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做好民族地区群众工作的思考

时间:2024-04-24

摘 要: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民族地区群众工作是践行党的宗旨的需要,是维护国家边疆稳定的需要,是促进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维护各族人民利益的需要。本文在分析民族地区群众工作面临新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做好民族地区群众工作的对策。

关 键 词:民族地区;群众工作;党的宗旨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4)08-0055-04

收稿日期:2014-03-30

作者简介:张福云(1969—),女,山东东阿人,中共呼伦贝尔市委党校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公共管理。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1]民族地区群众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在民族地区的生动体现,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牢记党的宗旨对做好民族地区群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准确定位民族地区群众工作的价值取向

(一)做好民族地区群众工作是践行党的宗旨的要求

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走群众路线,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爱戴和拥护。党的历史充分表明了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群众路线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法宝。毛泽东同志曾经形象地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邓小平同志也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群众工作,将做好民族地区群众工作作为为各族群众谋利,获得各族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重要支撑。如刘志丹与彝民首领小叶丹结盟的故事即成为党在民族地区群众工作的典范。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发展任务,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同各族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事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各族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党的执政理念在实践中的全面落实。因此,做好民族地区群众工作是新时期牢记党的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

(二)做好民族地区群众工作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地区稳定的需要

“民族团结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追求,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力量起着重要作用。从我国民族地区的分布看,少数民族多处边疆地区。在我国5个民族区域自治区中,除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外,其余4个自治区均处于边疆地区,因此,做好民族地区群众工作,增进民族团结,对维护国家边疆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才能深入到基层、深入到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中,及时、准确了解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所思所想,及时发现他们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把握他们的心里诉求,并采取有效措施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排忧解难,将党的民族政策落到实处,让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感受党的温暖,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对国家发展的认同,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筑牢反对民族分裂、促进民族团结的思想防线,维护国家边疆地区的稳定。

(三)做好民族地区群众工作是维护各民族群众利益的需要

做好民族地区群众工作,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团结群众,凝聚人心,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推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不断提高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让民族地区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维护各民族群众利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各民族地区抢抓机遇,开拓进取,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受历史与现实、地理与人文等因素的制约,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与其他地区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结构单一、生产力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生活水平有待提高,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实现民族地区的科学发展,即通过扎实有效的群众工作,不断提高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

二、民族地区群众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一)工作对象多样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其突出表现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带来人们就业方式的改变,人们告别了计划经济时期“单位人”的身份,成为了“社会人”,每个人在社会这一环境中相对自由地选择着自己的就业岗位。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类型、产业类型、就业类型由单一变得更加丰富,随之而来的是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社会分层的复杂化,社会横向分化加剧,利益主体更加多元。在宏观社会背景发生变化的条件下,民族地区开放程度和市场化水平显著提高,同样出现了社会多元化的现象,同时,市场经济带来的变化使得人们的流动性大大增强,群众工作对象也随之更加复杂和多样。

(二)工作内容丰富化

按照马斯洛需求曲线原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的需求呈现由少到多、由低级到高级的阶梯变化特点。从一般层面看,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带来的是权利意识的增强,人们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也更加强烈。就当前的一些群体性事件而言,多数是由最初的经济诉求逐渐演化为民主参与、文化权益以及干群关系等诉求。在民族地区,还存在着民族平等、民族权益、民族关系处理等诸多诉求,使群众工作的内容呈现丰富化趋势。

(三)工作环境复杂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发展给世界格局带来了深远影响,引发了更多国家对中国的关注。这种关注使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与以往相比,在条件和内涵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是: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增加,在经济领域表现为一般性的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在政治领域表现为一些国家对我国的防备和敌对心理增加,甚至公开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分化,其中包括在民族地区进行的各种民族分裂活动。基于西化和分化野心下的民族分裂活动,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扩大事端,使一些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极端化。并且民族地区的地缘因素也决定了民族地区诸多问题的敏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民族地区群众工作环境的复杂性。

(四)工作主体短视化

在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部署会上,***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看到,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一些问题还相当严重,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这一观点深刻地指出了当前党的群众工作主体即广大党员干部思想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脱离群众”的思想根源是丧失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群众工作缺乏战略性认识的短视心理。在民族地区群众工作中表现为:一是某些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对民族地区群众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没有把民族地区群众工作与国家整体利益联系起来,没有认识到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的重要性,对民族地区群众工作缺乏高度的认识和责任感。二是在实际工作中,将民族地区群众工作简单等同于一般性群众工作,不去深入研究民族地区群众工作的特殊性,工作方法简单,手段单一,表现为机械和被动,工作效果因此不佳。

三、做好民族地区群众工作的对策

群众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科学规律,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做群众工作。同样,民族地区群众工作要综合运用心理学、沟通学、宗教学、民族学等科学理论,不断提高民族地区群众工作水平,使民族地区群众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一)把握民族地区群众的心理特点

联系群众,获得群众的信任是群众工作的起点和前提。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题词“群众生产,群众利益,群众经验,群众情绪,这些都是领导干部们应时刻注意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时刻关注群众的情绪变化。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群众情绪和心理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而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最根本的莫过于形成本民族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影响着民族共同体的各个方面,体现在民族共同体个体的实际生活中,体现在他们的认知、思维、行为上,同时也体现在民族的物质和精神产物上,从而形成民族传统与习俗。[3]独特的民族文化形成了不同民族的心理特质,这些心理特质即相对稳定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构成了民族稳定的心理特征。“民族心理特点,是特定民族长期受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制约的结果,也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民族心理特点通过一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如生活习俗、道德行为、生产行为、交往方式以及文化产品如服饰、房屋建筑、生产工具、娱乐工具、生活用品等得以表现”。[4]因此,做好民族地区群众工作就要充分了解不同民族的心理特质,了解少数民族群众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准确判断民族地区群众的心理变化,了解他们最真实的想法和诉求,这样,才能准确找到群众工作的切入点。

(二)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和政策

邓小平同志指出:“各族人民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要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因此,做好民族地区宣传工作是促进民族团结的有效手段。一是深入开展对“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四个维护”(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四个认同”(对祖国认同、对中华民族认同、对中华文化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宣传教育。二是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表彰活动,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全社会努力营造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珍惜民族团结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三是开展以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和法律知识等为主题的专项宣传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在提高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综合素质的同时,要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提高民族地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还要活化宣传手段,丰富宣传形式,特别是要不断扩大民族语言宣传的覆盖面,只有让少数民族群众喜闻乐见,宣传工作才能达到思想共鸣、凝聚人心的效果。

(三)组织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改革实践活动

广泛组织群众是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基础。一是要发挥宗教信仰的引导作用。与其他地区相比,民族地区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来源于民族地区独特的发展历史、民俗民风、宗教信仰以及长期形成的特殊的心理意识。在一些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宗教起着重要作用,民族地区具有宗教信仰的群众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要针对民族地区群众的宗教习惯,提高正确运用党的宗教政策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在组织群众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宗教的纽带和引导功能,使党和政府与广大群众建立广泛的联系,增进了解,沟通感情,促进合作,加强团结,使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中。二是创新民族地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民族地区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紧紧围绕“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促进发展”的工作目标,以“服务型党组织”为核心,推动民族地区党建工作创新,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使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参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四)进一步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热情服务群众是群众工作的灵魂,也是做好民族地区群众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民族地区实际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公共事业发展等方面与经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差距,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整体上还落后于其他地区,因此,必须做好民族地区群众工作。一是要坚持发展优先。要进一步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快民族地区科学发展水平,始终把促进发展,努力提高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作为做好民族地区群众工作的根本。二是要坚持民生优先。要结合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将关涉群众生存发展的各项民生工作放在首位,不断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三是要切实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让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从心里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增强对党的信任。

(五)提高民族地区干部素质

情感信任、心理认同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一般来说,民族认同的要素主要有体质、相貌、服饰、语言、文字、传说、象征符号、宗教、生产生活方式、习惯等。在这些认同要素中,最直接最重要的就是语言。[5]从民族心理特点分析,同一民族的人具有天然的心理认同感。因此,应通过本民族的干部做本民族群众工作来提高民族地区群众工作的有效性。同时,要提高民族地区汉族干部的综合素质。要通过专项培训,提高民族地区各级领导干部运用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能力,特别是要大力倡导汉族干部学习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在工作中充分运用语言这一有效媒介与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以赢得少数民族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全面做好民族地区群众工作。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12.

[2]黄健英,萨如拉.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战略[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3][5]闪兰靖,韦玉成.民族文化边界对民族交往心理的影响——基于青海省民和县南庄子村的人类学考察[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2,(10).

[4]孙玉兰,徐玉良.民族心理学[M].知识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牟春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