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融合项目化学习,指向有深度的劳动教育

时间:2024-05-07

蒋华卫

[摘    要]基于项目化学习理念,结合学校“科创农耕”基地的劳动实践,以“蔬菜自营点”为例,尝试把劳动教育与项目化学习有效融合,推动劳动教育走向真实、完整且有深度,探索“在劳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劳动”的双向循环劳动教育模式,以此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实现劳动教育的落地生根。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劳动教育;深度学习;实践方式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标定了新航向,提出了新要求,明确要“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与学科知识相融合的教育模式,突出劳动过程中对学生研究性与创造性能力的引导与培养,使学生善于思考和沟通,通过劳动分工与协作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最终实现劳动过程中的问题解决。

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其实质是倡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实问题,由问题牵引、任务驱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探究、设计并制作产品,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完成项目任务。这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求不谋而合。依托校内“科创农耕”基地开展的劳动教育具有真实的生活场景,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还需要相互合作与交流。为此,将项目化学习融入劳动教育,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克服劳动教育中容易出现的碎片化、低水平、重复性等弊端,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以“蔬菜自营点”为例,探索如何在“科创农耕”基地延伸开展项目化学习的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趋向更加真实、完整且有深度。

一、现实情境引发问题驱动,提出项目规划

项目化学习强调借助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能对所提问题做出筛选,哪些问题适合开展研究,哪些问题是没有价值的,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整合问题,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形成敏锐的问题意识。

(一)问题驱动,感知项目主题与方向

劳动教育应面向真实生活,回归“生活意义”。实践表明,每一个具体的劳动场景都具有转化为真实的项目化学习活动的可能性。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自主地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主题,激发其思考、讨论、交流与设计的欲望。

立夏时节,学校“科创农耕”实践基地里的各类蔬菜在学生的精心照料与呵护下,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苋菜、青瓜、西红柿、玉米、茄子、小辣椒……汗水辛勤浇灌,成果近在眼前,学生们各个喜上眉梢,乐在心头。这几天,眼看菜地里的苋菜迫不及待地一茬茬往上蹿,学生们只等班主任的一声“采摘”号令,不一会儿就喜滋滋地收获了近三十斤的绿苋、红苋,挤挤挨挨铺了教室门口一地。

此时此刻,大家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这些苋菜接下去该怎么处理呢?扔掉?未免太可惜;吃掉?天天吃也不是长久之计;卖掉?……”对此,学生们议论纷纷。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将蔬菜进行销售处理最为合适,因为实践基地的蔬果马上陆陆续续要采收了,如果不进行销售处理,大家辛苦劳动的成果都将白白浪费。那么,如何进行销售呢?

经过反复思考,师生大致确定了在校内开辟一个移动自营点,用于销售基地产出的各类蔬果,然后将销售所得用于各类公益活动。具体可感的目标给学生指明了方向,点燃了学生思考的热情,各类問题层出不穷:

能否给自营点取个好听的名字以提升它的知名度?

能否给基地的蔬菜设立一个自己的品牌logo?

蔬菜的质量如何保证?在采收、运输的时候有哪些注意事项?

如何设计蔬菜的包装,以提升产品的美观度?

如何设定合理的蔬菜价位,以实现产品的价廉物美?

如何优化自营点的售后服务以吸引更多的顾客?

学生要上课,什么时候进行销售?谁来负责?

……

一连串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建构起新知与旧有图式之间的联系,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开启了探究实践的大门,在潜移默化中跨越学科界限,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劳动素养。

(二)厘清思路,明确项目内容及目标

项目化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其学习本质首要体现在必须有目标、有计划,通过项目整合明确学习内容、推动教学组织,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体验、探究、交往、互动的学习经历。

针对基地蔬菜采取“销售”以实现其价值的研究方向,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将各类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最终把驱动性问题确定为我们的核心项目即“如何在校内开辟一个自营点,以实现基地蔬菜自营自销”,并将其分解成4个探究子项目,同时合理规划各个子项目的具体内容及所要达成的目标(见表1)。

二、实践探索进阶智慧能力,开展项目实施

实践性是劳动的基本属性。落实劳动教育,必须落实劳动实践,坚持让学生站立在劳动场域的中心,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做、学、悟,通过丰富多彩、渐进深入的劳动实践活动,实现劳动育人的教育目标。学生在前期种植蔬果的过程中已经认识了各类蔬果的名称,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种植方法,而此次“自营点”的项目化劳动实践,将使学生经历更完整的劳动过程,即“种植—销售—公益”,从而实现更深度的学科融合,更综合的知识应用与更全面的能力提升。

(一)在学科融合中实现核心知识重构

劳动教育具有综合性,目标的实现除了劳动课程本身,往往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在知识层面,经常以跨学科的形式呈现。而项目化学习具备学习的探究性、操作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提升劳动教育的价值。

在“蔬菜自营点”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跨界整合科学、技术、艺术、数学领域内容,加强各学科核心知识的融合与重构,在活动参与、项目设计与问题解决中让核心知识内化于心。比如,在“命名自营点、设计品牌logo”上,我们利用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则相关的“征集令”,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艺术创想,并结合学校的主题文化开展方案构思,要求画出logo草图并简单说明设计的理念。在“产品包装”的设计上,学生把要完成的作品与原先学到的知识以及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如在作品的外观造型、颜色搭配、尺寸大小、材料选用等方面去构思。上述两项活动,突出了艺术的核心知识,同时也有对数学与科学的要求。再如,对采收方法的学习与运输工具的选用上,科学与工程的知识就比较明显。

(二)在实践探索中发展高阶认知能力

高阶认知是判断项目化学习优劣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否则就是停留在浅层次的学习上。但所有的高阶认知都起始于低阶认知,没有经历低阶认知的问题信息搜集、组织、存储与巩固,学生就没法进行比较、分类、抽象、推理等,也就达不到问题解决、创见、决策与系统分析等高阶认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设计项目化学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低阶认知,充分考虑每个环节所涉及的高阶认知,推进项目的实施。

在设计“蔬菜自营点”项目时,我们始终践行让学生“在劳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劳动”的双循环劳动教育模式,通过让学生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探索、思考和改进,推动自己的认知能力向纵深跃进。

图1是“蔬菜自营点”各个子项目所涉及的重点高阶认知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过程中,针对一个个真实、有挑战性的驱动性问题进行实践研究,在真实、立体的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不仅丰盈了切身感受,体认了劳动价值,提升了认知能力,也有效培養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三)在交流合作中促成成果创意物化

项目化学习,其实质是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以项目为依托,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而进行的一种探究式学习模式。由此可见,合作是项目化学习中一种重要而常见的组织形式。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浅薄,各项技能都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在项目化劳动实践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显得尤为必要。这里的合作应是多方联动的,以生生合作为主,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安排师生合作、学生与家长合作等。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相互交流、启发,能有效促成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的能力与智慧迭代,最终达成劳动成果创意物化,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

在给“自营点命名、设计品牌logo与包装”的成果展示会上,由入围十佳的作品设计者交流各自的方案,教师就作品的合理性、新颖性等提出可以改进的地方,尤其倡导学生将三方面的设计融入校本特色,形成一个体系,从而彰显鲜明的品牌特色,达成更为理想的设计构思。为保证基地蔬菜的质量,学生就蔬菜的采收方法、采收时间与运输工具分组展开调研,通过资料查询与实地操作实验,经过反复验证后,学生对各类有效信息进行汇总,形成并制作了一份《基地蔬菜采收及运输策略指南》。为了能准确评估基地蔬菜的质量,合理设定蔬菜价格,我们邀请家长担任实践导师,与学生形成家庭合作小组,围绕“基地蔬菜家庭菜肴制作品尝”与“基地蔬菜市场价格调查”开展项目化家庭劳动实践。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学习做菜、品菜,与家长一起走进社区农贸市场调查同类蔬菜的价格,然后形成个性化的调查结果与反馈。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对基地蔬菜的质量与口感等进行综合评估,最终合理设定蔬菜的价格。图2从四个方面整合了此次“蔬菜自营点”项目化劳动的创意物化成果。

三、多维评价激发内在动力,落实项目评估

我们将项目式劳动课程的评价纳入学校总体劳动课程评价体系,设立“劳动小能手、劳动小达人、劳动小明星、劳动小模范”四级综合性评价梯度。而结合项目式劳动教育的特点,我们注重从“知、行、思”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知”指对与劳动主题相关的日常性、生产性、服务性等劳动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行”指能通过沟通协作、自主学习、操作体验等在主题领域内完成相应的劳动实践;“思”指学生能认识并思考劳动成长、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项目作品的设计创作等。评价的具体原则如下: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项目式劳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此次“蔬菜自营点”项目化劳动实践涵盖了生产劳动、家庭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将劳动教育的三大内容有机融合。因此,我们在开展项目化劳动实践评价时,必须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外,应大力引导家长对孩子的家庭劳动进行合理适切的评价,引导社区居民、劳动实践基地负责人对学生的服务性劳动、生产性劳动进行公正评价。

(二)评价指标具体化

对项目化学习活动过程和成果实行量化评价能有效发挥评价的导向和诊断功能,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研究的方向,引导学生在探索实践中创新劳动方式,及时改进和规范劳动表现,也更有利于项目活动的高质量开展。

在“蔬菜包装设计”项目中,我们制定了如下评价指标:

(三)评价形式多样化

对一个项目的完成情况评价可以采用量化考核,也可以结合展示、表彰类的评价活动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劳动的热情,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利用校园公众号展示向学生征集的“自营点品牌logo”作品,采用投票的形式从中评选出“十佳品牌logo”。再如,为优化自营点的销售服务,开展“创意菜谱推荐”小组交流收获。还可以借助特定节日如劳动节、丰收节等契机,开展校园“智慧小农人”“创新小农人”等各类劳动先进表彰。多样化的劳动评价既展示了学生的劳动成果,又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劳动价值观。

融合项目化学习的劳动教育,通过真实问题驱动产生明确的项目内容与目标,在高效自主的实践探索中进阶智慧与能力,利用充分地交流与合作促成项目成果的创意物化,在多维生动的评价中激发学生改进劳动、热爱劳动的循环动力。真实、完整而有深度的劳动过程有效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解放学生的手脚,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搭建了实践锻炼的平台,为他们创造了自主劳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劳动者,从而实现劳动教育的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朱家华,马建兴.STEAM项目式学习:一条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向 [J].新课程评论,2020(10).

[2]李金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项目学习[J].教育学术月刊,2021(2).

[3]王欢.“创生万物间”劳动教育探建[J].教改纵横·课程建设,2021(5).

[4]栾莉.新时代劳动基地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1(4).

(责任编辑:朱福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