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课标理念下的“研”与“教”

时间:2024-05-07

史晓艳

教学研究对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的有效实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我们知道,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是密不可分的,教学研究以教学实践作为基础,研究成果又应用于教学实践,那么该如何促使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呢?就让我们从新课标理念的视角来阅读、分析、思考第6期杂志的几篇文章,去寻找促进“研”与“教”的方法。

一、以“教研团队”为载体,开展现场改课教研,促进专业发展

教研是中国基础教育的特色,是我国强师提质的法宝。新课标第一次在“课程实施”中增加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的内容,提出“应注重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的协同,整合各类资源,创新教研机制,高水平开展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那么这两种教研方式该如何开展,本期话题栏目刊登了一组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谈“如何组织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如何开展高水平教研活动”的文章。这几篇文章能引起读者深层次的思考。

在副主编邢佳立老师的访谈录中可以发现,浙江省小学数学的教研在全国范围内颇具影响力,在省教研员斯苗儿老师的带领下,教研团队敢于做排头兵。浙江省小学数学教研基于“学生立场”,扎根“教学实践”,通过“现场改课”活动,开展好课多磨的课堂变革,助推好课燎原的教研创新。教研活动把教师推到教研的主体地位,让教研员与教师组成教研实践共同体,建立持续改进的、平等的教研文化,在课程改革中起到了真正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三段十步”教研支架是浙江省小学数学“现场改课”的教研范式,它以任务为驱动,促进教师成长。朱国平老师在《以“三段十步”教研支架驱动教师专业成长的案例研究》一文中提到,学科校本教研以“三段十步”教研范式为支架,以“任务驱动”为核心,可以让教师在参加活动时变被动为主动,有效促进教师的成长。郭慧老师在《“卷入式”教研的区域实践——“现场改课”落地开花的故事》一文中,以“现场改课”如何在兰溪市落地开花的故事为例,向读者讲述了一个区域教研发展的历程。兰溪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三段十步”模式为参考,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卷入式教研”基本模式,有效改变了兰溪市的教研生态,全面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俞波老师在《“无边界”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思考——以长山小学为例》一文中,以一所普通小学为例,以“改课”为目标,采用“无边界”校本教研活动组织形式,构建校级常态教研共同体,形成定时定点、主题研修、多学科交流等有效教研机制,形成了跨年龄段、跨学科,固定时间与零散时间相结合的校本研修新模式,全方位提升全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二、以“素养导向”为目的,探寻核心问题本质,拓展数学思维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指出,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使学生获得四基,发展四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么,在教學实践过程中该如何实施呢?

郜舒竹教授、李娟老师在《“长×宽”为什么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一文中提到,长方形面积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面积公式的传授,更应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面积的测量过程,真正理解“长×宽等于长方形面积”的意义。文章通过对“测线算面”的文献资料梳理,提出“长度×长度”未必是面积的观点,否定了公式中“长与宽作为长度”的意义,提出要将“长和宽分别看作行与列”的说法,最终归纳出长方形面积测量的“行列说”。显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对一些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设计出更丰富、更有效的学习活动,真正帮助学生提高核心素养。

正如罗永军老师在卷首语《探索数学动手做,体验数学真美妙》一文中所说,“数学动手做”能够实现抽象到具体、静态到动态、知识到素养的转化。罗老师呼吁更多的教师来参与、创造“数学动手做”的内容。让孩子们“课课有操作,人人能动手”,在美妙的数学学习中,个个有长进,在活动体验中激发出好奇心、进取心,成为他们终身学习的内驱。

三、以“学生立场”为根本,整体建构知识体系,提升综合能力

新课标有关课程理念的主要变化之一,就是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通过设立跨学科的主题(项目化)学习活动,以整合的方式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从而带动课程的综合化实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陈加仓、戴志远老师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实践》一文中,以“党旗绘制”为例,将小学数学、党史、艺术进行跨学科的融合,寻求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党旗的实际绘制过程中,学生不仅收获了数学美、艺术美,还深入了解英烈保家卫国的壮烈事迹。这样的深度学习实践,使学生真正铭记住了党的光辉历史,实现了培养学生忠党、爱国的教育目标。

学生并非一张白纸,如何帮助学生从固有的“原始性认识”向整体的“结构性认识”转变,我们不妨来看以下几篇文章。

梅娅老师在《整体意义关联的教学理解与设计——以“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为例》一文中提到,在“小数的意义”教学中,可以尝试从“小数意义网络整体建构”“学生的原有认知”以及“主题式材料架构的需求”这三个方面出发,以一脉相承的计数单位为主线,将小数意义放置于十进制数系之中,从而实现小数意义的整体建构。

许现新老师在《融合生活现象,叩问数学本质——对〈圆的认识〉的教学思考与实践》一文中指出,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圆的“生活现象”,力求与圆的“数学本质”加以融合,通过“想象与交流相穿插”“想象与观察相融合”“想象与思辨相结合”体验数学本质,通过“操作与对比相渗透”内化数学本质,通过“解释与拓展夯应用”深化数学本质,帮助学生深度理解圆的本质概念,提升综合能力。

董文彬老师在《从“一以贯之”到“扩充拓展”——运算意义教学的核心问题再讨论》一文中指出,运算教学应该根据学习内容的进阶不断扩充拓展,有效帮助学生完善对运算意义理解的认知结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根据数系的不断扩展,进行思维与认识水平的必要重构,从而实现对运算意义的理解与深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对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研”与“教”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让我们牢记教育使命,不忘育人初心,认真学习新课标,让新课标更好地落地,让学生的素养真正得以提高。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中河实验小学   31510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