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杜志民 林锦灿
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从小养成爱劳动习惯,不仅对学习有很大的促进,对他的一生的成长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现实社会大环境下,独生子女过着饭来张口和衣来伸手的生活,劳动观念淡薄,自我管理能力低下,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重视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自我管理的意识呢?笔者认为,应因地、因校制宜,抓好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主体性、实践性、创新性、拓展性,让热爱劳动的观念根植于孩子们心中,让劳动之花在孩子们心中绽放。
一、重视“主体性”,激发参与热情
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符合他们的需求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兴趣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契机和直接诱因。”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兴趣为转移,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做、我要学”的愿望和要求,就能真正主动地参与到劳动之中,成为劳动的主体。因此,学校应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传递正能量的氛围,让学生树立劳动是光荣的、不劳而获是可耻的观念。学校可通过集会、班队会、中队活动等时机,把一天当中早中晚三次清洁校园卫生、做值日或在家里认真劳动的学生进行表扬激励;珍惜教师、清洁工人、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宣传热爱劳动的好人好事,利用小孩子从众心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劳动的意识,形成人人热爱劳动,人人以劳动为荣,人人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氛围。通过家校联系,让学生自己洗手帕、整理书包、收拾床铺、削铅笔等,学着打扫家庭卫生,当好家长好帮手,利用劳动联系卡让家长记录孩子在家劳动情况、写好劳动日记等,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劳动,在劳动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就感。
二、突出“实践性”,锻炼动手技能
劳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劳动技能的掌握,劳动习惯的养成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只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把思想教育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和掌握知识,培养技能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的观察、思维、联想、创造等能力得到发展。
小学劳动课的实践形式主要有课堂实践、家庭实践、社会实践、生活实践等,其中课堂实践是最为常见最为简单的实践。如在学习“打毛线”一课,教师可创设情境,让几位学生穿着各种款式的毛衣让学生观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当场示范几种毛衣的织法,最后分步教给学生编织方法,让学生当场实践。通过实践演示,让学生产生兴趣,掌握方法;通过模仿,让学生巩固知识,锻炼技能,通过课后加强练习,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体现学以致用的特点。劳动与生活密切相关,如来自农村的学生可以实践体验农耕之乐。可以让学生跟家长学种蔬菜,从播种、移植、栽培、田间管理等方面,让学生动手实践,写好观察日记,分享劳动成果等方面分析问题、反思成败、寻求问题答案,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让学生享受其成果,体验其快乐,品味其艰辛,收获其技能。
课堂实践、家庭实践、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是锻炼学生劳动技能最为有效的方式,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它们所需的时间、场所、条件等各不相同,但又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而不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
三、追求“创新性”,培养创造能力
小学生具有发展自我的强烈愿望。教师要善于以活动为导引,以创新为手段去调动他们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行,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劳动过程,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的习惯和进取精神。
一是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我们通常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在日常生活中,就要让孩子学会学习上的事情自己做,削铅笔、包书面、整理书包、买学习用品等让学生尽快学会。生活上的事情自己做,如洗手洗脸、剪指甲、系鞋带、穿衣服、铺床叠被等,社会上的事情帮着做,如捡纸屑、果皮,清扫校园公共卫生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二是开展劳动运动会。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情况,开展符合年龄特征的劳动比赛活动,通过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孩子秀一秀自己的技能,营造自主自理的良好氛围。如低年级开展洗手帕、包书皮、扎辫子、穿鞋袜等比赛;中年级举行裁剪缝补、整理书包、布置小卧室、设计活动区域等活动;高年级开展饲养小动物、小制作小发明、小烹饪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们的手艺、技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交流,使每个人都能成为劳动的小能手。
三是通过少先队组织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活动来吸引孩子自觉参加,使他们感到劳动活动新鲜有趣。如端午节,开展“粽叶飘香话端午”的活动,让孩子们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动手包粽子,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六一儿童节,开展“舌尖上的六一”活动,每个年段根据实际开展富有特色的活动,学包水饺,学做家乡特色菜——崇武鱼巻汤、柯海蛎煎、面线糊、惠安地瓜粉团、学做“水果拼盘”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动手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把他们的作品进行展示、评价,让他们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享受到劳动的乐趣,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四、落实“拓展性”,强化劳动技能
课堂只是学生学习劳动技能的载体之一,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我实践,一些劳动知识和技能形成的过程需要拓宽载体来落实,才能真正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一是学校实践载体。可因校制宜,开辟劳动实践基地,夯实学生的劳动技能。如农村学校可开辟出一块种植园地,划分给各个班级作为劳动实践基地。学生可根据四季特点种植一些时令果蔬,如空心菜、小白菜、丝瓜、西红柿、小南瓜等,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课堂学到的知识或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种植管理中,一段时间或收获时,各班进行评比,总结,互相促进、互相激励。一些书本上的知识可在种植中学习,如传播花粉的知识,可让学生现场进行学习。在南瓜开花时节,让学生在现场认识雌蕊和雄蕊的特点,告诉学生南瓜结果要靠人工传播花粉或靠小昆虫传播花粉,这种知识的学习,现场感强,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比单靠教师讲授更有实效。收获时,可举行收获节,让学生展示、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畅谈收获与不足等,也可让学生把劳动成果带回家与家长进行品尝。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值日劳动、大扫除劳动,如擦窗扫地、布置教室、植树浇花、冲洗厕所等,让学生为美化校园、美化班级出力。
二是家庭实践载体。对于小学劳动课中的一些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等内容,单靠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授,即使是让学生学会了知识,知道了该怎样做,也是不能真正让学生做到自己动手、自我服务的。针对这一弊端,可采用课堂讲授和家庭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如果劳技教育缺少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果一方面家长可以在生活中随时随地指导学生进行劳技训练,另一方面家长还可以督促孩子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感情。我们通过家长学校举行家长教育讲座等,让学校和家长达成共识:学生参与劳动,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果实的品质,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在劳动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使双手更加灵巧;不仅有助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品质,懂得尊重老人、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帮助别人。在家里让学生帮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洗衣做饭、扫地洗碗、买菜购物等。做好父母的小帮手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孝敬父母长辈的美德。
三是社会实践基地载体。充分利用当地社会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参与劳动的热情。如我们经常利用活动课或劳动课时间,到我们学校旁边的种植园地——葵花园进行劳动或采摘,如草莓园、葡萄园进行除草、施肥、捉虫等劳动,向园丁们了解植物生长的情况,如何进行管理,收获时,进行采摘比赛,在实践中让孩子们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劳动的不易,增长劳动见识,珍惜劳动成果。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的一些公益活动或义务劳动,如帮助烈军属、孤寡老人、清扫公共场所,让学生认识到为社会进行任何一种劳动都是无比光荣的。
总之,增强小学生的劳动观点、培养主人翁的劳动态度是前提,重视实践,培养学生劳动技能技巧是必要条件,提供实践载体,培养创新能力,强化劳动行为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树立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的思想,良好的劳动习惯才能逐渐养成。
(作者单位:福建惠安县黄塘中心小学
惠安县八二三实验小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