学生围绕这一个质疑方向进行发问,问题价值自然就得到较好的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刻,认识到人物悲剧命运的形成是特定时代环境下的共性现象,进而借助主人公个别化现象,对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下普遍的人性获得深刻的认识,学生的思维从个别化向一般性生长。

再如“情节”要素,人物形象是伴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而逐渐丰富、丰满起来的,因此探究小说的情节对于解读人物形象和小说的主题意义深远。《项链》的“情节”要素解读,笔者先遵从小说情节的一般性教学,引导学生找出小说的线索,再围绕小说线索概括故事情节,让学生从整体上形成“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识项链”情节认知。在此基础上,围绕思辨性阅读,又从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延宕开来,引发学生的质疑,如“主人公为什么要借项链?假如没有借项链这个环节,故事会如何发展”;丢项链环节,丢失的项链可能去了哪里?还项链环节,主人道破“假项链”的情节是否“失真”……

只有紧扣小说文体特征,明确思辨性阅读的价值导向,学生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深刻的思考,激发学生思辨探究的期待感。

2.求证:有理有据,严丝合缝

思辨性閱读是一项严密的思维活动,而理性的思维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它不仅体现出阅读的感性色彩,更使得小说阅读充满理性精神,不仅需要符合一般的情感逻辑,更要符合论证逻辑。在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基础上,需要引导学生调动思维,进行思辨探究活动,以小说文本语境为框架,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学习经验等,进行严丝合缝的求证。求证过程中,不能出现错误性的解读,也不能从片面的角度进行解读,应让求证的过程做到有理有据。

如对玛蒂尔德悲剧命运的分析,有同学对“虚荣心”性格造就了人物悲剧命运持不同的声音,认为玛蒂尔德的命运是个别现象,其理由是玛蒂尔德这一人物身上具有闪光点,丢项链只是偶然现象。这就需要在人物闪光点和虚荣心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点,展开有理有据的求证。为此,开展如下求证活动:

(1)请结合小说情节发展的不同环节,说说小说哪些地方表现出玛蒂尔德的虚荣心。

(2)玛蒂尔德为丢失的项链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她有没有从中汲取到教训。

通过求证一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情节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梳理,对人物虚荣心表现获得全面的认识,序幕部分,她渴望跻身上流社会,然而现实和理想存在很大的落差;借项链环节,由于现实和理想的落差,使得她作出借项链的举动,在借项链的过程中,人物的未借到时的不安、借到项链时的激动,将人物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失项链环节,主人公过度陶醉,将梦想实现后的人物形象推向一个高潮。通过求证一,学生感受到主人公虚荣心不断膨胀的过程。

求证二活动,学生通过夸张的“十年”代价,再细绘人物的心理,认识到主人公并没有从十年的代价中获得教训,从而进一步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虚荣心已经深入骨髓。

思辨性阅读,不仅让小说解读得以较好地实现,而且无形中引发学生思辨性学习行为,让学生对小说的解读从浅层走向深度阅读,提高学生思维高度。

3.评价:反思审言,引发创造

小说阅读教学中,人物评价和主题提炼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思辨性阅读视野下,小说阅读教学评价容易出现偏失现象,人为地将“情”“理”割裂开来,过于偏重理性,忽略情感因素。这就需要纠正思辨性阅读的偏差,通过反思审言,做到情理结合,既要有理有据,又要情理兼顾,使评价符合人性情理。

仍以玛蒂尔德人物评价为例,我们引导学生围绕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开展思辨性阅读,并求证虚荣心造成了人物的悲剧,同时对人物闪光点进行评价。人物的性格不仅体现出弱点,也具有自身的闪光点,人物的性格是弱点和优点的综合体,这就造成了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文本解读的多样性。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弱点和闪光点思辨性分析,学生形成辩证性思维,不仅学会辩证地评价人物,而且学会运用辩证的思维去评价社会现象,避免思维陷入极端境地。

小说主题的解读,也需要基于多元视角,引导学生开展思辨性评价。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小说都能够进行思辨性评价,需要根据不同的文本实施差异性评价。一般来说,小说主题多元化评价,需要文本内容具有模糊性,富有思维创造的空间;此外,文学作品由于时代的距离感,也容易造成多元化的解读。只有做到情理结合,思辨性阅读才能构筑小说教学的“理性精神”。

总之,思辨性阅读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也是小说阅读教学主动变革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要基于学生思维品质发展与阅读能力发展双重诉求,合理地开展思辨性阅读,避免思辨性阅读走向“伪理性”误区,从而构建小说教学真正意义的“理性精神”。

【参考文献】

[1]朱少山.基于思辨性视角的小说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12)

[2]钟丰莹.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探索[J].语文天地,2018(22)

[3]薛淑娟.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方式与价值审视[J].课程教育研究,2018(22)

(责编 江月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