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杨凡
教研工作是基础教育质量的有力支撑。2019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因地制宜采用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以及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创造力。
为充分发挥教研工作在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自2020年起启动了云南省基础教育学段“以学为主”主题教研活动。围绕“以学為主”,针对教与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研训一体,总结和推广优秀教学经验。转变教师观念,因地制宜地引领一线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使教研活动服务实践、服务课堂、服务幼儿。
2020年7月至今,云南省幼儿园“以学为主”主题教研活动以线上线下同步的方式,已经开展了18次。每年采用组建团队——确定问题——实践探究——全省交流展示——总结的模式进行。具体为:年初以个人报名、教研员推荐的形式选取部分骨干教师和教研员组建研究团队;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确定当年教研活动的主题;然后,省教研员带领团队成员围绕主题进行实践探究。与此同时,邀请云南师范大学的教师全程参与主题教研活动,负责根据教研主题开展文献综述,在主题教研活动前开展问卷调查,教研活动后开展满意度调查,为主题教研活动提供实证。经历了集体学习——个人设计课程方案——集体交流讨论——个人修改完善——个人试教、修改——集体讨论、研磨后,每学期面向全省同行开展线上线下网络教研活动,团队成员以课程故事的形式进行分享交流。最后,每年年底在团队内进行总结回顾,交流讨论新一年的主题教研内容。
两年来,团队成员经历了听听(培训学习)、写写(设计课程方案)、议议(讨论反馈修改意见)、改改(修改课程方案)、做做(试教)、磨磨(集中教育活动研磨)、讲讲(分享交流)的研训历程,在专业上获得了成长,全省各地的幼教同行线上参加网络教研活动,也有很大收获。具体表现为:
一、理念开始转变
1.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兴趣点更加多元
集体教学作为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一部分,一直深受教师们的关注。在教研活动中,有关集体教学的内容,如课赛 、公开课展示等,深受大家的欢迎。然而,儿童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生活和游戏中进行的,组织集体教学只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幼儿教师的工作主要是观察、分析儿童的原有经验、兴趣点和学习方式,采取行动支持儿童的发展。
幼儿园“以学为主”主题教研活动就是引导教师把工作的重心从研究教材转向研究儿童,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效,更能支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经过两年的主题教研活动,老师们的观念开始转变。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对于最感兴趣的教研活动,2020年有40.88%的幼儿园教师选择公开课展示加点评(集体教学),明显高于其他形式的教研活动;2022年,教师们在教研活动中的兴趣点更加多元,既有对公开课展示加评课感兴趣的,也有对课程故事、互动交流感兴趣的。
在幼儿园“以学为主”主题教研活动中,团队成员分享的课程故事,展示了教师基于儿童设计课程,追随儿童调整课程,支持儿童发展的过程。随后的互动交流中,省教研员解读课程故事中蕴含的理念、教师行为与儿童发展的关系,进一步推动幼儿教师转变观念。教师从只重视集体教学转变为开始观察儿童,研究儿童是怎样学习的;从只重视“上课”转变为开始关注课程,研究主题课程中教师怎样支持儿童的发展;从只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儿童的“学”。
2.教师从关注结果转变为关注过程
多年来,围绕集体教学开展教研活动时,教师们主要以儿童是否学会、目标是否达成为依据来评价集体教学。面对主题课程时,大家习惯性地在主题课程方案里寻找目标,以儿童是否学会、是否达到目标为依据评价主题课程。为了转变教师的观念,在“以学为主”主题教研活动中,省教研员带领团队成员抛开目标,关注儿童的经验。在预设主题课程时,教师观察儿童的原有经验,以此为起点,预估儿童在主题课程中将要获得的新经验。在主题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断观察儿童的表现,调整预设的主题课程和期望儿童获得的新经验。由于主题课程的内容和儿童的经验是动态变化的,对于儿童的发展不再局限于幼儿是否学会,对于主题课程的实施不再局限于能否达到目标,而是看儿童能否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追求儿童是否学会、目标是否达到的结果性评价不再适用,教师有了更多的空间。在主题课程中,教师们不用再焦虑儿童是否学会、能否达到,而是关注儿童是否能不断利用旧经验建构新经验。因此,观察儿童的表现,分析儿童的原有经验是什么,预估儿童将要获得的新经验是什么,成为教师的常态化工作。幼儿园对教师的评价也不再紧盯这个班的孩子有没有学会,而是聚焦于教师会不会观察,能不能及时调整,效果如何。
二、能力得到提升
两年来,18次“以学为主”主题教研活动,使团队成员获得了成长,能力得到提升。
1.从自己做到带动全园教师一起做
罕倩老师是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第一幼儿园的教研组长,2020年,她带领幼儿园中班年级组的教师,围绕幼儿园旁边的一条小河设计了主题课程《采莲河的秋天》。各班实施主题课程时,她一直陪伴在教师们身边,静悄悄地观察师幼互动的过程。当教师们碰到问题时,她积极参与讨论,与大家一起观察、分析儿童的表现,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后来,她把教师们开展主题课程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写下来,在全省幼儿园“以学为主”主题教研活动中向大家分享。
2021年,原来的中班升入大班,罕倩老师继续带领大班年级组开展主题课程《湿地水生植物之旅》。这一次,她仍旧陪伴在教师们身边,观察师幼互动、参与讨论。但在主题课程结束时,她没有撰写课程故事,而是指导教师们自己提炼、分享自己和孩子们发生的故事。在这一年的全省幼儿园“以学为主”主题教研活动中,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第一幼儿园以团队的形式向大家交流分享,幼儿园里年轻的杨隽超、朱光蝶老师向全省同行分享了自己的课程故事。以点带面,这所幼儿园里越来越多的教师学会了观察分析儿童的原有经验、设计主题课程、提炼分享课程故事。
2.从照着课程方案做到边做边思考边调整
2020年,昆明市盘龙区茨坝幼儿园的杨洋老师与盘龙区教师进修学校的何蕙霞老师合作,在全省幼儿园“以学为主”主题教研活动中向大家分享了课程故事《小瓢虫大秘密》。在这次分享中,杨洋老师主要负责讲述在《小瓢虫大秘密》这个主题教研活动中自己做了什么,何蕙霞老师根据杨洋老师的行为分析其中所展现的专业能力。
楊洋:在第一天的瓢虫发现之旅中,孩子们一整天都投入到了寻找瓢虫幼虫的活动中。班级外的墙壁上、门框上、花台里、二楼平台那棵高高的松树上,孩子们都找到了瓢虫幼虫的踪迹,还借助科学区里的放大镜对瓢虫的幼虫进行更为细致的观察。
“你看你看,瓢虫的幼虫背上有花纹。”
“瓢虫幼虫的背上还有一些毛毛呢。”
“你们看,这只比那只大。”
“怎么这两只的颜色不太一样,一只颜色深一只颜色浅。”
“这样的虫子怎么才能变成瓢虫呀?”……
在下午的区角活动中,我鼓励美工区的孩子们为看到的瓢虫幼虫画像。孩子们敏锐的观察力让我叹服。看到孩子们在观察瓢虫幼虫活动中的投入和专注,听到了他们提出的关于瓢虫幼虫的各种问题,后续在科学领域我可以支持孩子们获得的新经验是:在观察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寻求答案。
何蕙霞:在一日活动中,杨洋老师不断地观察儿童、分析儿童、支持儿童。具体表现:在户外活动时,给幼儿充分观察瓢虫幼虫的时间和空间;在区角活动中,鼓励幼儿记录自己的发现;利用过渡环节,为幼儿提供机会向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杨洋老师一直在最大限度地给儿童观察、记录、交流的空间,此外,她还在班级环境创设时,布置新的区域展示幼儿的发现,延续关于瓢虫的兴趣,为孩子们创造“温故知新”的机会,更好地梳理自己的经验。
2022年,杨洋老师与太江艳老师合作分享了课程故事《谁见过风》。在这次分享中,杨洋老师的角色从介绍课程实施的过程转变为观察师幼互动的过程,分享自己的反思并提出了调整的策略。
杨洋:导入活动时,当教师问孩子们“你们见过风吗?”我们听到有的孩子说:“没有。”由此可见,幼儿并不如我们预想的那样都有关注到、感受到大自然中风的经验。在欣赏环节,教师的提问是:“听了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感受?你听到诗歌中的风是什么样的?诗歌中的风吹到了哪里? 哪句说的是大风?哪句说的是微风?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导致幼儿只能围绕诗歌的内容来思考,只是帮助幼儿记忆诗句。我们要反思的是:我们组织的活动与幼儿的生活“接轨”了吗?这样做,幼儿能感受到大自然中真正的风吗?诗歌所表达的关于“风”的美好意境幼儿能感受到吗?在创编环节,由于幼儿对大自然中的风缺乏感性经验,对于诗歌的结构和文学语言特点不了解,他们只能参考诗歌中的内容仿编,如“当小草微微点头的时候,那是风从这里吹过”等;多采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如飘动、飘飘、摇动等,缺乏优美的文学语言和创意。这样的创编活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创编。于是,我们重新梳理了大班幼儿语言领域的相关经验和发展水平,重新组织了关于《谁见过风》的系列活动,带幼儿经历感知表达——学习诗歌——创编诗歌——交流分享的过程。
从自己设计、实施主题课程,提炼、分享课程故事,到指导年轻教师分享课程故事;从自己按照课程方案实施、分享,到观察、反思、指导年轻教师实施课程方案,团队成员逐渐成长起来。
三、形成学习共同体
要求教师给儿童成长的空间,我们也应该给予教师成长的空间;要求教师做到“儿童在前”时,教研活动时也应该让“教师在前”。于是,设计主题课程时,团队成员从撰写详细的课程方案转为介绍主题课程路线图;分享课程故事时,团队成员从撰写详细的发言稿转为根据发言提纲分享交流。脱离繁杂、琐碎的工作,教师们有了更多的空间去思考、去发挥。
“三人行必有我师”,开展幼儿园“以学为主”主题教研活动,教研员讲得越来越少,老师们分享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大家从听教研员讲转变为在相互交流中获得启发,从跟着教研员学转变为互相学习,学习共同体逐渐形成。围绕“以学为主”,在持续两年的主题教研活动中,大家边学、边做、边思考、边交流,互相成就、共同成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