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教法选择当“随机应变”

时间:2024-05-07

莫广荣

“圆心确定圆的位置”,这对已经学过“圆的认识”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笔者对年级中的123位学生进行了调查,他们认为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圆心在哪里,圆就在哪里”“比如,圆心确定在作业纸的上部,圆就会画在上部,圆心确定在作业纸的下部,圆就会画在下部……”

笔者在网上查阅了“圆的认识”一课的多个教案后发现,这节课教师对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普遍用时较少,一般不超过1分钟,且主要采用的方式是“演示+告诉”:当圆心变动位置后,圆的位置也随之改变。为此,笔者曾咨询过好几位教师:这样的教学是否合适?他们的回答是:很浅显的道理,公理一样的存在,学生都懂,没必要浓墨重彩。

学习的本质是促进学习者内部机能与情感的发展。学生学习了“圆心确定圆的位置”之后,能力发展达到了怎样的新高度?他们会从心底里认同这一说法吗?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在教学中开展了一次实验。

【教学过程回顾】

一、出示课题

在下图中各画出一个最大的圆。

笔者仔细观察了学生的画图过程,全班43人中,有4人先找到圆心的准确位置,再画圆。其他39人则是先觅得圆心的大概位置,画圆、调整圆心位置、重新画圆、再调整……经过若干次试误,有37人画出了符合要求的圆,另有2人未能完成任务。

接下来的讲评该怎样进行呢?笔者的想法是,首先交流学生的种种做法,然后针对精准的画法展开教学。

二、寻找典型

笔者搜寻了学生作业中可以用来教学的资源,主要有如下6种代表性的做法:

三、交流讨论

呈现图1。画此图的学生说,他也想让圆的上、下、左、右都挨着正方形,可是往往顾此失彼!“如果再给你调整的机会,你将怎么做?”在笔者的提问之后,他认为要将圆规针尖往上移一点点。

呈现图2时,学生认为圆太小了。笔者还是重复一样的问题:“如果再给你调整的机会,你将怎么做?”该学生认为将半径调整为1厘米就行。笔者让他现场演示画法,可是无论怎样调整半径的大小,总不能画出满意的圆。最终,其他学生补充指出:圆心也要调整,先往右一点点,再往上一点点。

学生在看到图3和图4的画法时,都认为这样的思考更具有“数学”的味道!

至于图5和图6,学生觉得这样的画法分别受了图3、图4的启发。

“长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圆心的位置就只有这样一处吗?”笔者指着图5和图6问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认为,可以先在长方形的最左边和最右边各画一个符合要求的圆,这两个圆的圆心连线上的任一点为圆心,可以画出无数个符合要求的圆。

课堂小结时,学生认为圆心对一个圆来说,非常重要,只有事先把圆心的位置定准确了,才能画出符合要求的圆。笔者及时指出:圆心确定圆的位置。

【教学思考】

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当我们把它看作一般陈述性知识进行教学时,教学指向于描述、回忆,此时,教师对这一命题的讲演只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事实的记忆”。如果我们把它看作画圆过程中的一个步骤,无疑它是程序性知识中的一部分,对它的认识更多地朝向“怎么做”——先定好圆心位置,才能画出符合要求的圆。

在上本节课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相关的知识,但是,从本课开始他们的反应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的画圆技能仍停留在生活经验的层面,画圆的水平没有达到“数学化”的要求。也就是说,“圆位置要通过圆心位置来表达”这一观点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内化。

这一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当我们教学生画圆时,着重强调的是半径长度的准确性,而对圆的位置要求却很宽泛——画在作业纸的任何地方都行。恰恰相反,学生画圆时最需要指导的是圆的“位置”而非“大小”,这从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可以看出来。

创设教学情境,让圆的“位置”的教学有一席之地,很有必要。那么,“圆心确定圆的位置”的教学是采用讲演法还是采用讨论法?曾经有研究围绕事实记忆、高水平思维和保持、态度和动机三个指标对这两种教学法进行过比较,就事实记忆方面而言,讲演法优势很明显;而从高水平思维和保持、態度和动机方面看,讨论法效果更好。当高水平的目标如分析、综合、评价是教学的主要目标时,教学不宜采用讲演法。

(江苏省海安市曲塘镇顾庄小学 22666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