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利用本土资源在幼儿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策略

时间:2024-05-07

杨凡

陈鹤琴主张“活的教育、活的题材,要到田间去,到自然界去,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的教材,是知识的源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强调要通过教育使得幼儿“能说出自己家所在地的省、市、县(区)名称,知道当地有代表性的物产或景观,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团结友爱”。由此可见,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应该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我园地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彝族人口比重30%左右,有着彝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彝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去挖掘身边彝族文化资源,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让幼儿在关键期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牢固的民族团结意识,为祖国的安定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民族团结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在稳定、安定、来往、发展、和谐的状态下,集中力量为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和结合在一起,是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多种人类活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民族团结教育为民族团结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其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国家认同,维护国家的稳定与统一。从幼儿园层面来说,幼儿时期是儿童个性发展、社会性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时期接触的社会文化,养成的兴趣、爱好,对幼儿情感、态度、行为习惯、价值取向、民族观、文化观等的形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针对其特点,从小对幼儿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营造幼儿园民族团结教育的良好氛围,可以让幼儿感受、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从小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意识,同时让中华民族团结互助、互敬互爱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

二、挖掘彝族文化进行环境创设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环境是儿童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环境对幼儿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良好的环境创设与利用,能使幼儿获得各方面的发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为使环境会说话,创设富有民族特色的教育环境,我们发挥幼儿园内外的一切力量,老师、家长到彝族集居地广泛搜集,进入博物馆以及实地考察有关彝族的民族风俗,在获取了充足的资源材料后,开始进行环境创设。在室外的公共区域,我们以不同的主题(彝族服饰、彝族乐器、彝族手工业、彝族美食等)创设彝族文化长廊,如:一号楼梯就以彝族服饰进行创设,将彝族不同支系的服饰以图片、实物及文字说明的形式粘贴出来,配上孩子制作的彝族头饰、挂包、衣服等,“彝族服饰展”就呈现出来。2号楼梯将彝族的手工作品呈现出来,蓑衣、篾帽、背箩、簸箕、筛子等,再配上其作用及使用方法说明,让孩子们上下楼梯时,在每天的耳濡目染中,加深对彝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不同主题的创设,让幼儿园的每一个区域和每一块墙壁都体现出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室内的环境创设可以充分利用彝族的图腾、刺绣、手工艺作品等进行。如利用刺绣作品装饰墙面或做成桌布、将幼儿作品放到手工编制的簸箕内制作吊饰等,让幼儿在充满彝族氛围的环境中扩展视野,感受民族文化的奇妙。

三、挖掘彝族文化开发园本课程

我国学前教育学博士虞永平指出:“民族文化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内容。”幼儿园课程有“传递社会和民族文化的功能,以体现幼儿园课程文化传承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其应“满足社会传递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需要,在课程中反映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没有民族文化的幼儿园课程,不足以武装幼儿的精神世界。”可见,多元文化课程是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幼儿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

彝族是红河自治州的主体民族,截至2016年末,红河州彝族人口有113.68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24.8%,占全州少数民族人口的41%,在地理分布上,弥勒市是彝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创造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彝族歌舞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有独特的乐器伴奏,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颇具特色。其中“阿细跳月”和“海菜腔”已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技艺有刺绣、编织、雕刻、绘画等,形式多样。在服饰上,各支系的服饰各有特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构图精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为我们进行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以彝族文化为主,有效利用本土资源,结合幼儿实际及年龄特点,从彝族文学、彝族技艺、彝族艺术、彝族服饰、彝族传统游戏、彝族建筑、彝族习俗、彝族美食几个方面,研发了涵盖五大领域、不同年龄段的园本课程,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选择合适的、对幼儿有教育价值的活动来开展教学,在不断实施和调整中,逐步建立起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操作性强的36项园本特色课程。语言活动:《阿细跳月的传说》《火把节的传说》《斗虫虫》;科學活动:《特别的图腾》《彝族服饰》;数学活动:《美丽的彝族花边》;美术活动:《小葫芦》《花腰彝族头饰》《彝族彩绘》;社会活动:《彝族服饰展演》《认识火把节》;亲子活动:《走进可邑小镇》;艺术活动:《骄傲的大三弦》、欣赏《阿细跳月》《草编制品的创作》《烟盒舞》;健康活动:《舞龙》《打松果》《打陀螺》《踢藤球》等等。

所有的课程都要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来设计,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被幼儿理解和接受。在进行艺术手工《草编制品的创作》活动中,我们找来了很多彝族制作使用的草编实物:草帽、草鞋、蓑衣、草编锅盖、草墩、草绳等,让幼儿充分感受彝族人民对不同种类草的合理有效利用,从而激发草编制品的兴趣,让幼儿在活动中丰富生活经验,提高生活技能。对幼儿来讲,只有在操作实践中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只有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学习才是理解性的学习。总之,幼儿的学习方式是多样的,我们应该因地制宜,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教学活动,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有效结合。

四、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策略

(一)区域活动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指南》的五大领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也是培养幼儿了解社会,增加社会常识,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将民族的特色文化材料合理投放到区域当中,创设有趣、适宜、操作性强的区域,就能将民族团结教育有机融合到区域活动当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区域材料的投放往往影响着幼儿的游戏内容和游戏水平,它能诱发、支持、发展幼儿的游戏行为。所以我们投放材料力求做到多样化,发动家长、教师收集彝族的用具用品,将区域活动开展的内容与民族团结教学活动相结合,做到同步进行。在开展《彝族服饰》为主题的教学活动时,就投放彝族服饰中的各种品类到不同的区域中,美工区投放彝族各支系服装配饰,启发幼儿大胆创作彝族不同支系的服饰;科学区提供彝族花边,引导幼儿观察花边图案的排序规律,在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感知规律排序在彝族服饰中的运用;表演区投放彝族各支系服饰,让幼儿学习区分,并穿上不同彝族支系的服饰进行表演,感受彝族服饰的美。将区域与集中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能大大提高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很多课堂中不能立刻解决的问题可以留到区域活动中去解决,也留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去思考。

其次,材料投放还要注意层次性、递进性,并不是将所有材料一次性全部投放,可根据孩子的兴趣及游戏水平分层次投放,鼓励幼儿自主探索、自主选择,并在与外部环境以及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感知民族特征,体会彝族文化的魅力及特点,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二)一日活动中有机渗透民族团结教育

幼儿的发展是整体的、全面的,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项活动都对幼儿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园的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近,越能引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儿童的学习也越有效。”彝族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充分发挥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教育理念,结合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特点,将彝族文化元素有机整合在一日活动当中,成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途径。如: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将彝族舞蹈“阿细跳月”进行改编,成为富有民族特色的韵律操,让孩子在做操的过程中,感受“阿细跳月”独有的五三拍节奏。将彝族的编织品、农作物等投放到户外游戏中,背箩可以运送很多东西、筛子可以过滤沙石、松果可以投掷等,让孩子在自主游戏中体验彝族人民的智慧。将彝族民间游戏融入孩子户外游戏中,打陀螺、踢藤球等游戏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膳食中加入彝族特产,科学营养又具有民族特色,也可丰富幼儿对当地物产的认识。

(三)以彝族节日、大型活动为载体,抓住契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我们还利用彝族的节日或一些大型活动,将民族团结教育与教学活动、亲子活动结合起来,让家长和孩子在活动中增进亲子感情,各民族家长之间也增进了交流,通过不断深入交往,促进民族团结教育的开展。如:在迎新年的活动中,我们开展“民族大联欢 喜庆迎新年”为主题的活动,让家长带领孩子穿上不同的民族服饰在“T台”自信地展示自己。彝族“火把节”中,能歌善舞的彝族家长们跳起了欢快的“阿细跳月”;“彝族年”的“彝族美食长街宴”让人难忘……通过这样的系列活动,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了所有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也能够亲身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精彩和多元化,在幼儿内心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四)家园共育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家长或亲人在家庭环境中对孩子所进行的教育,是现代化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必要基础与前提,具有启蒙性、终身性、灵活性、示范性、全面性以及感染性的显著特点。对幼儿进行民族团结教育,除了幼儿园的努力外,还需要家园共同配合,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教育的开展,使这项教育活动取得理想的效果。

(五)融合多种教育资源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弥勒市是彝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彝族人口比重达到30%左右,在此居住时间较长,有悠久的历史,彝族博物馆、特色村寨、特色美食等也成为本地旅游业中吸引游客的内容。每逢各种节日,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不同的彝族服饰,彝族的“阿细跳月”在本地也家喻户晓、广泛流传,成为广场舞、节日庆祝的必备节目,彝族的节日也成为当地隆重的节日。当地的民族文化是幼儿学习民族团结最直观,也是最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身边挖掘适合孩子的教育資源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弥勒的可邑小镇是一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彝族阿细人聚居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独具特色,是享誉海内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细跳月”“阿细先基”的发源地之一。彝族博物馆、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厚重的历史积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浓郁醉人的少数民族风情,构筑起了弥勒彝族文化的殿堂。我们将孩子带到这里,亲身感受彝族文化,观看钻木取火、阿细的房屋、阿细的耕种、品阿细美食等。让孩子们用眼睛看、嘴巴问、耳朵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了解彝族同胞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文化。

民族团结教育是幼儿园教学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活动,它的开展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意义。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人口流动也在不断发生,未来幼儿园少数民族儿童的数量将会不断增加,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对民族团结教育的研究,让幼儿体验到民族文化的多元,学会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相互包容,使民族团结意识在孩子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