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落实核心素养,实现学生、教材和教师的和谐统一

时间:2024-05-07

张玲玲 朱添斌

一个鸡蛋从外面打开是食物,从里面打开是生命。在以核心素养为主导,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多,而是若干年后,我们的教育留给他们的是什么?这才是核心素养的要义所在,也即学生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合理的情景化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综合品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抓手,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的灵魂。“在数学教学中存在三种思维活动,即数学家的思维活动、数学教师的思维活动和学生的思维活动。成功的数学教学就是要实现这三种思维活动的和谐统一”(张天孝语)。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第6期导读如期展开,此次导读从学生、知识和教师三个层面,对本期的佳作与读者一起交流和分享。试图传递本期作者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实现学生、教师和教材的和谐统一。

一、学生层面

(一)直面错误,寻找规律

本期专题研究中,《“分数”学习中的直觉与错误文献综述》一文中指出,与分数相关的内容贯穿于数学课程始终,在整数学习基础上学习分数相关内容,会出现多种类型的错误。郜舒竹和熊倍两位老师直面学生的错误,用直觉规律科学地解释错误的成因,让我们看到学生错误产生的真正原因,比如学生比较分数4/6和2/3的大小时,一些学生会因为6大于3,4大于2,而错误地判断4/6大于2/3,学生将分子分母看作是两个不相干的整数,而不是将分数看成一个数,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受直觉规律“越多的A—越多的B”的影响。同样又因为受直觉规律“相同的A—相同的B”的影响,一些学生会因为分子相同而忽略分母,产生诸如3/4等于3/6类似的错误。此外,文中还举了大量实例,说明直觉规律对学生分数学习的影响,不仅限于分数大小的比较类似的错误,在分数运算、分数稠密性、等值分数、代数式等其他内容中均有所涉及。直觉规律理论的研究为解释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提供了契机,作为教师了解学生数学学习中这样的规律,可以让我们的教学更具针对性。

(二)任务驱动,表现提升

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任务驱动法正越来越多地被大家采用。本期话题推出五篇有关“以任务驱动提升学生的学习表现力”的文章。初看到题目时,笔者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提升学生表现力的任务该如何设计?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讲台让给学生后,教师应该做什么?学生的表现力和学习力有什么关系?通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严育洪的精彩解读,解开了我们脑海中的层层疑问。严老师在文中指出,任务驱动学习时,任务常常通过活动的方式来进行,可以指向“事探究活动”,还可以指向“人的表现活动”,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表现自己一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关注,二是为了赢得他人的比拼。抓住学生表现力的提升,最终必然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本期话题中的其余四篇文章《设计表现任务,提升学生学习合作力》《把教室的讲台让给学生,更好地表现》《设计适切任务,让小老师尽情表现》《即兴表演,让学生遇见知识的美好》则从如何设计能感召别人的表现性任务、提升学生学习表现力任务的设计方法,在设计表现性任务时教师的出场位置顺序,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关注学生表现力如何具体的设计实施。

通过以上几篇文章的阅读,笔者真正感受到以学为中心,促进学生将课堂中所学内容以自己擅长的方式转化并表现出来,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或任务。这些情境任务适时适宜,学生才会产生内在的需求和表现的欲望,才能高效地表现出自己的才能。让学生尽情地表现,应该是教师最大的教育智慧。

二、知识层面

(一)结构分析,深层理解

从知识的层面来看,有深度的教学是指超越知识表层结构而进入深层结构的教学。分数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一个难点,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理解往往停留在份数的定义上。分数的学习,脱离了学生自然数的经验,与学生原先的认数经验是割裂的。而我们的教学常常又使学生产生思维误区,认为分数是分出来的。那么分数的认识到底应该让学生认识些什么呢?在《不一样大也可以用分数表示吗——“分数的再认识”要认识什么?》一文中,章勤琼老师先梳理了分数有哪些不同的意义,然后从分数的“再认识”要认识分数的什么、怎么“再认识”平均、该怎么“再认识”1份,进行了深层次的解读。而且还给出了两条具体的教学建议:第一,让学生从意义的角度来认识分数;第二,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在教学中要有不同的层次。通过章老师对分数深层次的结构分析,让我们对分数的“再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善于追问,探求本质

另一篇文章《梳理问题多元研究,追求“本质”探寻方向——〈找次品〉“同课异构”教学反思》,余贤华、冯波涛、刘刚三位老师对课堂上迷雾的层层追问:需要一架什么样的天平?至少称几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是什么意思?怎样清晰表达找次品的推理过程?为什么用“三分法”尽可能平均分是这类找次品问题最优的方案?找次品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哪些?在教学中如何贯彻这些思想方法?让我们拨开重重迷雾,探寻知识背后的本质。

三、教师层面

教师怎样才能教好数学?首先是要了解教材和学生。了解教材,就是要吃透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编者意图,形成自己对教材的独特理解,灵活处理教材,使数学学习活动贴近学生的实际。本期《备课之窗》《课堂新探》《教学反思》栏目中多篇文章的作者,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对教材的运用与整合,以及对教材的挖掘与拓展都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图式关联,提炼思维

数学逻辑与数学直观是相互交织关联的。学会用图形思考、想象问题,是研究数学也是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本期《备课之窗》栏目中,张若静老师的《锤炼方案 凝练模型 提炼思维——以“倍增问题”的图式教学为例》,针对教学调查时发现的问题,没有沿用教材中的情境,择优选择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游戏“触碰救人”,并随着情境的改变,将“打电话”这一课题改为“倍增问题”。在教学中,张老师巧借游戏,利用图式,不断优化、构建倍增问题的数学模型,真可谓“直观中有逻辑,逻辑中有直观”。

(二)几何直观,促进建模

几何直观作为课程标准的十大核心理念之一,主要是指能够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图形对事物进行直接判断。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凭借图形的直观性特点,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有机结合,突破学生的学习难点,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在《几何直观在代数领域的构造与运用策略》一文中,胡良梅老师认为,数学的各个领域都可彰显几何直观的优势。在代数领域,几何直观优势的发挥,需要积极寻找数学对象的直观模型,通过运用画出数的特征、揭开特征的面纱、画出运算方法、理解算法的意义、画出数量关系、明晰解题思路等策略,积极构造易于理解和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而发挥其价值。

(三)重组素材,提升能力

智慧的教師不会轻易去推翻教材,而是在原有教材编排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修正,让例题与习题的价值最大化。在《创设思辨素材,提高解题能力——“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综合练习课教学实录与评析》一文中,谢亚莉、陈庆宪老师为了达到更好的练习效果,在教材已有的练习素材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比和开放的练习素材,引入同一背景下的同类问题,同一背景下的不同问题。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思辨及分析能力。在拓展练习里,对原有素材又做了适当补充,增加了顺向拓展练习和逆向拓展练习,进一步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精心调整,让例题教学更适合学生,让习题练习更为高效。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曾说过:“学生乐学、爱学、善学、会学,教师乐教、爱教、善教、会教,这就是教师最大的成功和快乐。”让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让学生与教材、教师充分互动,让我们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自己上,使学生的价值最大化,使教材的价值最大化,使教师的价值最大化,实现学生、教材和教师的和谐统一。

(山西省长治市实验小学   046000  浙江省丽水市实验学校   32300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