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概念构图促进深层理解

时间:2024-05-07

胡佳萍 韦丹

【摘   要】概念之间的联结程度决定了学生的理解程度。以《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通过“概念构图”使学生主动发现知识本质、建立内在关联。学生在“初学构图—互学论图—合学正图—拓学用图”这一过程中实现对“圆”概念的深层理解。

【关键词】概念构图;概念联结;理解进阶

《圆的认识》是一节概念课,这节课中涉及的概念比较多。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后能否主动建立起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指向理解进阶的概念构图教学,可以充分把原本不可见的学生的理解状态、思考路径、思维方法呈现出来,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帮助他们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基于上述思考,我们设计了如下教学路径(如图1)。

一、自学教材,初学构图,呈现经验性理解

学生通过自学,对“圆”会形成一种个性化的理解,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可请学生基于经验性理解进行初步概念构图。教师分析这些作品,按“概念缺失化呈现”“概念零散化呈现”“部分概念联结化呈现”这三种情况进行分类整理(如表1)。

从表1可以发现,学生的概念理解水平呈现散点形态,缺乏内在关联的理解。由此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借助概念构图帮助学生建立概念联结,提高学生的概念理解层次。

二、借助材料,互学论图,形成衍生性理解

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性地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画圆操作,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二是比较史料,揭示圆的本质。这两个活动能帮助学生逐步感悟圆的本质,达到“明晰联系、抽象本质”的目标。

(一)操作中明晰联系

师:每位同学都准备了圆规,你能用圆规在纸上画一个圆吗?你能在圆中标出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吗?大家先自己试试看。

(学生动手操作)

生:我按牢针尖,旋转铅笔就画出了一个圆。圆心到圆上的距离就是一条半径,再延伸下去就是一条直径。

生:我先确定一个点作为圆心,再把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作为半径,针尖不动,铅笔旋转一圈。直径是两端都在圆上的,所以穿过圆心再画一条线段就是直径。

师(小结):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作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作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师:刚才同学们介绍的画圆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绕着圆心画一条曲线。

生:曲线离圆心的距离不能变(也就是曲线上的点离圆心的距离不能变)。

师(小结):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不变。

师:你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半径可以画无数条,同一个圆里半径都相等。

生:一条直径由两条半径组成,所以直径是半径的2倍。

生:圆规两脚间的距离越大画出的圆越大,圆规两脚间的距离越小画出的圆越小,因此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生:圆心的位置不同,圆的位置就不同,因此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和讨论,我们知道了因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所以在画圆时针尖不能动;因为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所以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变。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交流,你对原来的构图有什么修改或补充?

生:我把图(如图2)画得太简单了,我可以再补充直径、半径和圆心的字母式以及它们的特征。

生:在我的图(如图3)中,我把书本上讲到的所有知识都像一个圆圈一样发散开。自己动手画圆之后,我发现圆心决定位置,半径和直径决定圆的大小,因此我会再调整这个概念图的位置和顺序。

生:通过自学书本,我知道了圆心、半径和直径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通过画圆,我了解了这三者的数量以及它们的特征,接下去我会对作品(如图4)做一些修改,把概念间的关系表达得更加清晰。

借助画圆的过程,学生完善了脑海中缺失的概念,深刻体会到各概念之间的关系,让概念构图从“原来的零散概念”走向了“概念之间的联结”。例如,从“半径”这个概念走向“半径的定义(半径是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半径的特征(半径有无数条,并且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学生自主修正和完善概念之间关系的过程,就是慢慢走向深度理解的过程。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更加深刻地感悟到“圆是一条曲线”的本质属性,明白“定点”和“定长”是圆的特别之处。但这时让学生来描述什么是圆,无疑是较烦琐的或者是不精准的,因此,引入史料进行对比学习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联结的助推器。

(二)比较中抽象本质

教师呈现我国古代名著《墨经》中的这样一句话:圆,一中同长也。

师: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生:一中指的是“一个圆心”,同长指的是“半径有无数条且相等”和“直径有无数条且都相等”。

生:其实用圆规画圆也是遵循“一中同长”的原理,一中指的是针尖,同长指的是圆规两脚间叉开的距离都相等。

生:圆是一条曲线,曲线上的每一个点与圆心都保持相等的长度。

师:把《墨经》中的“圆,一中同长也”放到我们的概念图里,可以吗?你会怎么完善概念图?

对史料的解读和比较,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圆的本质,即圆是一条“一中同长”的曲线。由此学生将用圆规画圆的动作、圆的三要素特征、《墨经》中“一中同长”这三种不同的表征方式有效關联起来,形成丰富、深入、抽象的概念理解。

三、把握整体,合学正图,完善结构化理解

学生在弄清了各概念之间的联系、明晰了圆的本质后,依旧不一定能将其理解清晰、有序地表示出来。这时,教学进入“合学正图”阶段,即让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等方式来完善理解,对已有概念图进行修正或重构,如补充、关联、提炼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理解成果,不断地深化理解。96C5FCB6-CE12-44AB-9D94-AC78CD7D62F7

师:现在请你带着自己的理解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如何修改概念图。可以在原来构图的基础上修改,也可以重新构图。

(小组讨论后合作构图)

生:我来解释一下我们小组的作品(如图5)。我们认为圆有圆心、半径和直径三要素,所以把这三者放在圆的后面,加上连接词就能把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说得更清楚了。它们都有自己的特征,如圆心用字母O表示,只有1个,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和直径也有自己的特点。

生:我们组认为应该把“直径”和“半径”放在同一边,“圆心”放在另一边(如图6)。因为它们的特点完全不同,也没有联系。同时,把无数条且都相等和半径、直径决定圆的大小这两个共同特征,放在“直径”和“半径”这一边。

生:听了前面同学的讨论,我认为在构图的过程中还可以增加一些东西,比如直径与半径的联系、画圆的方法等。我还想到,圆心是直径的中点,也是半径的端点,因此还可以继续深挖这些概念间的联系。

“正图”这个动态修正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不断自主学习、深入思考、求联求通。概念构图以图促思,其实质是把理解外化,这有利于学生完善认知结构,发展元认知,形成具有一定层级关联的数学理解。

四、联系生活,拓学用图,促进抽象性理解

拓学用图是学生在理解了圆的本质、形成了结构化理解之后,检验自己能否自觉运用这些理解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概念的过程,是教学时不可忽视的环节。在此环节中设计了两个研究任务(如图7),以帮助学生应用和拓展,进一步强化理解,从而形成抽象、精练的认知。

任务1:为什么车轮、圆桌、套圈游戏都设计成圆的?

任务2:生活中我们经常这样描述圆,你有什么想说的?

(1)硬币是圆的。

(2)篮球、足球都是圆的。

(3)只要没有角的,可以滚的就是圆。

师:我们先来看任务1,你能解释它们为什么都是圆的吗?

生:圆形车轮滚动时,车轴离地面的距离始终相等,更平稳。

生:围着圆桌吃火锅,所有人与火锅的距离都相等,更方便。

生:围成圆形的套圈游戏,所有人离红旗的距离都相等,更公平。

师:这些现象中体现了圆的什么知识?

生: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生: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

师:我们再来看任务2,“生活中我们经常这样描述圆”,你觉得这些描述都准确吗?

生:硬币的形状或者说轮廓是圆的。

生:没有角的图形不一定是圆。

生: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圆的本质是一条“一中同长”的曲线,在概念构图上也清晰地体现了这一点,而球是立体图形,所以不能说球是圆形的。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你能根据自己的收获进一步修改构图吗?

(学生第三次修改构图,教师呈现学生作品,如图8和图9)

以上,学生借助解释和应用的过程,深化对圆的本质的理解,以完善知识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思辨贯穿始终,突出体现了学以致用和以用促学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概念理解和数学思维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总之,概念课的学习要理解概念的本质,要重视概念间的联结。概念构图很好地把学习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操练”转变为“主动、探究、思辨”,让思维可视化、概念具象化、知识结构化。

参考文献:

[1]邵虹.圆的面积教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崔灵灵.概念图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圆”概念的教学为例[D].郑州:河南大学,2014.

[3]詹黎.利用概念圖促进概念转变的教学模式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6.

(1.浙江省东阳市歌山镇中心小学   322105

2.浙江省东阳市六石街道吴良小学   322104)96C5FCB6-CE12-44AB-9D94-AC78CD7D62F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