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李长青
[摘要]阅读教学不是没有起伏的“平行线”,而是螺旋上升的“进阶线”,至少包括感知性地“读”、理解性地“读”、品析式地“读”、评议式地“读”四个层次。
[关键词]阅读教学;层次;感知;理解;品析;评议
依据语文教学规律,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个人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有层次性、有目标性的。特别是对一篇文本的精读,师生在不断攀登、持续探索的进阶过程中,通过感知、理解、品析、评议等办法,实现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层次一:感知性地“读”。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又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一切读书活动,始于感知性的“读”。教师要教给学生感知性“读”的方法:看准字形,读准字音,挺胸收腹,大声诵读,不加字,不少字,不颠倒顺序,不重复字词,不读破句子,从整体上感知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例如:教学史铁生作品《秋天的怀念》一文,课始老师范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一句时,故意少读了“狠命”和“可恨”两个词,学生立刻发现了老师的“错误”。老师追问:“这两个词能不能少?为什么?”以此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史铁生因双腿瘫痪而流露的消极情绪。
层次二:理解性地“读”。
央视著名主持人赵忠祥老师给《中学语文教学》的信里讲道:“朗读时,要避免浮在表面上念字儿,必须运用丰富的想象,也就是让作品中所描绘的各种人物浮现在你脑海,作品中所描绘的各处景色展现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绘的情节仿佛你亲身经历。”在学生用普通话读准课文的前提下,教师要教给学生理解性“读”的方法:捕捉课文的重点句段,注意语速、语调、语气的变化,尝试把重点句段读懂、读流畅、读出节奏感。例如:教学贾平凹作品《一棵小桃树》,学生“可怜它年纪太小了,可怜它才开了第一次花儿!”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两个“可怜”中蕴含的情感。学生联系上下文,对“全不是春的温柔”“昨日楚楚的容颜全然褪尽”等语句也有了更深的体悟。
层次三:品析性地“读”。
叔本华说,“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阅读不能停留在感知、理解的層面,非常有必要向更高更远处追溯,因此,师生要进行品析式地“读”。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具体语境,结合生活体验,充分发挥想象,去文本中走一个来回。例如:教学朱德总司令作品《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教师布置默读批注任务,要求学生用“母亲是()的人”句式写下自己的感受,并从文本中寻找佐证的事件或细节。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边圈画关键词句,边分析主要内容,揣摩作者的情感,进而形成个性化的见解。在交流环节,学生都很活跃。有的说,从终日忙于劳作、劳动惯了回家继续劳动等事件上,感受到母亲勤劳的高贵品质;有的说,从母亲的“穷苦农民的情怀”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能够感受到母亲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的朴素态度;有的说,从“我应该感谢母亲”等处,感受到母亲教给朱德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对朱德以后走上革命道路有重要影响……
层次四:评议性地“读”。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阅读中,需要我们对作者意图、编者意图、读者意图、文本意图加以区分和把握。而评议性“读”更侧重于对读者意图、文本意图的尊重与生成。重点在于鼓励学生紧扣文本,打开思维,多角度进行阅读。例如:教学作家严文井《永久的生命》这篇议论性散文时,教师以“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主线贯穿全篇,渗透整个阅读过程,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可怜”的依据。随着情感和价值观的升华,引导学生体验“感动、感谢、赞美”的情感变化,追问“我们可不可怜”,引导学生体悟可怜在何处?不朽又在何处?既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反思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多元解读能力,还学习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学生的收获满满,评议也很有质量:有的说,个体生命渺小微弱,但整个人类的生命无穷,生命是永恒不朽的;有的说,有限的岁月一去不复返,生命消逝不可追,但每一人都会留下不同色彩的痕迹;有的说,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不论身处怎样的生存环境,都要保持乐观、进取、奋斗的人生态度……
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既在于“读进去”,又在于“走出来”。通过上述四个层次拾级而上的阅读实践,让学生既能“读进去”,又能“走出来”,达到吸收与输出的双向互动,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精神家园,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朱福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