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金莹
一、缘何而起
每年的3月,笔者所在的学校都要举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武活动,今年数学第一学段的“比武”主题是“认识小数”。为此,青年教师们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些认真研读教材教参,也有些寻找着他人的课堂预设进行整合梳理。其中笔者随堂听了一位教师的课,颇有感想。
【教学片段一】
课件出示6个小数(5.9,15.6,0.85,36.00,2.60,18.18)
师:这些小数可以怎么分类?
生1: 按最后一位是不是0分类,可以分成两类。
生2:按整数部分有没有数进行分类,可以分成两类。
……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小数,分类方法肯定也和“小数部分”有关系,再想一想。
(部分学生一脸茫然,部分学生苦思冥想,终于——)
生:小数点后是一个数字的分成一类,是两个数字的分成一类。
(教师终于长舒一口气,接着往下讲)
师:像这样小数点后只有一个数字的小数,我们把它叫做一位小数,有两个数字的小数,就把它叫做两位小数。
思考: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对小数进行了分类,分类的结果只是为了说明“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那是不是到了第二学段,我们还得分出“三位小数”“四位小数”?
翻阅教参可以看到这样一段话——例1以一组同学测量身高为题材,教学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及其写法。知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笔者认为这段话应该理解为:让学生知道小数点后的数位可以是多位,位数不同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让学生理解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而“一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的所谓概念只需在教师心里明确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让学生花大量时间进行分类与概念提炼。
【教学片段二】
课件出示课本插图。
师:读一读这些价格,想一想,如果要买2.60元的面包应该付多少钱?
生:应该付2元6角。
师:你怎么知道应该付2元6角?
生:因为小数点前面是2,所以应该付2元……
师:小数点前面的数表示元数,小数点后面一位数表示角数,第二位表示分数。
(学生完成表格填写)
思考:应该这么说,实在是佩服这些学生,面对“你怎么知道应该付2元6角”这样的问题,也能出现极其标准的答案,不得不对他们说声“赞”。要知道我们的学生并非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即使没有学数学,也应该知道“2.60元”需要付2元多,这分明就是一种生活经验的积累。
思考执教教师为什么会问这样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她可能是想要着重体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元、角、分”进行教学吧。那么这样的结合是不是太过生硬了呢?
二、观而思索
没有深入研读教材,真正领会教材意图便仓促而就的课堂,不仅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作为旁听课的笔者也觉得很累,那么如何才能正确把握“认识小数”一课的精髓?笔者认为需要通过以下几点进行把握。
1.课标对“小数的初步认识”的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第一学段)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并能读、写小数。结合具体情境能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第二学段)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和分数(不含带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也就是说,课标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第一学段初步认识小数;第二学段理解应用小数。那么“初步认识小数”需要认识哪些内容,认识到什么地步?人教版教师用书对此给出了解释——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二是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三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原则上限于一位小数,并且结合元、角进行计算。由于本课是“小数初步认识”单元的第一课时,那么这个“初步”便可以基本锁定在“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对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充分理解、严格把关,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心明确不偏题”。
2.对“认识小数”的教材阅读
(1)读懂本课知识内容。
在课堂教学之前,读懂本课的知识内容——这一节课需要解决的知识点有哪些?这些知识点都是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的?知识点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就拿“认识小数”一课为例,来解读课本的深意。
(2)读懂课堂学习过程。
,教材又想提示我们什么呢?图中的这些孩子围坐在一起,取出各自带来的物品,寻找身边的小数。
笔者认为这张图给出了以下几点提示:①在学习方法上:可以组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读读小数;②在学习内容上:可以选择学生身边能够找到的小数;③在学习目标上:讨论以读数为载体,思考小结出读小数的一般方法。
不要小看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在读透课标的基础上对过程性插图进行深入解读,会对课堂有更宏观的掌控。
(3)读懂学习品质培养的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看不见、摸不到的培养目标,在以往的教学中经常处于“看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但是在新一轮课改中特别强调了这方面的培养与引导。
如本课教学中透过下面的插图,可以清晰了解编者意图——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相关问题进行展开解惑,让学生做一个会质疑的人,这便是对学习态度的一种培养,作为教师要能够透过文本读懂教材深意,读懂编者在教材中渗透的对学生学习品质培养的目标。endprint
三、三思而动
经过反思与琢磨,笔者也对“认识小数”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片段设计实践。
1.通过元、角、分来初识小数
师:(课件出示商品价格)知道这些是什么数吗?
引出本课主题
师:你会读这些小数吗?
规范小数读法
师:这些小数的长相有点特别,你觉得哪些地方让你印象深刻?
引出“小数点”“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并进行认识。
……
设计思路: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和使用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通过元、角、分来初识小数,既是对“小数是十进分数”的一种肯定认识,也为后续第二学段学习“启蒙代数”奠定基础。
2.认识生活中的小数
师:橡皮每块0.50元,可是我们没有0.5元这样面额的钱币呀,那就是要付多少钱呢?钢笔呢?尺子呢?
师:拿出你课前准备的超市购物小票,和你的同桌说说物品价格的表现方式。
学生反馈:0.1元,0.2元,0.3元,0.4元……
师:完成课本第88页的表格填空,想一想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小数?
学生举例,引出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
设计思路:通过对超市小票上价格的描述,及之后的小数序列渗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也进一步理解十进小数的意义。
3.进一步认识小数
师:想一想,如果把一个长方形当成1元(将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发给学生),购买橡皮的0.5元应该怎么在这个长方形上表示呢?你可以拿出学具折一折、画一画,也可以和同学们讨论交流。
学生反馈:把1元(长方形纸)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5份就是0.5元。
师:刚才这个平均分,得到5份的过程在什么时候我们也用到过?
生:学分数的时候。
师:想一想,这个5份可不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呢?
生:
师:噢,原来元和0.5元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呀。(在和0.5之间画上等号)
师:你还能找到这样相等的分数与小数吗?
……
设计思路:与整数相比,学生对小数的接触相对要少一些,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也不多,因此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通过结合纸张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把抽象的数与直观的学具进行了结合,更清晰地沟通了分数与小数的关系。而“你还能找到这样相等的分数与小数吗?”则是为了接下来寻找两者之间的规律作好铺垫。当学生寻找到类似=0.1,=0.2,=0.3……这样的例子时,教师再进行有意思的排序与引导,那么=0.( )的小数本质也就呼之欲出了。
(浙江省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 312000)endprint
三、三思而动
经过反思与琢磨,笔者也对“认识小数”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片段设计实践。
1.通过元、角、分来初识小数
师:(课件出示商品价格)知道这些是什么数吗?
引出本课主题
师:你会读这些小数吗?
规范小数读法
师:这些小数的长相有点特别,你觉得哪些地方让你印象深刻?
引出“小数点”“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并进行认识。
……
设计思路: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和使用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通过元、角、分来初识小数,既是对“小数是十进分数”的一种肯定认识,也为后续第二学段学习“启蒙代数”奠定基础。
2.认识生活中的小数
师:橡皮每块0.50元,可是我们没有0.5元这样面额的钱币呀,那就是要付多少钱呢?钢笔呢?尺子呢?
师:拿出你课前准备的超市购物小票,和你的同桌说说物品价格的表现方式。
学生反馈:0.1元,0.2元,0.3元,0.4元……
师:完成课本第88页的表格填空,想一想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小数?
学生举例,引出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
设计思路:通过对超市小票上价格的描述,及之后的小数序列渗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也进一步理解十进小数的意义。
3.进一步认识小数
师:想一想,如果把一个长方形当成1元(将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发给学生),购买橡皮的0.5元应该怎么在这个长方形上表示呢?你可以拿出学具折一折、画一画,也可以和同学们讨论交流。
学生反馈:把1元(长方形纸)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5份就是0.5元。
师:刚才这个平均分,得到5份的过程在什么时候我们也用到过?
生:学分数的时候。
师:想一想,这个5份可不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呢?
生:
师:噢,原来元和0.5元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呀。(在和0.5之间画上等号)
师:你还能找到这样相等的分数与小数吗?
……
设计思路:与整数相比,学生对小数的接触相对要少一些,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也不多,因此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通过结合纸张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把抽象的数与直观的学具进行了结合,更清晰地沟通了分数与小数的关系。而“你还能找到这样相等的分数与小数吗?”则是为了接下来寻找两者之间的规律作好铺垫。当学生寻找到类似=0.1,=0.2,=0.3……这样的例子时,教师再进行有意思的排序与引导,那么=0.( )的小数本质也就呼之欲出了。
(浙江省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 312000)endprint
三、三思而动
经过反思与琢磨,笔者也对“认识小数”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片段设计实践。
1.通过元、角、分来初识小数
师:(课件出示商品价格)知道这些是什么数吗?
引出本课主题
师:你会读这些小数吗?
规范小数读法
师:这些小数的长相有点特别,你觉得哪些地方让你印象深刻?
引出“小数点”“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并进行认识。
……
设计思路: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和使用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通过元、角、分来初识小数,既是对“小数是十进分数”的一种肯定认识,也为后续第二学段学习“启蒙代数”奠定基础。
2.认识生活中的小数
师:橡皮每块0.50元,可是我们没有0.5元这样面额的钱币呀,那就是要付多少钱呢?钢笔呢?尺子呢?
师:拿出你课前准备的超市购物小票,和你的同桌说说物品价格的表现方式。
学生反馈:0.1元,0.2元,0.3元,0.4元……
师:完成课本第88页的表格填空,想一想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小数?
学生举例,引出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
设计思路:通过对超市小票上价格的描述,及之后的小数序列渗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也进一步理解十进小数的意义。
3.进一步认识小数
师:想一想,如果把一个长方形当成1元(将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发给学生),购买橡皮的0.5元应该怎么在这个长方形上表示呢?你可以拿出学具折一折、画一画,也可以和同学们讨论交流。
学生反馈:把1元(长方形纸)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5份就是0.5元。
师:刚才这个平均分,得到5份的过程在什么时候我们也用到过?
生:学分数的时候。
师:想一想,这个5份可不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呢?
生:
师:噢,原来元和0.5元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呀。(在和0.5之间画上等号)
师:你还能找到这样相等的分数与小数吗?
……
设计思路:与整数相比,学生对小数的接触相对要少一些,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也不多,因此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通过结合纸张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把抽象的数与直观的学具进行了结合,更清晰地沟通了分数与小数的关系。而“你还能找到这样相等的分数与小数吗?”则是为了接下来寻找两者之间的规律作好铺垫。当学生寻找到类似=0.1,=0.2,=0.3……这样的例子时,教师再进行有意思的排序与引导,那么=0.( )的小数本质也就呼之欲出了。
(浙江省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 312000)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