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立德树人视域下开展小学生法治教育实践研究

时间:2024-05-07

陶珍

[摘    要]小学生社会接触面较窄,对法律的理解不够深刻。为了让他们了解法律常识,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教师要基于立德树人视域,积极开展法治教育。要将法律法规融入游戏、案例分析和拓展活动中,和其他学科融合在一起,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意识;要组织学生参与团队活动、热线咨询、亲子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要拓展信息技术,编写班本课程,联动家长力量,拓展教学资源,构筑家校结合的教学体系。这样才能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优化他们的品德。

[关键词]立德树人;法治;教育;小学;班主任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十分重要,能让他们形成正确的荣辱观,避免误入歧途,了解法律,形成遵纪守法的观念,这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教师要认识到小学生活泼好动、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知识面不够宽等问题,如果直接灌输法律知识,效果不好。所以要设计多元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法律,积极践行,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一、融入学科教学,潜移默化

(一)设计游戏,渗透规则意识

小学生活泼好动,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所以如果教师直接灌输法律知识,他们很难吸收接纳,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者可以将法律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其他学科结合在一起,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法律意识。如在组织体育游戏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设定规则,进而提升规则意识。

在体育学科中,教师组织学生三人一组,开展篮球攻防战,在游戏中,有的学生用脚踢对方的球,还有的学生故意撞倒对方。此时可以将规则意识融入进来,让他们思考在篮球活动中要遵守怎样的规则,如果不遵守规则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如有的学生提出:“篮球不能用脚踢,也不能故意打人等,这些都是犯规的行为。”再利用此机会,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规则。有的学生提出:“在购物、就医等时候,我们需要排队,如果乱插队的话,就会破坏公共秩序。”还有的学生提出:“在篮球场上,冲撞他人会造成受伤的问题,在马路上,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也会让人受伤,甚至还可能死亡。所以我们都要遵守交通法规。”由此学生认识到规则不仅仅是出现在赛场上,在日常生活中,规则也是无处不在的。

除了体育学科以外,其他学科也可以和游戏结合,并让学生设定相关的规则,这样他们会认识到规则无处不在,进而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有助于他们自主探究如何高效设定规则、维护规则。

(二)结合案例,渗透责任意识

《法治教育与学科教育》提出,加强法治教育是学校和教师的法定责任,也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学科教学具有主导作用,所以将法治教育和学科结合在一起,具有更大优势。因此可以将法治教育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围绕具体案例分析,提升责任意识。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学习“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案例来思考,说说要遵守哪些公共秩序。如过马路、参加社区活动、乘坐交通工具等时候,都有相应的公共秩序,此后再引导其思考,社会上总有人不遵守秩序,那么又由谁来维护公共秩序?学生发现在生活中有不少人担任相关的职业或担当志愿者,为维护秩序付出力量。以疫情防控期间的上海为例子,不少小区都有人自觉报名担当志愿者,负责检查楼栋居民抗原自测情况,帮助居民接收快递、倾倒垃圾等。结合这个例子,让学生思考:“为何这些志愿者主动承担维护特殊时期小区秩序的重任呢?”学生体会到他们身上的责任意识,同时也认识到,自己不仅要遵守公共秩序,而且以后也要积极加入维护公共秩序的行列。

在学科教育中,教师引导学生多关心社会热点,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和知识背景出發,挖掘法治教育素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知识面,更能让他们从具体案例中得到启迪,提升责任意识。

(三)海量拓展,渗透生态意识

将法治教育和生物科学等学科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帮助学生拓展知识,他们在了解动植物知识的过程中,也会同时收集到各种资料,了解环保法律,提升生态意识。这样学生未来也会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中。

在学习自然科学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拓展了解各种动植物的知识,并思考环境保护对动植物来说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认识到干净的水源、茂密的林木,这些都是保持动物种群繁盛,确保其活力的重要因素。同时他们也了解了《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认识到目前人们对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不少地区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为确保生物多样性做出了贡献。学生认识到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绿色消费,加强资源的重复利用,减少一次性消费,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给动植物构筑良好的生存环境。通过拓展学习,学生不仅知识面更丰富,而且也提升了生态意识。

在拓展信息,激发学生生态意识的时候,除了可以结合生物课程,还可以和语文课程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阅读展现自然风景,展现动植物趣味知识的文章,他们能在提升审美赏析水平的同时,激发生态意识,生发出想要保护自然的愿望。

二、开展多元活动,实践养成

(一)参与团队活动,深化家国思想

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所以单纯灌输知识,他们理解有难度,教师要运用知行合一的方法,组织一些和法律有关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逐步内化,更好地进行知识建构。将法治教育和团队活动结合在一起,能构筑开放的时空,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化家国思想。

在国庆节期间,教师特别组织学生参与和法治有关的活动中,通过上网搜索等方式,了解有哪些行为有可能危害我国的国家安全,并思考青少年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如何处理。在团队活动中,学生首先上网搜索,了解有哪些容易被人们忽视的行为,例如,在网络上传照片的时候,不小心上传了和国家安全有关的图片等。其次,小组成员结合生活经历,回忆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假设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选择哪些不同的方法,维护国家安全。学生可以将调查结果和自己的理解结合起来,改编成小品,演绎出来。如有的学生提出:“我们要提高警惕,遇到可疑的人让我们去某些地方拍摄照片,或者收集信息,我们坚决不能被利益冲昏头脑,不能上当。”还有学生认为:“我们不仅不能上当,而且还要报警。”在团队活动中,学生的爱国情怀也得到了提升。

法治教育要注重实践养成,少先队可以开设校内外活动场所和教育基地,在社会各界、各个部门、相关单位的帮助下,组织学生参与团队活动中,这样他们能更好地激发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感,生发家国情怀。

(二)开通咨询热线,促进心理健康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情绪容易波动,自制能力差,而情绪失控容易导致做出违法违纪的事情,所以要更好地进行法治教育,就要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维护其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利用电话、微信等多种渠道,开辟心理咨询热线,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适当进行普法教育。

在一次热线咨询中,有学生表示班级中有同学看不起他,认为他家里穷,总是嘲笑他,还和其他同学一起孤立他,所以他很想找机会教训一下这名同学。教师首先安慰该同学,帮助其舒缓内心的愤怒和不甘,其次给其介绍相关的法律信息,让他明白打人是违法行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虽然可以免受刑事处罚,但是还是要由监护人加以管教,如果现在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将来极有可能做出违法的事情。此外,教师还帮助其找到了欺负他的同学,给对方也进行了普法教育,并让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破坏了同学之间的友谊,让班级关系不再融洽。教师鼓励他们试着慢慢调解关系,这样不仅能起到普法作用,更能消除学生负面情绪,让班级关系更为融洽。

除了由学校老师开设心理咨询热线以外,还可以充分发挥校外教育辅导站的功能,如组织社区心理健康讲座,请心理健康方面的医生或专家坐诊,进行现场咨询疏导。这样能有机整合校内外资源,解决学生的内心困扰,敦促他们遵纪守法。

(三)组织亲子互动,养成良好习惯

在法治教育中,还要打通学校和家庭的界限,组织各种亲子互动活动,讓学生试着敦促家人遵纪守法,在日常生活中也按照相关的法律规定来端正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就能让他们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在“相亲相爱一家人”主题活动中,学生和家长相互监督对方的行为,看看对方是否有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并向对方指出,一家人一起搜索相关法律,补充知识,提升法律意识。如有的家庭有私家车,孩子发现妈妈坐在副驾驶位置的时候,总是不系安全带。他向妈妈提出这个问题,但是妈妈却认为只有司机才要系安全带,副驾驶的位置没有关系。于是,一家人就搜索了相关法律,发现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前排驾驶员和副驾驶都需要系好安全带。在经过互查活动后,家长发现原来自己也有法律盲区,多亏孩子的提醒,才让自己发现问题。此后一家人还搜索了不系安全带如何处罚、可能出现的危害有哪些、正确的安全带系法等问题,更好地端正自己的行为,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开车、乘车习惯。

教育工作者要开拓法治教育的领域,推动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协同发展,设计一系列亲子互动活动,这样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育活动。

三、拓展教育资源,深度认知

(一)借助信息技术,专题推送

小学生知识面不够宽,了解的法律知识不够丰富,教师要拓展教育资源,全方位推送各种法律信息,让学生拓展知识面,深化认知。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所以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法律知识设计成多媒体课件,通过专题的形式推送给学生,这能拓展资源,帮助其扩充知识面。

《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都是和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法律,为了让学生系统了解相关的知识点,教师设计了多媒体系列课件,用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相关的知识,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如围绕《义务教育法》,学生认识到青少年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如果有人用胁迫、诱骗等方式,促使少年儿童失学、辍学,那么必然会遭受法律的制裁。对于《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设计了系列课件,让学生了解了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等相关的内容,引导其回忆生活中是否存在校园安全、学生欺凌等问题,并寻求相应的帮助。通过这样的系列课件,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法律,对于未成年人,国家制定了不少法律,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利。

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安排学生结合法律问题进行在线交流、网络辩论等。这样也能拓展他们的思路,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其自主搜索更多学习资料,从而提升法律意识。

(二)编撰班本课程,建构体系

不同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造成学生的法律意识也有差异,所以教师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学情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班本课程,围绕学生感兴趣或者有困惑的法律问题,设计专项课程,或者设计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弥补知识上的漏洞,引导其自主建构法律体系。

由于班级中有不少学生都是农村务工人员子女,所以不少家庭都会遇到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等劳务方面的纠纷,很多孩子关心父母,想要为家庭分忧解难,所以常常为此而操心,希望能了解相关的法律信息。针对这样的特殊情况,教师可以专门设计和劳务纠纷有关的班本课程,并邀请学生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了解被拖欠工资时该如何寻求帮助、试用期时要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劳动关系包括哪些内容,何种情况下可以获得加班费等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法律问题,自主建构,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再遇到生活问题也不会慌张,而是可以和家人商量,找到最高效、合理的解决策略。

班主任要观察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关注的法律问题是什么,对法律知识是否有误解,这样就能对症下药, 设计出符合他们学情特点的班本课程,起到进一步普及法律常识的效果。

(三)联动家长力量,延伸时空

在拓展资源的时候,教师还要积极联系家长资源,如有的家长本身从事的是警察、律师、法官等行业,又或者从事法律咨询等方面的工作,那么就可以邀请他们来学校做讲座,或者让学生到他们工作的场所参观学习。这样就有效利用了家长资源,拓展了学习时空。

在法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发现有家长从事律师职业,于是便拓展教学资源,邀请其来到学校,为孩子举行讲座,并结合生活中容易出现的法律纠纷,举行模拟法庭。如某案例说的是学生在打闹中一方将另一方打伤,双方对簿公堂,探讨该如何判决,商议双方分别应该承担哪些责任。学生分别扮演学生、双方家长、律师、法官等各种角色,明确自己在法庭上的位置是什么,要准备哪些资料,如何参与辩论等。最后由律师家长结合学生的辩论、判决情况,进行打分,看看哪一名学生对相关的法律理解更深刻。这样的活动不仅利用了家长资源,还借助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拓展了他们的学习时空,让他们在角色扮演中深入了解法律,学以致用,解决生活问题。

教师自身的法治修养和法律知识有限,所以在法治教育中也可能有不足之处,如果能充分利用家长的智慧,拓展教育资源,则能更好地保证小学法治教育的质量,让学生接受专业熏陶。

小学法治教育是对小学生这个群体传授相关法律知识,重点是培养他们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法治教育不仅能启发学生的智力,更能培养其个体适应力,让他们学以致用,提升综合能力。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学情,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策略,提升法律意识,激发法律情感,增加法律认同感,端正法律行为,成长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金六月.小学法制教育研究——以合肥市为例[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4.

[2]顾润生.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助力中小学生法治素养提升[J].江苏教育研究,2021(31):19-25.

(责任编辑:刘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