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近日,英国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正式签订协议,前者将翻译出版36种上海基础教育数学教材,并于今秋开始陆续进入英国小学。这是中国教材首次成套进入英国基础教育体系。人们还记得,2015年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讲述了5位上海老师将“中国式教学”带到英国中学课堂的故事,引起了中西教育方式大讨论;2016年7月,英国政府宣布投入4 100万英镑在全英8 000所小学引入数学教育“上海模式”。
英国对中式教育的重视和引入之举获得广泛关注。美国、芬兰、南非、马来西亚、哥伦比亚等国的教育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纷纷到上海“探秘”中式教学。阿联酋、肯尼亚等国相关机构也提出希望“进口”上海教师代表团。中国教育悄然间走出国门,不仅赢得了国际声誉,而且为世界教育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国际化路径。
推进教育国际化硕果累累
上述教材、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国际化只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方面,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师大资深教授顾明远指出,作为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兴起的必然产物,教育国际化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国际间与教育有关的人员交流、财力支援、信息交换、机构的国际合作以及跨国的教育活动等。互派留学生、合作办学、教学人员和教材的相互引进等是其重要表现形式。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教育国际化迈出新步伐。顾明远介绍说,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明确把“面向世界”即教育国际化作为指导思想。实践上,一方面,我们派遣留学生到发达国家去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等;另一方面,借鉴发达国家教育经验,推动教育现代化。
对中国教育国际化进程,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评价说,通过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方法,大大加快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尤其是近几年,我国教育国际化进行到广泛深入探索阶段。与此同时,我国教育“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中国教辅在英国出版、英国邀请中国教师进行“中式教学”,澳大利亚、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把我国高考成绩作为录取重要指标。我国教育培养方式与教学评价体系走出国门,越来越有“国际范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向国际提供的公益性教育产品和中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品牌之一,孔子学院满足了广大汉語学习者的需求,为其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和汉语教学渠道,受到世界各地的广泛欢迎,获得迅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510多所孔子学院和近1 100个孔子课堂。
我国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的步伐也不断迈进,不仅在本土涌现出如中欧国际商学院、西交利物浦大学和宁波诺丁汉大学等一批高质量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而且积极推动我国著名学府在海外拓展:2014年厦门大学马来西亚校区、同济大学佛罗伦萨校区建成启用;2015年6月,由清华大学、华盛顿大学和微软公司联合创建的全球创新学院在美国西雅图正式启动。
全球化趋势凸显中国担当
近年来,一些国家收紧留学政策,教育国际化和对外开放面临新考验。
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是全球化坚定支持者,将继续奉行教育开放政策,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对此,熊丙奇指出,当前环境下,中国坚持教育开放性,将为推进国际教育融合与交流做出新贡献,其自身也将在此过程中迎来新机遇。据统计,2016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与前年相比增加2.08万人。各类外国在华留学人员44.27万名,比前年增加4.51万人。这双双增长的数字,昭示中国促进双向留学的不懈努力。
促进教育国际化要出实招。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措施。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瞄准世界教育发展变革前沿”“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同年9月,教育部出台了《留学中国计划》。中国主要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依规推出招收来华留学生新举措。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给国际教育发展带来了新契机。2015年3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设立“一带一路奖学金”,每年向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
教育国际化是个系统工程,就促进留学而言,还要有与之相配套的鼓励留学生本土就业的政策。日前出台的《关于允许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在华就业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部分符合条件的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无须工作经历即可在华就业。对此,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将大大增强留学中国的吸引力。我们要逐步完善“留学-实习-工作-永久居留”链条,为有志于来华留学创业的全球人才描绘清晰的中国梦蓝图,让他们搭乘中国快速发展的列车。
提升国际化水平“反哺”教改
我国教育国际化虽然发展迅速,但起步晚,基础薄弱,其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教育国际化还存在教师国际化水平不够、专业设置不合理、留学生校外住宿及课余打工管理不规范以及国际品牌知名度和传播力不强等问题。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0-2015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显示,2015届本科毕业出国留学的学生中有42.1%的学生选择就读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与之相对的是,来华留学生以文科生为主,学习汉语言、中医、法律等学科的留学生占比较高,来华留学生学科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对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黄明东建议,通过总结中国教育教学方法的实践经验,在挖掘传统教学经验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新突破,增强中国教育的国际吸引力,为国际教育贡献更多“中国方案”。
在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方面,《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建议,放宽限制,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应鼓励建立更多国际化交流交换项目,并应适时放开国外大学在华设立分校的有关限制,留住部分优秀生源。同时,借鉴其他国家高校与我国顶尖中学合作的经验,加大知名高校与国外优秀高中的合作,提前培育优秀本科来华留学生生源。同时,鼓励高校在“走出去”方面迈出更大步伐,提高招收国际优秀生源的比例。
在打造和传播中国教育国际品牌方面,王辉耀指出,可以整合国内、国外各方资源,充分发挥国内有关机构和我国驻外使馆、海外孔子学院、海外社团组织等在来华留学传播方面的作用,吸引更多留学生来中国学习。
此外,我们要继续挖掘设立亚投行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给我国教育国际化带来的重要机遇,加快推进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和完善,以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来“反哺”和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我国从世界教育大国向世界教育强国的跃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