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何让体验性活动更有成效

时间:2024-05-07

阮兴成

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从感知再到表象、记忆、思维的一个过程。学生需要有切身的感受和体会,才能完成建立表象、形成记忆、发展思维的过程。就像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所倡导的“从做中学”,主张从做中获得亲身体验,反对“学习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件”。通过丰富的实践性体验性活动,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味觉等,从而可以获得感知上的认识,进而完成对新事物的学习。但体验性活动必须符合现代的教育理念,更是学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改变以往应试教育的一种方式。

一、注重体验形式,忽视体验内容

随着课改的推进,关注学生体验的意识在教师心中也慢慢重视,在课堂上教师会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景,给予学生时间去体验。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却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也不管学生是否真的有体验,相对而言,注重的是体验性活动的这个形式,而没有落实到内容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体验性活动需要重视内容,使情境更加生活化、更加真实。曾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在进行少先队活动时,教师带领学生进社区,去敬老院看望爷爷奶奶。活动结束后,一个记者采访一个小朋友,问他为什么要来参加这个活动,小朋友说,因为我们是少先队员,要主动帮助别人,来看望爷爷奶奶是他们的责任,作为少先队员,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要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确,这个小朋友回答得特别好,说明教师对他的思品教育做得很到位,从小就树立了这种伟大的理想。但是,当记者继续问道,那你知道社会主义是什么吗?小朋友就一脸茫然,难为情地低下了头。思品教育是我们从小就接触到的内容,但是我们又是從什么时候开始真正了解它的呢?都说这类思品教育是潜移默化的,给孩子输入这种意识也不是什么难事,根据遗忘规律,一遍遍强化,也可以有效果。但是,学生知道的只是它的形式,而不是它的实质。就拿这个故事为例,也许我们在进行思品教育时,把它们分解成小朋友可以理解的内容,那他们是不是会更好地接受呢?去敬老院的时候,关爱老人是品德的表现,在家里帮助父母,孝顺是品德的表现,在学校好好学习,成为有用的人,也是品德的表现。这样的方式,不浪费体验的形式,并能更好地掌握体验的内容,从而达到以学生为本的目的。

二、注重体验结果,忽视体验过程

为了可以更快地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融入体验的内容,一些教师会存在一种为了体验而体验的现象,在学生还没有体验完成,教师就匆匆说出答案。对于体验的过程,缺乏了循序渐进的引导,虽然课堂节奏快了,从学生掌握的角度而言,有点得不偿失。违背了体验性活动的初衷,让学生自己有切身的体会,在获得亲身感受的基础上完成学习,似乎体验只是一种课堂的教育手段。

体验性活动需要重视过程,引导学生更加耐心、更加仔细。如老师在教学《我是鞋匠的儿子》一文时,在进行完角色朗读后,当老师问:“当林肯当上总统时,一些参议员还会有哪些批评、嘲笑?”一个学生回答:“我们是上流社会的人,不要忘记了你是个下流社会的人。”在语文的基础上,上流社会的对应面是下层社会,但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用排除法下的定义,那对于不是上流社会的定义就是下流社会了。教师没有很好地抓住这个课堂素材,只是简单地否定了他,并说出了正确的答案。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能这样概括已经相当不错了,因此要进行鼓励。其次对于存的问题进行纠正。“不过,你们有没有听出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吗?”……“中国的语言文字很精准的,这学生所说的上流社会是说对的,那对于不是上流社会的人是应该怎么样称呼呢?——下层社会或下层阶级。”这才是学生所需要的,语文课的教学,就是在这些小的细节中,学生对一些词汇进行不断的积累,通过学生的真实反馈,有针对性的教学,及时进行引导,充分利用体验的过程,而不只停留在表面。

人的认知是从感知到体验再到理解,如果一开始的感知就不到位,又如何奢望学生能够进入理解的境界呢。现在的教育,包括德育,在很多情况下,忽视了学生的感知体验,没有遵循她们的认知规律,老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盲目地灌输知识内容,背离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从学生出发,以他们的情感体验为基础,激发他们的学习共鸣,从而进一步的掌握和理解。

三、注重体验标准化,忽视学生特殊性

学生是独特的人,是发展中的人,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有着自己的个性,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体验。每个人对相同事物的体验由于其理解与经验的不同,感受也会不同。教学中,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教师在引导的时候,希望学生可以达到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习惯于要求学生具有一样的体验,把一部分学生的体验扩散到所有学生,甚至把自己的体验强加给学生。

体验性活动需要重视特殊性,使体验更加真切,更加丰富。例如,我们在学习邱少云的课文时,让学生体会勇敢,教师往往只是让学生知道邱少云是勇敢的,我们也需要勇敢,但是邱少云那个年代的英雄的勇敢在现在这个时代无法实现,从而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什么是勇敢,更不用说去践行当代的勇敢。在喊了这么多年的勇敢的口号,学生却在见到了毛毛虫、蟑螂后,哇哇大叫,更不要说在遇到一些紧急情况时,冷静地做出勇敢的举动。因此,我们贯穿了这么多年的勇敢教育,从某种程度而言,是一种失败的教育,因为它没有刻到学生心里,落实到实践中,只是简单地停留在了喊口号的表面。因此,勇敢,在新时代应该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如,在看到小同学被欺负时见义勇为,在犯错误时用于承担责任等。

对于学生的个体,也需要体现其特殊性。如,在上《紫藤萝瀑布》的时候,在给学生看图片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觉得紫藤萝很美,但是有一部分同学就无法认同,认为密密麻麻的,看着很难受。这种主观的感觉,我们没有什么能力说孰对孰错。因此,只能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本,在以作者的文字表述下,在体会作者眼中的世界。

体验性活动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普遍,《基础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确定合理的体验性活动内容。在体验过程中,以学生的反馈为出发点,进行引导,从而一步一步地完成体验目标。把体验性活动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尊重学生本身的差异性,让体验性活动更加有效。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越城区东湖镇中学)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