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用“搜寻法”解“物不知数问题”

时间:2024-05-07

肖鉴铿

我国古算书《孙子算经》中有题云:“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我们把这类已知若干个“模”(除数)的余数,而要求适合条件的最小正整数的题目统称为“物不知数问题”。

解答“物不知数问题”,通常要布列并求解一个一次不定方程组或一个一次同余式组,颇为不易。而且这些知识属“数论”范畴,不在小学数学内容之列。但因此类问题有利于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故在小学数学试题中反倒屡屡出现。鉴于此,不定方程组的知识曾被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师数学教材收录,笔者长期担任中等师范学校的数学教学,故对此类问题的解法有一定的关注。

数学大师们无一不是解题高手,解答《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问题,华罗庚先生就有其独特的方法。1963年,华先生在其所著《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一书中,即有如下表述:“因为三除余二,七除余二,则二十一除余二,而二十三是三、七除余二的最小数,刚好又是五除余三的数,所以心算快的人都能算出。”其实,华先生的这一思路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即已萌生,当年的少年华罗庚就是因为以此法巧解了《孙子算经》中的这道名题而誉满乡里。但他在书中却称此法是“笨”算法。随后说:“‘笨字可能用得不妥当,但这个方法是朴素原始的方法,算起来费时间的方法。”接着又说:“这方法虽然拙笨些,但这是一个步步能行的方法,是一个值得推荐的朴素的方法。”不难看出,华先生在评价此法时,是心存矛盾的。

但笔者一直坚定地认为,这是个值得推荐的好方法,它只依靠余数、倍数、公倍数等基础知识就打起了“游击战”,体现了各个击破的军事思想,采用了步步为营的搜寻战术,具有机动灵活、简便易行等诸多优点。华先生之所以认为这个方法“笨”,很大程度是因为它完全依赖文字表述的缘故。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说:“严格的方法同时也是简洁而易于理解的方法。”这一观点与我国道德经中的“大道至简”不谋而合。相信只要能找到一种适当的方式加以阐明原理、记录过程,则必将为华先生的方法增添简洁美的色彩。笔者为此日夜求索,经过多年潜心钻研,一种有效的搜寻方法已逐渐形成。以之应对古今各种物不知数问题,无不迎刃而解。欣喜之余,不敢自专,谨将此法奉献于读者,希冀对提高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解题能力有所帮助。

例1.文首《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题。

分析与解:3除、7除余2的最小数是2,记作。括号内之7、3为所适合条件中的模。为使已适合之条件不再丢失,搜寻时所加之数应为7、3的公倍数。7、3的最小公倍数[7,3]=21,2﹢21=23,23正好又适合条件“5除余3”,故23即为所求。整个搜寻过程可表为:

以此代替文字叙述,颇显简洁、明快。

例2.今有一数,3除余1,5除余2,7除余3,此数最小是几?

分析与解:为使搜寻速度加快,应首先考虑模较大的那个条件,于是把起点定为3(7),3+7=10,10又满足“3除余1”,表为。再往前搜寻,所加之数应为21。10+21=31。31被5除余1,不符题意,再往前:31+21=52。52恰好5除余2,故52即为所求。整个过程可表为:

例3.二数余一,五数余二,七数余三,九数余四,问本数。(选自杨辉1275年写成的《续古摘奇算法》)

此题曾被中师《代数与初等函数》第一册选作复习题。若仿照课本例题解答,须布列并求解一个五元一次不定方程组,这无异于摆开架势去打阵地战,过程繁复,令不少中师学生望而生畏,不敢问津。而采用搜寻法,只须三次搜寻即告完成。

解:

在此例中,十步并作一步走,省去了许多麻烦。以下各例所列方程中之x,y,z…均取最小正整数值,不再赘述。

例10.七数剩一,八数剩二,九数剩三,问本数。(选自《续古摘奇算法》)

分析与解:以“九数剩三”的次小数12为起点,下一个目标定为“八数剩二”。

,12除以8余4,9除以8余1。(12+9x)除以8的余数与(4+1·x)除以8的余数相同,而此余数应等于2。故令4+1·x=8y+2。x=8y-2。当y=1时,x=6。

,下个目标是“七数剩一”。66除以7余3,72除以7余2。故令3+2x'=7y'+1。2x'=7y'-2。x'=3y'+。当y'=2时,x'=6。故有

将整个搜寻过程串成一体即为

答:498即为所求。

通过简单计算,两度将6个逐次搜寻并为一个一次搜寻,大大提高了搜寻效率。不过此题还可解得更巧:若将条件叙述为“7数少6,8数少6,9数少6”,则立得本数为[7,8,9]-6=7×8×9-6=504-6=498。

例11.(韩信点兵题)有兵一队,若成5列纵队,则末行仅1人;若成6列纵队,则末行仅5人;若成7列纵队,则末行仅4人;若成11列纵队,则末行仅10人,求兵数。

分析与解:本题条件有四:5除余1,6除余5,7除余4,11除余10,由二、四两条件可知,应把6×11-1=65定为搜寻起点,下个目标定为“7除余4”。

。65除以7余2,66除以7余3。故令2+3x=7y+4。3x=7y+2。,当y=1时,x=3。

,下一目标“5除余1”,263除以5余3,462除以5余2,故令3+2x'=5y'+1,2x'=5y' -2。

(江西省南昌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330006)endprint

我国古算书《孙子算经》中有题云:“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我们把这类已知若干个“模”(除数)的余数,而要求适合条件的最小正整数的题目统称为“物不知数问题”。

解答“物不知数问题”,通常要布列并求解一个一次不定方程组或一个一次同余式组,颇为不易。而且这些知识属“数论”范畴,不在小学数学内容之列。但因此类问题有利于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故在小学数学试题中反倒屡屡出现。鉴于此,不定方程组的知识曾被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师数学教材收录,笔者长期担任中等师范学校的数学教学,故对此类问题的解法有一定的关注。

数学大师们无一不是解题高手,解答《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问题,华罗庚先生就有其独特的方法。1963年,华先生在其所著《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一书中,即有如下表述:“因为三除余二,七除余二,则二十一除余二,而二十三是三、七除余二的最小数,刚好又是五除余三的数,所以心算快的人都能算出。”其实,华先生的这一思路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即已萌生,当年的少年华罗庚就是因为以此法巧解了《孙子算经》中的这道名题而誉满乡里。但他在书中却称此法是“笨”算法。随后说:“‘笨字可能用得不妥当,但这个方法是朴素原始的方法,算起来费时间的方法。”接着又说:“这方法虽然拙笨些,但这是一个步步能行的方法,是一个值得推荐的朴素的方法。”不难看出,华先生在评价此法时,是心存矛盾的。

但笔者一直坚定地认为,这是个值得推荐的好方法,它只依靠余数、倍数、公倍数等基础知识就打起了“游击战”,体现了各个击破的军事思想,采用了步步为营的搜寻战术,具有机动灵活、简便易行等诸多优点。华先生之所以认为这个方法“笨”,很大程度是因为它完全依赖文字表述的缘故。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说:“严格的方法同时也是简洁而易于理解的方法。”这一观点与我国道德经中的“大道至简”不谋而合。相信只要能找到一种适当的方式加以阐明原理、记录过程,则必将为华先生的方法增添简洁美的色彩。笔者为此日夜求索,经过多年潜心钻研,一种有效的搜寻方法已逐渐形成。以之应对古今各种物不知数问题,无不迎刃而解。欣喜之余,不敢自专,谨将此法奉献于读者,希冀对提高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解题能力有所帮助。

例1.文首《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题。

分析与解:3除、7除余2的最小数是2,记作。括号内之7、3为所适合条件中的模。为使已适合之条件不再丢失,搜寻时所加之数应为7、3的公倍数。7、3的最小公倍数[7,3]=21,2﹢21=23,23正好又适合条件“5除余3”,故23即为所求。整个搜寻过程可表为:

以此代替文字叙述,颇显简洁、明快。

例2.今有一数,3除余1,5除余2,7除余3,此数最小是几?

分析与解:为使搜寻速度加快,应首先考虑模较大的那个条件,于是把起点定为3(7),3+7=10,10又满足“3除余1”,表为。再往前搜寻,所加之数应为21。10+21=31。31被5除余1,不符题意,再往前:31+21=52。52恰好5除余2,故52即为所求。整个过程可表为:

例3.二数余一,五数余二,七数余三,九数余四,问本数。(选自杨辉1275年写成的《续古摘奇算法》)

此题曾被中师《代数与初等函数》第一册选作复习题。若仿照课本例题解答,须布列并求解一个五元一次不定方程组,这无异于摆开架势去打阵地战,过程繁复,令不少中师学生望而生畏,不敢问津。而采用搜寻法,只须三次搜寻即告完成。

解:

在此例中,十步并作一步走,省去了许多麻烦。以下各例所列方程中之x,y,z…均取最小正整数值,不再赘述。

例10.七数剩一,八数剩二,九数剩三,问本数。(选自《续古摘奇算法》)

分析与解:以“九数剩三”的次小数12为起点,下一个目标定为“八数剩二”。

,12除以8余4,9除以8余1。(12+9x)除以8的余数与(4+1·x)除以8的余数相同,而此余数应等于2。故令4+1·x=8y+2。x=8y-2。当y=1时,x=6。

,下个目标是“七数剩一”。66除以7余3,72除以7余2。故令3+2x'=7y'+1。2x'=7y'-2。x'=3y'+。当y'=2时,x'=6。故有

将整个搜寻过程串成一体即为

答:498即为所求。

通过简单计算,两度将6个逐次搜寻并为一个一次搜寻,大大提高了搜寻效率。不过此题还可解得更巧:若将条件叙述为“7数少6,8数少6,9数少6”,则立得本数为[7,8,9]-6=7×8×9-6=504-6=498。

例11.(韩信点兵题)有兵一队,若成5列纵队,则末行仅1人;若成6列纵队,则末行仅5人;若成7列纵队,则末行仅4人;若成11列纵队,则末行仅10人,求兵数。

分析与解:本题条件有四:5除余1,6除余5,7除余4,11除余10,由二、四两条件可知,应把6×11-1=65定为搜寻起点,下个目标定为“7除余4”。

。65除以7余2,66除以7余3。故令2+3x=7y+4。3x=7y+2。,当y=1时,x=3。

,下一目标“5除余1”,263除以5余3,462除以5余2,故令3+2x'=5y'+1,2x'=5y' -2。

(江西省南昌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330006)endprint

我国古算书《孙子算经》中有题云:“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我们把这类已知若干个“模”(除数)的余数,而要求适合条件的最小正整数的题目统称为“物不知数问题”。

解答“物不知数问题”,通常要布列并求解一个一次不定方程组或一个一次同余式组,颇为不易。而且这些知识属“数论”范畴,不在小学数学内容之列。但因此类问题有利于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故在小学数学试题中反倒屡屡出现。鉴于此,不定方程组的知识曾被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师数学教材收录,笔者长期担任中等师范学校的数学教学,故对此类问题的解法有一定的关注。

数学大师们无一不是解题高手,解答《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问题,华罗庚先生就有其独特的方法。1963年,华先生在其所著《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一书中,即有如下表述:“因为三除余二,七除余二,则二十一除余二,而二十三是三、七除余二的最小数,刚好又是五除余三的数,所以心算快的人都能算出。”其实,华先生的这一思路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即已萌生,当年的少年华罗庚就是因为以此法巧解了《孙子算经》中的这道名题而誉满乡里。但他在书中却称此法是“笨”算法。随后说:“‘笨字可能用得不妥当,但这个方法是朴素原始的方法,算起来费时间的方法。”接着又说:“这方法虽然拙笨些,但这是一个步步能行的方法,是一个值得推荐的朴素的方法。”不难看出,华先生在评价此法时,是心存矛盾的。

但笔者一直坚定地认为,这是个值得推荐的好方法,它只依靠余数、倍数、公倍数等基础知识就打起了“游击战”,体现了各个击破的军事思想,采用了步步为营的搜寻战术,具有机动灵活、简便易行等诸多优点。华先生之所以认为这个方法“笨”,很大程度是因为它完全依赖文字表述的缘故。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说:“严格的方法同时也是简洁而易于理解的方法。”这一观点与我国道德经中的“大道至简”不谋而合。相信只要能找到一种适当的方式加以阐明原理、记录过程,则必将为华先生的方法增添简洁美的色彩。笔者为此日夜求索,经过多年潜心钻研,一种有效的搜寻方法已逐渐形成。以之应对古今各种物不知数问题,无不迎刃而解。欣喜之余,不敢自专,谨将此法奉献于读者,希冀对提高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解题能力有所帮助。

例1.文首《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题。

分析与解:3除、7除余2的最小数是2,记作。括号内之7、3为所适合条件中的模。为使已适合之条件不再丢失,搜寻时所加之数应为7、3的公倍数。7、3的最小公倍数[7,3]=21,2﹢21=23,23正好又适合条件“5除余3”,故23即为所求。整个搜寻过程可表为:

以此代替文字叙述,颇显简洁、明快。

例2.今有一数,3除余1,5除余2,7除余3,此数最小是几?

分析与解:为使搜寻速度加快,应首先考虑模较大的那个条件,于是把起点定为3(7),3+7=10,10又满足“3除余1”,表为。再往前搜寻,所加之数应为21。10+21=31。31被5除余1,不符题意,再往前:31+21=52。52恰好5除余2,故52即为所求。整个过程可表为:

例3.二数余一,五数余二,七数余三,九数余四,问本数。(选自杨辉1275年写成的《续古摘奇算法》)

此题曾被中师《代数与初等函数》第一册选作复习题。若仿照课本例题解答,须布列并求解一个五元一次不定方程组,这无异于摆开架势去打阵地战,过程繁复,令不少中师学生望而生畏,不敢问津。而采用搜寻法,只须三次搜寻即告完成。

解:

在此例中,十步并作一步走,省去了许多麻烦。以下各例所列方程中之x,y,z…均取最小正整数值,不再赘述。

例10.七数剩一,八数剩二,九数剩三,问本数。(选自《续古摘奇算法》)

分析与解:以“九数剩三”的次小数12为起点,下一个目标定为“八数剩二”。

,12除以8余4,9除以8余1。(12+9x)除以8的余数与(4+1·x)除以8的余数相同,而此余数应等于2。故令4+1·x=8y+2。x=8y-2。当y=1时,x=6。

,下个目标是“七数剩一”。66除以7余3,72除以7余2。故令3+2x'=7y'+1。2x'=7y'-2。x'=3y'+。当y'=2时,x'=6。故有

将整个搜寻过程串成一体即为

答:498即为所求。

通过简单计算,两度将6个逐次搜寻并为一个一次搜寻,大大提高了搜寻效率。不过此题还可解得更巧:若将条件叙述为“7数少6,8数少6,9数少6”,则立得本数为[7,8,9]-6=7×8×9-6=504-6=498。

例11.(韩信点兵题)有兵一队,若成5列纵队,则末行仅1人;若成6列纵队,则末行仅5人;若成7列纵队,则末行仅4人;若成11列纵队,则末行仅10人,求兵数。

分析与解:本题条件有四:5除余1,6除余5,7除余4,11除余10,由二、四两条件可知,应把6×11-1=65定为搜寻起点,下个目标定为“7除余4”。

。65除以7余2,66除以7余3。故令2+3x=7y+4。3x=7y+2。,当y=1时,x=3。

,下一目标“5除余1”,263除以5余3,462除以5余2,故令3+2x'=5y'+1,2x'=5y' -2。

(江西省南昌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330006)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